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中小企業進化論,節流篇,不破不立

「乾貨」中小企業進化論,節流篇,不破不立

“生物進化就是這樣,你必須拼命奔跑,才能夠留在原地...”——《愛麗絲漫遊仙境》。本文不討論宿命,不灌雞湯,只探討中小企業市場的趨勢及應對思路。

「乾貨」中小企業進化論,節流篇,不破不立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老張受教育不多,但是很吃苦耐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就在浙江經營服裝廠,從一開始的作坊逐步擴大生產,生意鋪展到全國,成為有名的連鎖企業。老張春風得意之時,互聯網到來了,多年拓展下的渠道在互聯網面前成為了笑話。

小本經營的淘寶網店如雨後春筍,一鋪就是全國範圍。就在老張堅持用重金堆砌壁壘的時候,他卻並不知道這堵圍牆是給自己蓋的。由於線下銷量逐年降低,老張被迫放棄了本該“卸甲歸田”的安逸生活。為了支撐龐大的設施設備、人力成本,老張不斷的收縮渠道,陷入越來越絕望的境地。

老張不是沒有妥協過,為了維持運轉,他也為網商供貨。但是經營傳統生意多年的他一向很重視質量,一邊被網商訂單量綁架,被迫接受低質量生產,一邊還要給自己的渠道供貨,但這更加拖累了實體生意。中間,他也請人開過網店,但是經營理念的衝突令他無比疲憊,並最終放棄。

堅韌絕對是傳統企業家的一大優點,但一根筋卻使他們一傷到底。只要還有一口氣在,他就不肯放棄,直到關閉最後一家店,老張就好像大徹大悟了。此時大兒子也已大學畢業,正值網紅經濟盛興,帶著新想法跟老爹PK了好幾輪。最終老張決定拼一把,不破不立!

於是老張找來了負責生產的工頭,將整個生產線的廠房、設備、員工全部無償託付給了他,自負盈虧,唯一條件就是保證老張的供給能力。這一次老張沒有再固執己見,完全由著大兒子打造的網紅產銷一條龍,他只是在行業資源和資本關係方面幫助疏通。上陣不離父子兵,雖然生意不似十幾年前那般場面,但短短兩年老張一家也再現了當年的風光...


這個故事很清楚的說明了,產業變革下,生意興旺與否和你努不努力沒有直接關係。互聯網只是一個起因,而真正隨之到來的“勢”才是最關鍵的。事實上,這就好像深陷泥沼,過重的資產、或不能因勢利導的決策,都會加速下沉。本文一共四篇,從“節流、開源、獲客、共享”四個角度分析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市場趨勢。

「乾貨」中小企業進化論,節流篇,不破不立

改革開放之後的25年,商業環境就像大海航行,主題都是做大,規模經濟、壟斷優勢,航母般的排水量使它很容易抵禦風險。大企業的價值觀、佈局、資源都是固定的,一旦穩固,睡著都能掙錢。

再之後的15年間,曾經令它們強大的優勢,都變成了絆腳石。在這個創新為主題的年代,暗流湧動,船小是優勢。“創新”對於老司機們來說,會非常糾結,但是機會不等人,很多大企業都是在它認為“無關緊要”時被洗出局的。

龐大的組織限制的不僅是企業的創新能力,和財務支配的自由,它更約束了產能。正如題目所說,第一篇《節流,不破不立》,懂得放棄,才能掙脫束縛。再聊個故事: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老張是個天下第一武林高手,眼疾手快、勢大力沉,他以一雙快拳打遍中關村無敵手。突然一群外星人降臨,它們都是飛在天上的使用遠程武器的,這不是欺負人麼!看起來結局是註定的了,這和老張多麼努力已然沒有關係,外星人跨越了物種的侷限,打著哈欠都能消滅他。

然而老張並不是沒有辦法的,他一咬牙,廢了自己一雙成名的快眼,從此苦練聽聲辨位和暗器功夫。一天趁著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突襲了這群外星人。外星人根本看不見他,而他卻如砍瓜切菜一般,消滅了這群敵人,維護了中關村地區安全…


咳… 只是個例子,扯的有點遠。我是想說明給企業砍掉絆腳石的作用:①換個戰場、忽視對手優勢,②領域專一、釋放自身的產能,③減輕負擔、小步快跑,④超越限制、跨維度打擊對手。砍掉絆腳石首先需要一些具體的分析方法,其次其過程必然是疼的,而且需要時間過度。

到底哪些是絆腳石?怎麼砍?

全面分析企業運營狀況,找到“拖後腿的”、“可有可無”的因素:

從設施/設備、生產/採購、渠道/客戶、公關/市場、研發/設計、物流/倉儲等所有角度,分析維持企業運轉的各項因素,看的是固定資產與主要支出,不包含生產性材料的採購。

將企業運營的所有重要因素羅列在一起,ABCDEFG。有些細小因素,雖然負擔不大,卻起到決定性作用;有些可有可無,取不能忽視不見。為了達到全面分析的效果,可以將這些“小細節”合併,比如:B中包含xyz(其中x很常用、很重要,y不常用、很重要,z不常用、不重要)。

則公式變為A(xyz)CD(mn)FG,分別按照“重要性/可替代性”、“負擔”、“頻率”、“效益”、“可擴展性”排序,這樣就看出哪幾個因素即不常用、又不重要、還發生了成本、並且拖了後腿。在不影響運轉的基礎上,能砍就砍,能外包則外包。

「乾貨」中小企業進化論,節流篇,不破不立

如上圖,B大項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將B大項細化後,發現存在不效環節z,那麼是否可以將z外包?大多數時候,這樣的環節的成本並不是很大,不過任何會限制企業產能的因素,都可以視為負擔,而不應只考慮成本。不下狠心,它將來一定會給企業拖後腿,也許是在擴大產能方面,也許是在專業性方面。還有一種可能,企業將這項工作與其它工作合併了,那麼也要考慮,這樣身兼兩職的崗位會不會成為某一過於依賴的環節(這可能會演變成很嚴重的問題),甚至讓管理層為此變成了柺棍。

不破不立,有舍有得,未來企業需要的是輕量化,就要去掉累贅。

找到最擅長領域,專一化,瞄準細分市場:

「乾貨」中小企業進化論,節流篇,不破不立

同樣用上邊的公式,找到企業運營中最常涉及、帶來最大效益、花費最小代價、最容易擴展的因素、最可靠的因素(人際關係不是可靠因素);並找到這一優勢可以持續效果放大、可以低成本複製、可以提高頻率、可以提高客戶依賴的方法。

如上圖,E大項作為企業主要盈利來源,或是主營項目中成本效益比最高的環節,還可以再繼續細化出最優勢的m項(或許m項對n項存在依賴,所以兩者不可分割)。

關於如何擴大、擴展m項的收益,由於“出發點、方式、目的”不同,方法也有很多。我們以後再探討,這裡舉兩個例子:


如:可口可樂在原有的無糖、零心理負擔的“零度可樂”的基礎上,又推出了增加膳食纖維、可以減肥的產品“Plus”,領域不斷細化。讓原本客戶中,心裡還有那麼一絲“顧慮”的群體,也打消顧慮。

如:給客戶提供基於核心業務的增值服務,這項服務也許不能提高多少收益,但是可以提高客戶離開你的代價。最好的挽留方法是“客戶不捨得走”。


我們通常會藉助互聯網的方式,因為,只有依靠互聯網,才可以實現低成本的無限複製的可能性。在確定擴展方法後,一定要注意產品/服務聚焦,也就是瞄準細化市場,這一點也非常關鍵,互聯網尤其適合針尖式的突破(拼長板),這在我上一篇文章《互聯網創業下半場,產銷逆轉》中提到過。

不破不立,沒有一家公司或者一個產品是完全不可替代的,所以必須專注!要加強細化領域的競爭力。

分析外部市場環境,找到市場趨勢,明確自身定位:

企業的眼光不應該只放在自身領域內,郭德綱說“不想當廚子的司機不是好說相聲的”,這句話有點像是現在的商業環境。誰能肯定地說自己的買賣將來一定不會被門口的煎餅攤兒取代?我看他們的“租房中介”乾的就不錯嘛!

如今跨行業打擊已經司空見慣了,有些是“蓄意”的,更有一些是“與你無關”的。多觀察新誕生的、以及最流行的互聯網應用,還有社會熱點,不知道哪陣風就把它吹到門口了,也許是餡餅,也許是鐵餅。


那麼,大的市場趨勢是什麼呢?移動化、共享化、輕資產化、智能化、產業優化(專業標準化提高)、體驗優化(服務標準化提高)、雲化(看不見摸不著的運行著)、自動匹配、快速流轉、重新組合、信息關聯加速… 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形態,未來的行業也許現在還沒有出生,變量太多,變自生變。

另外還有一個企業服務領域的趨勢,現在商業效率極大提升,中小企業的消費也在升級,服務大企業客戶已經不再是服務商的首選了。因為賬期長、複雜度強、利潤低、容易被“綁架”等很多問題,服務商逐漸把視線轉移向很缺少服務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為了適應市場,消費意識、意願都在提升,並且它們無法形成強勢的談判能力,且賬期很短。服務商打的頭破血流的強頭部大客戶,還不如聯合幾家異業的第三方公司,在供應鏈、服務、渠道方面互補,共同在中小企業客戶市場佔下一片地盤。


除了關注外界,還要更加清楚自身的定位,並不斷加強成本控制和優勢的擴大。在明確前進方向之前,一定不要給自己以及其他任何行業打標籤,只會讓自己犯10年前那幾個銷聲匿跡的巨頭企業的錯誤。

尋找“外掛”,藉助外部資源,多方位提高競爭力:

這是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延伸,第一點講的是輕資產化,第二點講的是擴大優勢,都是從內部因素出發考慮。這一點講的是如何用外部資源優化內部因素,就像“作弊”一樣,獲得1+1>10的效果。例如:盈利模式放大、跨軌道競爭(就像手機跨到數碼相機的領域)、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可以藉助的外部資源有平臺類的、工具類的服務商,還有企業間的合作。結合它們可以:①多維度打造競爭力,②產能得到釋放,③提高效率,④降低成本。

每家企業都希望削減非生產性支出,因為它不能為企業帶來直接收益,但是又擔心削減之後會制約產能,這是很矛盾的。工具類的服務商一般都是解決單獨存在的問題,比如:降本、或者增效。哪些因素最應該得到改善呢?可以從最常用、最重要的環節中挑選,這是企業核心;或者選擇提升空間最大的環節,這是企業累贅。

平臺類的服務商相對更適合解決複雜情況,它們可以幫助企業降本的同時,實現增效。但是不同平臺對企業的賦能和側重點不同,其功能也有差別。在挑選平臺服務商時,首先一定要在自己的行業挑選,因為它是針對行業優化的,效果增益比較全面而直接。舉個例子:


如:專門針對餐飲行業優化的送餐平臺來說,幫助餐飲企業控制了堂食方面的成本、提升了外賣市場的效率、幫助餐飲企業釋放產能,結合數據還可以提升一些競爭力。現在北京本地越來越多的餐飲檔口依附於各大送餐平臺,採用外賣為主,堂食為輔、甚至“零堂食”的經營方式。

如:專門針對企業日常採購市場優化的恩基雲採,就是專門為禮品公司和其他類型企業服務商設計的採購和銷售平臺,為它們省去了聘請採購人員和排版設計人員的工資,並且可以百倍量級的提高銷售效率。它讓銷售人員在第一時間給客戶報方案,不必再等採購人員找產品、設計人員出方案,並且只要銷售人員能力允許,一天報幾十個方案也不累。

「乾貨」中小企業進化論,節流篇,不破不立

(上圖只展示了採購環節,實際上對銷售環節的改善作用也是一樣的)

結合之前的方法分析:對於禮品公司和其他類型企業服務商(諸如廣告、市場營銷、活動策劃、公關、會議展覽等,以下簡稱其他服務商)來說,市場營銷品、商務禮贈品、員工福利用品、企業文化用品、辦公用品的採購都是經營項目中的一環。往往除了禮品公司會專門請採購人員,其他類型服務商會直接找禮品公司外包採購。我們來對比一下:

「乾貨」中小企業進化論,節流篇,不破不立

好的外部資源,就像遊戲中的“外掛”,讓企業獲得像作弊一樣的增效

再說說合作類的:合作一般都是圍繞:客戶、產品、品牌、渠道、供應鏈、還有資產本身的… 目的多種多樣:強強聯合、數據交換、精準營銷、產品提升、客戶體驗提升、銷售渠道共建、提升供應鏈議價能力等目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外部資源不要只看同業的,異業也要多留心。按照基因來說,基因越新/血緣越遠,則合作的基因越健康(當然合作形式必須是基於業務目的的,不能為了混血而混血)。


不要小看這種異業合作的效果,在沒有出現之前,誰都不知道它的顛覆性。“卡片相機”和“街頭行竊”這兩個行當,不就是這麼變成夕陽產業的麼…


現在的市場環境已經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階段了,我們除了要防競爭對手,還要防門口的煎餅攤兒。誠然,節流的代價是高昂的,不過有了具體的方法,我們就可以逐步減輕資產配置,提高聚焦程度。

歷史上總有一些大公司成為過客,也總有一些企業屹立不倒。是什麼是他們在這暗流湧動的年代還能遊刃有餘?首先一點,他們都很“苗條”並且“專一”。例如,每年只出幾款產品的蘋果,大量的研發、設計和後期測試工作使得他們的理念、設計、質量一直都是最好的,即使毛利潤達到3倍,用戶依然趨之若鶩;他們把生產工作交給富士康,並不是因為富士康比它製造的更好,而是因為富士康有“比較優勢”,並且“適當放權”才不會限制蘋果自己的產能。微軟,亞馬遜,杜比,小米,也如是…

總之,不破不立! ------the End

您一關注、轉發,我就來勁:

新關注超過500,或者轉發超過1000,我保證連夜趕製下一篇~ 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