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悦耳的晋南方言,来感受有趣的“福文化”

为了祈福求安,避凶祛瘟,晋南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忌讳,从而产生了特有的河东“福文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禁忌习俗与方言有很大关系。我们透过河东方言的语音、语义和字形表现形式,可以感受到有趣的晋南民俗正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结晶。本文就从语音、语义、字形三方面“双关”构成的民俗现象来赏析:

通过悦耳的晋南方言,来感受有趣的“福文化”

美丽河东

以“水”喻“福”

普通话中的“sh”声母字在晋南方言中大多读为“f”声母,所以“水”在晋南方言中读为[fu],与“福”音近,由此引出了以“水”喻“福”的一些习俗。

(1)晋南人从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能往室内、庭院泼水。“泼水”[fu]谐音为“破福”,害怕把福泼出去,跑了福气。

(2)正月初一清早,乡村里有些生活困难的人要担一担水往生活富裕的人家送,当主人开门后,送水的人便说“给你送水(谐‘送福’)来了”。主人便大方地赏给送水人一些钱,这叫做“用钱买福气”,送水者得到了经济收入,得水者得到了精神慰藉,双方都很满意。

(3)举行婚礼之日,新郎迎娶新娘时,要带上各样礼品,其中有一瓶酒。新娘家将此酒倒入酒壶中待客,而后在原酒瓶里装满白水,再让送礼人带回新郎家,将水倒入水瓮之中,谓之“以酒换福”,“福在福瓮里”,喻“久福”“长福”之意。

以“早”喻“蚤”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早晨起床时忌呼“起”,恐毒虫(跳蚤、臭虫等)从冬眠中应声而起,更不能说“早起”(谐“蚤起”)。这大概是由于古代“早”与“蚤”假借而形成的习俗。翼城一带,在这天有人煮蔓菁汤遍洒室内壁上,名为“禁百虫”。稷山、万荣等地,在这天要打“炒蛋子”(又称“炒箕子”),因为打、吃炒箕子时有咯嘣咯嘣的响声,可能是有意让百虫惊怕被烧被打而不敢出来的讲究。

以“豆”喻“毒”

翼城方言中,u同d、t、n、l相拼时,一律变成ou,而同g、h、ch、r 相拼时则变成uo,所以在翼城方言里“毒”与“豆”同音,读成[tou],“出”与“戳”同音,都读[cuo],因此形成了当地独有的一些习俗。农历腊月初五,农家煮五种豆子的稀饭吃,俗称“吃五豆”,谓此可除“五毒”。婚娶时,女婿随新娘到门,需用五谷、草节、铜钱向新娘抛撒,名叫“打五鬼”,用煮“五豆”除五毒,用“打五鬼”打“五谷”,以求除害保丰收。

以“杖”喻“出”

翼城话中的“杖”与“出”同音,都读[cuo],所以翼城人讲究, 已出嫁的姑娘不能从娘家往婆家拿擀面杖,因“擀杖”在当地读音为[gan][cuo],与“赶出”同音,怕女儿被婆家赶出门外,影响亲戚之间的关系。

以“米”喻“美”

晋南大部分地区没有ei韵母,如“美”读“米”,“飞”读为[fi],肥胖的“肥”读成f[i]。所以晋南婚俗中流传着以“米”喻“美”的习惯。

(1)新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要吃“甜米齐子”,即用小米、豇豆、白豆熬成稀粥,再下些细长面条,不放盐,也不放糖和其他调料,做成实为淡味的“齐子”,让新郎新娘吃。

(2)给新娘家送礼品的盒子里要撒上一些小米,以比喻夫妻日后甜甜美美,婚姻美满幸福之意。

以“梨”喻“离”

晋南人吃水果时禁忌分梨吃,因“分梨”谐音“分离”,这与普通话的音基本相同,所以这个禁忌在其他地区也存在着。这也可以看出风俗因方音的相同而同化的特征。

以上都是自古流传的民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多是由于不同的方言相关造成的。利用语音来反映人们趋利避害、祈福避祸的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晋南各地也接受其他方言区的一些民俗习惯。如对数字“8”的崇拜就是如此。因为在粤语中“8”谐音“发”,都想发财。虽然晋南人也有与“8”有关的发财习俗,如:新婚十日后,新娘回娘家住八天或九天,俗话称“十对八,两头发”;“十对九,两头有”(“两头”指婆家和娘家)。这里的“八、发”,“九、有”纯是为押韵,而非谐音双关。实际上“8”在晋南方言里并不读[fa]。晋南人所以接受南方传来的习俗,完全是受其他方音双关的影响与其发家致富心理驱使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