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手握重兵,讓日本賠款的太平軍降將丁汝昌

很多人都知道鄧世昌和丁汝昌這兩個人,但是丁汝昌是從太平天國投降清軍的,這個就很少人知道了,在我們印象中太平天國的將領下場都不怎麼好,可以想想陳玉成、李秀成、洪天貴福、石達開這些人就知道了。但是丁汝昌降將卻手握重兵,最後官至北洋水師提督。

大清王朝手握重兵,讓日本賠款的太平軍降將丁汝昌

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是安徽廬江人,祖籍是安徽鳳陽。丁汝昌家境貧寒,他只在私塾讀了三年書,十歲的時候就失學了,十四歲在族伯父的豆腐店裡當學徒。

咸豐三年(1854年),太平軍攻佔了廬江,丁汝昌參加了太平軍,跟隨程學啟,駐紮於安慶城。

咸豐十一年(1861年),安慶城被湘軍所包圍,丁汝昌跟著程學啟帶著三百多人翻出城牆向湘軍投降。曾國荃讓程學啟與丁汝昌為先導,攻打安慶城,畢竟程學啟與丁汝昌對安慶城比較熟悉,八月,安慶城被攻下。

程學啟升任遊擊,從三品,擔任開字營營官,丁汝昌升任千總,正五品,擔任開字營哨官。曾國藩命李鴻章組建淮軍,程學啟的開字營就歸李鴻章指揮。

同治元年(1862年)丁汝昌因為配合劉銘傳作戰勇敢,被劉銘傳點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統領親兵100人。旋改統領馬隊,升任營官,授參將。

太平天國敗亡後,李鴻章署理兩江軍務,丁汝昌升為副將,統先鋒馬隊3營,隨劉銘傳北上,與捻軍作戰,捻軍被剿滅後,丁汝昌因功被授為總兵,加提督銜。

大清王朝手握重兵,讓日本賠款的太平軍降將丁汝昌

丁汝昌紀念館

同治十三年(1874年)劉銘傳打算把丁汝昌的三個營裁掉,雙方發生衝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辭官回家,解甲歸田。躲過了一場殺身之禍。後李鴻章興辦洋務,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鴻章,李鴻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籌建北洋水師。由於早年表現突出,正指揮兵馬收復新疆的左宗棠也來信邀請丁汝昌出山助陣,但被李鴻章以“傷病復發”為由留在身邊。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師遠洋操練,在長崎補充給養,北洋水兵因為嫖妓問題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強馬壯的北洋水師竟然以炮擊長崎威脅日本政府,最後以日本賠償五萬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認為是奇恥大辱,也為後來甲午海戰埋下伏筆。

光緒十四年(1888年),根據李鴻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師記名提督直隸天津鎮總兵丁汝昌為海軍提督,不久賞加尚書銜,丁汝昌達到一生榮譽的頂點。

大清王朝手握重兵,讓日本賠款的太平軍降將丁汝昌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軍覆沒的丁汝昌服鴉片自殺,以死謝罪天下,臨死前,將北洋海軍提督印截角作廢,年僅59歲。丁汝昌和日本海軍創始人勝海舟有非常不錯的私人關係,可以說是惺惺相惜,二人曾經互贈佩劍作為紀念。丁汝昌殉國後,勝海舟為丁汝昌寫了一首輓詩,並用“雙美”來稱讚他的故友,詩曰:“憶昨訪我屋,一劍表心裡,委命甚義烈,懦者為君起。我將識量大,萬卒皆遁死,心血濺渤海,雙美照青史。”在他死後,光緒帝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才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關於丁汝昌的功過,歷史自有公論,最後以當時《紐約時報》的一段話收尾:​“三名中國海軍將領,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將軍、右翼總兵兼‘定遠’艦艦長劉步蟾將軍和張將軍,在目前的戰爭中表現出了比他們的同胞更加堅貞的愛國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們值得中國的人民引為驕傲。他們是通過一種令人哀傷的、悲劇性的方式——自殺,來表現出這種可貴品質的。不管這些軍官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是否像他們離開時表現的那樣,但至少他們在展現一箇中國人的愛國精神方面做出了貢獻,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