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談教育:面對「幼小銜接」,家長應該怎麼做?

面對“幼小銜接”,家長應該怎麼做?

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轉折。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要面臨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變化、適應和重組。

很多家長普遍都會焦慮:面對幼小銜接,究竟該怎麼做?

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處於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學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徵,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對於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要經歷外部環境和心理發展的重大變化,而孩子不是天生就具備適應這些重大變化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從家庭、幼兒園、小學等各方面因素中汲取力量。

1、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

“幼小銜接班,上還是不上?”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很多幼兒園孩子的家長。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關鍵取決於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平時的用心以及孩子本身的特點等很多方面的因素。

很多家長會把幼小銜接狹義地理解成“幼小銜接班”,這是不對的。幼小銜接不代表片面的小學知識教育,它強調的是孩子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以知識灌輸的方式實施小學課程內容。幼兒教育要適宜幼兒的發展,要和孩子的年齡特點及個性發展相適應。

名師談教育:面對“幼小銜接”,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興趣特長的培養也不是靠“幼小銜接班”就能一蹴而就,家長應在平時觀察、注意孩子的興趣點,並有意識地引導,同時適當地進行相應的練習。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學業問題,還應關注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生活作息的提前適應、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等問題。

適當的知識儲備有利於孩子的順利銜接。不過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走入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學習,提前讓孩子學習太多小學階段的知識;二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該學,否則會“毒害”了自己的孩子。

名師談教育:面對“幼小銜接”,家長應該怎麼做?

2、孩子自律性不強怎麼辦?

6~8歲的兒童正處於他律道德階段,這是兒童規則意識的塑型期,需要成人的正確引導和教育,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幼兒園,老師會通過正向激勵、榜樣示範等方法來加強孩子的自律能力。

對於即將上小學的孩子,由於他們的角色和任務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處的環境、所接觸到的老師和同學也會有很多不同,這就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準備,多與老師配合,逐步糾正他的不良行為習慣。以便入學後儘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和環境的改變,讓孩子的心理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軟著陸”。

在家裡,家長與孩子在瞭解小學的作息時間後,可以一起製作一張接近小學的作息時間表,逐漸按照作息表的時間入睡起床。其次,培養孩子獨立處理自己個人物品的能力,比如自己整理房間、收拾書包、準備第二天要用的物品。使孩子在學會安排自己生活的同時,增強獨立性、自主意識、自信心和價值感。

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幫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1、實地參觀,增加孩子對小學的感性認識;

2、家園配合,引導孩子對小學產生嚮往之情;

3、演練角色,增強孩子的角色意識;

4、提前試讀,讓孩子體驗一次“實戰演習”。

名師談教育:面對“幼小銜接”,家長應該怎麼做?

3、正確看待孩子的幼小銜接

正確看待孩子的幼小銜接,家長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身體運動和發展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健康的體魄,對於處在幼小銜接階段的孩子來說,首先要發展的是自己的大運動、精細運動和感覺運動技能。對此,家長可在平時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運動,比如爬山、踏青。

第二,情緒與社會性發展

進入小學之後,同伴交往在一日的社會交往中佔據了重要的部分,被同伴認同,並與之產生良性互動,有助於孩子形成優秀的自我感知能力。家長要指導孩子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如鼓勵孩子與陌生的小朋友交流,和同伴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在孩子與同伴起衝突時,鼓勵孩子自己溝通,並嘗試解決問題。

第三,學習方式提升

幼小銜接階段,孩子的學習方式仍以“玩中學”為主,並在此基礎上慢慢地加質、加量。比如,適當增加故事的深度、延長聽故事的時間。家長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

比如,要求孩子認真聽故事,不能邊聽邊玩,並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對故事內容進行提問。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時,家長也應認真傾聽,並有意識地就某件孩子感興趣的事與其展開辯論,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認知發展

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執行能力關係到其對社會的認識及自身在社會中的定位,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瞭解生活或者遊戲中要遵守的基本規則。在達成共識後,引導孩子主動自覺遵守,並對孩子的表現及時給予表揚或獎勵,以形成良性循環。

名師談教育:面對“幼小銜接”,家長應該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