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與忠國,忠臣與奸臣

忠君與忠國,忠臣與奸臣

然而每次爭論都是一樣的套路,鼓吹忠臣,貶低奸臣。但是這些"所謂"的後人真的明白了什麼叫做"忠臣"什麼叫做"奸臣"麼?

忠君與忠國,忠臣與奸臣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目前廣為適用的一組詞語釋義。

忠臣:與奸臣、貳臣相對,原指忠於君主,為君主效忠的官吏,現也用來泛指忠誠於特定的對象。

奸臣:亦作"僭臣",指不忠於君主,弄權施詐誤國之臣。指對君主,逢迎獻媚,迎合溜鬚,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自私自利,從不大公無私的提醒警示,不忠於君主;欺下瞞上,對下百姓為己利益打擊報復、橫徵暴斂,濫殺無辜。甚至弒君殺臣,弄權誤國營私、殘害忠良之臣。

看完釋義,再言歸正傳,給大家介紹一下秦檜與岳飛的"愛恨情仇"。

忠君與忠國,忠臣與奸臣

很少有人知道,一直主張主和的秦檜,原先也是一名主戰派,並不是生來主和,而是對於皇帝的"忠誠",才不得不妥協,並且一直維護皇帝的抉擇。

當年金人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秦檜認為"是行專為割地,與臣初議矛盾,失臣本心"堅決不在百官的推舉書上簽字,還給張邦昌寫信,勸他千萬不要這麼幹,"雖興亡之命在天有數,焉可以一城決廢立哉?",這是當時還主戰的秦檜。

宋史《奸臣傳》則記載: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十月,一次退朝後,秦檜獨自留了下來,對高宗說:"群臣對戰與和意見不統一,無法決策,如果陛下決定要議和,就請陛下專門和我討論,不要讓大臣們瞎摻和了。"高宗不假思索就同意了。秦檜又說:"事關國家命運,請陛下考慮三天再作定奪。"過了三天,秦檜又獨自留了下來,高宗進一步表明了要議和的決心。秦檜心裡還是不踏實,說:"請陛下再考慮三天。"又過了三天,兩人再次單獨見面,"檜復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確不移,乃出文字乞決和議,勿許群臣預。"

這可是一部鞭撻"奸臣"的史書,卻描寫了秦檜"忠君"的思想。結合上面的詞語釋義,你該如何定義秦檜?忠於君主的臣子不能叫做"忠臣"?

此時該有人站出來叫囂了:"秦檜只是忠於趙構,又不是忠於宋朝。"這可就說到點子上了,"忠君"於"忠國"的不同,而在古代社會,皇帝即代表國家,"忠於君"就是"忠於國"

你可以看一下方孝孺,這個"忠臣"是因為不同意"燕王"朱棣上位,而被誅十族的一位"忠臣",其實他只是忠於這個國家(明朝),而不是忠於這個君主(朱棣)。所以,人們只是有感於方孝孺的愚忠,而自發的懷念他,廣義上說他"忠臣",並無大錯。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說君主不等於國家,那麼此時的歷史上的記載,就不在是大明君主朱棣了,而是一個任意後明/南明/北明/東明/西明的朝代來記述朱棣,名號則可能是什麼後明高宗朱棣。所以皇帝就是國家。忠於君主就是忠於國家。

再回頭來看秦檜的故事,一個忠於南宋高宗趙構的臣子,"忠臣"否?"奸臣"乎?一目瞭然。而現在之所以貶低秦檜,主要是岳飛的緣故,那麼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抗金英雄 — — 岳飛。

忠君與忠國,忠臣與奸臣

很多人都憤憤不已的覺得是秦檜殺了岳飛,其實不然,真正的兇手是趙構,那個等同於南宋的男人。秦檜只是一個"忠於君"的臣子。與金國的和或者戰,最後的決定權在趙構。理當所然,殺岳飛的決定權不在秦檜,也在趙構。

為什麼殺岳飛呢?因為岳飛不聽話,眾所周知,十二道金牌才把他招回來。你身為君主,你手下擁有兵權的大將,十二道金牌招不回來,你是什麼心情?此時可能又有人說了:"岳飛這樣的忠臣,我肯定給予最大的信任。"我只能笑一笑,大家都是學過歷史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怎麼當上皇帝的?回答:黃袍加身!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的後代(不要說什麼不是趙匡胤的後人,你覺得趙光義的後人也不會在乎?)最害怕的是什麼,也是黃袍加身,當年"陳橋兵變",後周被宋代替,這次招不回來的岳飛會不會也出一個"什麼橋兵變"把這個趙家的宋朝也給頂替了呢?趙構不敢賭,他也不會去賭,"你不忠於我,我就要殺了你"是趙構最真實的寫照。

皇上自古聖明,臣罪自然當誅。秦檜"忠於君",則必須站隊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委屈你了岳飛,你可以安心地去了。

你能說岳飛是"奸臣"麼?不能,因為他始終"忠於國",也忠於徽欽二宗,可惜當時的執掌權柄的是高宗,岳飛就如同方孝孺,不忠於此時的君主,那麼你的結局,就只有死亡,哪怕沒有秦檜,也是死亡。那麼岳飛是"忠臣"麼?再看一下開頭的釋義,不是,他不忠於君主。又會有人說了:"岳飛忠於徽欽二宗,怎麼不忠於君主呢?"因為此時的君主不再是徽欽二宗,而是高宗趙構,如果按照你的說法,徽欽二宗也是君主,那麼為何不聽從金人的,宋朝直接臣服呢?為什麼不直接併入金國,從此無宋呢?那岳飛為什麼還有抗金呢?因為君主是高宗趙構,國家也聽從君主的。

紹興25年(公元1155年),秦檜66歲時壽終正寢,高宗給了他一個"忠獻"的諡號,意思是說他"忠誠而聰睿"。可到了開禧二年(1206年),主戰的宋寧宗趙擴和宰相韓侂冑不僅將秦檜曾獲的王爵盡數追奪,還將他的諡號改為"謬醜"。《諡法解》說:"名實不爽曰謬,怙威肆行曰醜。"

皇上還是那個英明神武的皇上,秦檜卻從忠臣變成了奸佞。所謂明君佞臣,奸臣誤國,現在很多人還是持這個觀點,可嘆

希望你們真的懂了"忠臣"與"奸臣","忠君"與"忠國"。

忠君與忠國,忠臣與奸臣

現如今的人們,一直在隨大流,卻不知道自己去深挖真相。就如同對待秦檜一樣,原宋體(非現代宋體)即是秦檜所書寫,本應該隨著柳體,顏體,一樣,稱為秦體而名傳中國的,僅僅因為大眾的看法,只能稱為秦體。就如同他們的子孫一樣。

忠君與忠國,忠臣與奸臣

秦檜跪到了現在,不是平反,只是想讓你們換換理由,不要每次都是什麼"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忠臣"岳飛。真的是莫須有麼?還不是自己作死。十二道金牌才能回來的將軍,擱到現在,也是要殺。真以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到免死的金牌?你把上位者的權柄看的也太小了。

故事就講到了這裡,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只是一個尋求"真相"的小渣渣。

忠君與忠國,忠臣與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