屈原,不單單是爲我們爭取了三天的假期!

說起端午節,我想,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小假期。畢竟平時上班太忙,學習太累,能有一個假期來休閒調整一下是很難得的。其次,才會想著吃,什麼粽子,鹹鴨蛋,雄黃酒都很美味,這也是中華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的體現。再次,會想起賽龍舟,插艾草等傳統端午習俗。

到這裡的話,或許最後才會想起屈原這個歷史人物。為什麼是或許呢,因為有些人能想起,諸如愛好歷史的,有些人確不一定能想起,可能還會一臉茫然的問:"屈原是誰?"要問屈原是誰,首先弄清楚端午節是怎麼來的。
屈原,不單單是為我們爭取了三天的假期!(圖片來源:百度)



話說戰國末期,不可一世的秦國已經具備的統一天下的實力,於是發起了滅國戰爭。楚國雖然地域寬廣,實力卻不復當年,作為都城的郢都很快就被秦軍攻破,楚王狼狽的帶著一干大臣逃到陳城苟延殘喘。這其中,或許有愛國的楚國人士與郢都共存亡,卻沒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因為他們不出名,而有一個人雖然沒有和郢都共存亡,但在聽聞楚國郢都被攻破之後,在絕望之下,憤然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人便是屈原。

附近的百姓再聽聞屈原投江後,都連忙來救援。他們划著竹筏,小船,在汨羅江上不停的打撈屈原,更有婦女從家裡帶來米,然後裝進竹筒,投入江中,並且說著::魚兒,魚兒,莫傷親人"等話語。之後的每一年的這一天,人們都會以這樣的方式在祭奠屈原,由此發展成為了吃粽子,賽龍舟等傳統端午習俗。
屈原,不單單是為我們爭取了三天的假期!(圖片來源:百度)


當然,端午的起源其實並不是因為屈原的投江,而且起源於現在的兩廣,在戰國時稱之為百越地區。端午是這一地區的百越人民為祭奠龍圖騰的一種儀式,因為他們崇尚的是龍圖騰。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恰好屈原也是在這一天投江的,後世君王為了塑造一個忠君愛國的完美形象,故而推崇以紀念屈原的方式來過節。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端午不是起源於屈原,甚至端午的出現比屈原還早,卻是因為屈原而盛行的,所以本來只在百越地區盛行的端午,便逐漸在中華大地上盛行起來。說到這樣,就要問一問:為什麼是紀念屈原,而不是其他歷史人物呢?答案很簡單,前文說到的,就四個字:忠君愛國!
屈原,不單單是為我們爭取了三天的假期!(圖片來源:百度)


屈原是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是羋姓,因為先祖的封地在屈這個地方,所以是羋姓屈氏。在那個時期,一般名字都不以姓開頭的,而是以氏開頭,所以,屈原不叫羋原,而叫屈原,正如楚武王熊通,不叫羋通,而叫熊通,因為他是羋姓熊氏。

在《離騷》中,屈原對自己的家世生平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離騷》開篇便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從這段話大體可以看出,屈原是帝高陽的後裔,名正則字靈均,當然,這是他自己給自己取的,而他父親為他取的則是我們所熟悉的:"名平,字原",也即是屈原了。
屈原,不單單是為我們爭取了三天的假期!(圖片來源:百度)


屈原和很多歷史人物一樣,也是少時聰明,再加上家庭教育的很好,志向遠大,所以年少時便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先後擔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等官職。左徒主要負責楚國的內政外交,三閭大夫則主要負責楚國三大王族的事務,從這點來看,在早期,楚懷王是十分信任他的。此時的楚國已是外強中乾,而秦國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滅他國的實力,但楚國政壇卻少有清醒之人看到這點,屈原卻是少有的清醒之人。所以他一貫奉行的外交政策便是"合縱抗秦,聯齊制秦"。

在早期,由於楚懷王的信任,這樣的外交政策取得了良好的作用,到了後期,由於靳尚,鄭袖等看不慣楚王對屈原的信任,便撥弄是非,挑撥屈原和楚王的關係,逐漸的楚王便不再信任他。屈原知道楚王不再信任他,但依然不停的向楚王抒發自己的強國策略,終於觸怒了楚王而被流放到漢北等地。
屈原,不單單是為我們爭取了三天的假期!(圖片來源:百度)


雖然被流放,但屈原卻十分擔憂楚國的國運,於是在流放期間作了《九歌》、《天問》、《離騷》等許多著名的愛國詩篇,成為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不但如此,他的著作還標誌著中國詩歌從遠古時期的集體歌唱進入到個人創作的新時代,這對中國後世文學的創作產生了巨大且十分深遠的影響。

屈原的擔憂並不能改變楚國的國運,此時的他只能望江而興嘆,或許只有陪著郢都共存亡,才能警醒楚國的當權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