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麼富裕,怎麼軍事卻不行?

DARKLAO


宋朝確實是我國古代經濟社會較為富裕的朝代,受益於其中央集權的集中管理調配,經濟發展較為活躍。不過,凡事有利則有有弊,這種中央集權也造成了其軍事實力的萎靡,最終導致宋朝亡國。

  • 體制之源

宋朝的軍事體制,設計上最致命的“軟肋”,是開國皇帝趙匡胤,對其通過兵變“黃袍加身”的合法性有後顧之憂,也就是對其後可能的模仿者的深深的提防。

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他採取各種極端措施,削弱軍隊的力量,尤其是以文人治兵,往往紙上談兵,無異於自廢臂膀。

宋朝的中央集權,確實讓宋朝的經濟社會獲得短暫的和平與繁榮,但軍事上的日益衰落,最終改變不了積貧積弱、被周邊少數民族侵略擊敗以致亡國的歷史命運。

  • 體制之弊

宋朝的軍事制度,不僅將傳統的文治精神做到極致,更強調武人必須完全處在文官控制之下。而且著重在軍事體制內部設置重重障礙,把軍隊束縛得緊緊的,全然無法靈活動作。只強調效忠,幾乎不在乎效率,這是宋朝兵制的一大致命特色。

軍事制度的設置,本就是在兩極之間走鋼絲,一端是低效而可靠,一端是高效而易叛。偏向於任何一端,都會導致皇權的不穩甚至危機。宋朝的軍事制度安排,居然一邊倒地趨向低效而可靠一端。

  • 系統之弊

宋朝的軍事系統一般說來是由樞密院、三衙合作的管理方式。

實際上也就是將軍隊指揮系統一分為三:樞密院負責軍令的發佈、軍隊的調動、人員的升遷等所有重大的軍隊政策性事務。三衙諸將負責禁軍平時的訓練與管理。

到了出征的時候,皇帝又另派將領來統率,這些將領可以來自中央,也可以來自地方,反正都是平時士兵們見不到的人。

樞密院的成員均為文官,而且見不到一兵一卒,完全是憑空指揮,紙上談兵。他們對自己的軍隊一無所知,從某種意義上講,既不知彼,又不知己。

每次戰前,皇帝和樞密院都要事先規劃好陣圖,哪裡安營,哪裡埋伏,哪裡出擊,都事先策劃好,到時候領軍將領按著陣圖打,打輸了沒有罪。如果不按著陣圖打,打輸了固然罪無可免,打贏也要請罪。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非按照事先佈置好的規劃去打,不給前方將領一丁點兒的自主機動權,這樣的仗,不輸才怪。

三衙,即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對於三衙諸將,朝廷從不要求他們能夠帶兵打仗,只求他們忠厚老實,效忠皇帝,越平庸就越好,越無能越合乎要求,在宋朝統治者眼中,這樣的人沒有野心,也沒有能力起背叛之心。

  • 亡羊補牢

這樣的制度,直到吃了大虧,南渡之後,在迫在眉睫的危險面前,統治者才不再堅持原來的體制,開始允許各地抗金軍隊自行組織、自我發展,才開始形成了一支支屯駐大軍。

這些軍隊加上各種分散的民兵隊伍,擋住了金軍南下的勢頭,維持了宋朝的半壁江山。然而好景不長,宋朝皇室對於軍人有根深蒂固的擔憂。

這些軍隊跟宋朝的傳統完全相悖,實際上實行的是兵為將有的體制,所以,岳飛所部人稱“岳家軍”,韓世忠所部人稱“韓家軍”,吳蚧所部人稱“吳家軍”。

當外部環境稍見好轉,金人威脅多少有些減輕的時候,皇帝和核心圈的大臣們就開始圖謀恢復舊制。朝廷先是給予韓世忠、張俊、岳飛三人樞密使和副使的高職,使他們離開自己的軍隊,從而釋去兵權。接著,又以捕風捉影“莫須有”的罪名,興大獄,害死岳飛,打擊在抗金過程中建立功勳的軍人,以求將在戰爭中抬頭的武人勢力壓下去。

  • 宋軍的實力

宋朝的軍隊分為中央軍和地方軍。中央軍是皇帝的親衛軍禁軍。

地方軍有廂兵、鄉兵和蕃兵。蕃兵招自內附的少數民族,主要用於以夷制夷,防範邊境少數民族的騷亂。鄉兵是地方有急務時,臨時招募的士兵,一般不脫離本地的鄉土網羅,編制不定,事畢則散。

廂兵才是正經的地方軍隊,但不僅數量少,而且大半老弱病殘,僅僅可以供衙門使役,根本不能用來作戰。而且,沒有特別的需要,地方上不許招募鄉兵。而且宋代的地方財政權限甚小,根本沒什麼錢。

地方上的軍隊如此孱弱,以至於平時連稍微大一點的團伙盜匪都對付不了。每當流竄的匪幫臨境,申報中央派兵來不及,往往就由官員出面,以牛酒金帛賄賂對方,讓他們到別處去。

中央軍就是皇帝的禁軍,它實際上是宋朝唯一強大有力的軍隊。這支軍隊集中了全國最強壯的軍人,挑選的標準是琵琶腿(粗壯),車軸身,一槓棒高(五尺五以上)。這些指標都是宋太祖親定的。

凡是廂兵中有合乎標準的,都要送到中央來。禁軍最多的時候,達到120萬人。禁軍是完全採用招募的方式組成的,是徹底的僱傭軍。

“神衛”是北宋禁軍主力部隊之一,北宋稱正規軍為禁軍或禁兵,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除防守京師外,並分番調戍各地,編制單位有軍、指揮、都。北宋滅亡後,禁兵主力潰散。

北宋的戰略方向在北方,水軍作用不大。到了南宋,由於偏安東南,長江和海路成為金元南下的通道,需要沿海、沿江設防,所以南宋水軍規模大大超過北宋。


Genswell


原因很簡單,宋朝的國策就是重文輕武。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本人原本就是北周大將出身,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篡奪了北周柴家的江山,他手握重兵可以篡位自立,那麼別的大將如果手握重兵同樣也可以效法他。

正是出於這種擔憂,趙匡胤後來杯酒釋兵權,有意識的開始打壓武將,後來的皇帝紛紛效仿,這也就成了宋朝的一條國策。久而久之,宋朝軍隊戰鬥力開始慢慢頹敗,直至最後不堪一擊。





史海扯談


宋朝的軍事為什麼如此脆弱?

據說宋朝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80%,商業非常繁榮,經濟實力雄踞世界第一。卻為什麼在軍事上如此不堪一擊,以至於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破東京,徽、欽二帝連同皇子皇孫後宮嬪妃都被擄到大東北去了。

宋朝軍事羸弱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趙匡胤很清楚自己權力的來源路數不正,純屬軍事政變。為了避免趙宋王朝重蹈後周覆轍,從開國之初就對擁有重兵的將領心懷戒備,長期忐忑不安的憂慮終於讓他在建朝第二年,公元961年,就通過“杯酒釋兵權”輕易解決了主要武將的兵權,並通過一些列法令,對武將升遷設置重重障礙,重武輕文成了宋朝的一大特色。

沒有流血,宋太祖趙匡胤就成功解決了心腹之患,對武將們許以良田美宅,讓他們歸隱地方,享受榮華富貴,君臣之間,再無猜疑。

相對於劉邦、朱元璋對開國元勳的殘酷迫害,趙匡胤還是人心寬厚的。

重武輕文客觀上推動了宋朝文化的繁榮,但也壓制了軍事的發展。

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不得過問。但是樞密院雖能調兵發兵,但不直接統領軍隊。這就導致統兵權和調兵權的分離。造成了“將不習兵,兵不習將”的尷尬局面。而且宋朝害怕將軍擁兵自重,為防止軍中出現個人勢力,戰爭期間的司令甚至由文官或太監擔任,而且改變戰略還必須經由皇帝同意,這雖然防止了軍事政變的發生,但對於整個國家的軍事是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的。

此為原因之一。

北方異族覬覦已久的嚴峻態勢

宋朝建立之初,並不太平,北面有遼、夏的虎視眈眈。所謂“燕雲十六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讓給了遼人。當時察哈爾、熱河、遼寧以及山西、河北的一部分,也都在遼人手中。首都定在哪裡就成了大問題。

說實話,定都東京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實在是無奈之舉。開封是一片平地,就在黃河邊上。太行山以東就是華北大平原,遼金的騎兵南下,三天就可到黃河邊,一渡黃河,開封就完了。若要在洛陽建都,敵人渡了黃河,還需要經過鄭州一帶的京索之山,勉強還有險可守。再往西建都西安,當然更好。

究竟有什麼難言之隱,讓雄才大略的趙匡胤被迫定都開封呢?

原來,當時國防線早已殘破,燕雲失地未收,宋朝不得不養兵,養兵就需要糧食。當時的糧食全靠長江流域供給。中原長期戰亂,早已殘破不堪,經濟全賴南方支持。運輸糧食的主河道就是京杭大運河,從揚州向北經通濟渠就可將糧食運到開封。從開封到洛陽的汴渠當時已經廢棄,因此糧食只能運到開封,無法運到洛陽。

不走水路,走陸路,更浪費,更要浪費更多人力物力,更不可取。宋代開國,承接了五代一段長期混亂黑暗殘破的局面,已經實在沒有力量把軍糧運到洛陽。西安更是一片荒涼,肯定不行。為節省一點運輸費用,只能遷就建都開封。

這就為金國長驅直入導致北宋滅亡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此為原因之二。

宋代開國就面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宋太祖一心想拓展疆土,死後傳位其弟趙匡義,即宋太宗。太宗曾兩次御駕親征向北與遼作戰,但都打了敗仗。自己還中了箭,回來因瘡而死。

嚴峻的開國形勢使得宋朝不敢裁兵,也就是士兵不能復員,同時又不敢和遼國開戰,因為一旦吃了敗仗,退到黃河邊,國本就動搖了。因此宋朝只能養兵而不能打仗,而同時又重文輕武,養了兵又不看重人家。兵將越多,國家依然要給他們待遇,財政負擔越來越重,“冗兵”現象也越來越嚴重,這種形式再也扭轉不過來了。

此為原因之三。

再就是國防資源的問題,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就是騎兵,尤其是在平原地區作戰,以步兵打騎兵,必敗無疑。而裝備騎兵就必須有馬匹,好的馬匹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是在東北,二是在西北。都是高寒之地,才能養好的馬匹,養馬又不能一匹匹分散養,而要在長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

沒有好戰馬,只能捱打

不幸的是東北被遼國佔領,西北被西夏佔領,都不在宋朝手中。精良的鐵礦,也都在東北等塞外。

此為原因之四。

通過以上分析,就國防根本條件而論,宋朝最好能出一個文韜武略的皇帝,以攻為守,主動出擊,佔得先機,才能維持長治久安。人家漢武帝時即使有萬里長城,照樣以攻勢代替防禦,開塞出擊。但隨後的宋朝皇帝卻膽小怕事,試圖以防禦來保國家。公元1004年宋真宗的澶淵之盟試圖花錢消災,通過供奉銀兩換取和平,勉強維持了百餘年的太平,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但這種處於劣勢的防禦,遲早要失敗的。

重文輕武的宋朝花了鉅額軍費養了自己都不肯重用的兵將,導致進不可攻,退不可守,並無用而又不得不要兵。

軍事雖弱,但幸而宋代特別重視讀書人,文治方面終得以復興。

但從文明程度上來講,宋朝的經濟文化遠比北方遊牧民族強大的多,真正落後過著野蠻生活的是北方夷狄,但宋朝的軍事卻總是甘拜下風。

這個例子說明,“落後就要捱打”的說法是不對的。宋朝不落後,但照樣捱打。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強大的文化,雖然多次被異族侵略,但我們從未亡國,我們的文明也一直能延續下來。因為誰來侵略我們最終都會被我們的文化同化,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建立大清的滿人,都成了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








周朝文DMU


說起宋朝,有很多我們已經根深蒂固的看法,比如冠之一弱宋,提起來宋朝都是軟弱不堪,屈膝求和,我今天不想羅列眾多的歷史資料,只想談一談宋朝到底有沒有我們所說的那麼弱。

說宋朝弱無非就是因為經常向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求和,甚至發生了靖康之恥這樣的事情,以至於最後崖山兵敗,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自殺,數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也終結了封建文明所能達到的最高峰,進入了彷彿歐洲中世紀般的黑暗的幾百年時光,其實我想說的是,文明有時候並不一定會戰勝野蠻,文明有多脆弱,一不小心也許就會回到最黑暗的時候。那麼宋朝軍事到底弱不弱,我的回答是不弱。

宋朝的富裕無需多表,這取決於對商業的重視,說來也奇怪,重商好像都和宋有關係。那麼為啥宋朝的軍隊也不弱呢,宋朝前期遇到的是全盛時期的契丹,北方遊牧民族騎兵一向兇悍,北方一片平原無險可守,給宋朝的防禦造成很大威脅,所以急於收復幽雲十六州,導致冒進失誤,軍力大損,直到遼軍兵臨澶州城下,雙方互有勝負看似宋朝被迫簽訂協議,實際上遼軍也已經耗盡國力無力再戰,從此雙方迎來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此期間倔強的司馬光曾將好不容易收復的西北大片失地白白送給西夏,由於內部的政治鬥爭不斷加上北宋末年瘟疫流行,正和遼軍打得不可開交的金兵看宋朝軟弱可欺,在消滅遼軍以後順勢南侵,宋朝皇帝軟弱,主戰派又得不到重用,瘟疫又大大削弱了北宋的防禦實力,靖康之恥就無可避免了,由於金的後勤供應只在短暫佔領開封后就撤走了。後來金軍和宋朝軍隊頻繁交手,南宋皇帝膽小一再難逃,但是宋朝將領不都是吃乾飯的,韓世忠在黃天蕩差點消滅金兀朮,岳飛的岳家軍也讓金軍吃盡苦頭,要說宋軍戰力有多強,對比一下金朝衰落以後和全盛時候的蒙古就知道了,蒙古軍隊攻打中亞西亞直到歐洲都是摧枯拉朽,但是打金軍就費力多了,後來蒙古軍隊在進攻釣魚城時候吃緊了苦頭,釣魚城守衛戰還讓蒙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蒙古大汗,蒙哥被釣魚城守軍炸傷不治身亡,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也救了整個歐洲,終結了上帝之鞭。此時的宋朝腐敗已到了衰落期,雖然前線將士在拼命但是皇帝還是歌舞昇平被幾個奸臣玩弄於手掌之中,耽誤錯過了最好的防禦時期,儘管如此,襄陽的守軍還是死扛了蒙古軍隊很久,由此可見宋朝的軍隊一直戰鬥力都不算太弱,無奈總是遇到一些什麼都不懂的文官指揮,最後一戰崖山海戰又是被不懂打仗的張世傑活活的坑死,海戰本來優勢明顯的宋朝軍隊反而被以少勝多,真是天要亡大宋啊。

宋朝的滅亡導致了我國進入了一段黑暗的歷史時期,也逐步喪失了領先世界的優勢,文明被野蠻的悲劇也值得我們反思。




南山芭蕉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宋朝是一個極具有爭論點的王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朝代,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生產力水平已達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點。但是軍事實力非常差,戰鬥力之低,北方強大的遼國、西北弱小的西夏都基本上都贏不了。宋朝軍隊勢力偏弱,而國家卻是富有的,形成了“國富軍弱”的局面,正所謂“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力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依靠著經濟的發展”。宋朝經濟發展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又是如何造成屢戰屢敗,國富軍弱的政治局面的呢?這和宋朝統治者的上進心脫離不了關係,宋太祖是馬背上打的天下,所以在宋太祖時期文臣和武臣地位相當,且政治攻略一直是採取“進取”的方式。但是到了宋太宗時期已經成功收復了吳越、泉漳兩地,並靠武力征服了北漢,實現了基本的統一。而在宋真宗時期已經完全脫離了“馬背上打天下的局面”,他只需守住上一輩打下來的江山即可,所以說上進心是宋朝國富軍弱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宋太祖到宋真宗這一時期又具體是那些政治策略導致了宋朝越來越弱?

1、重文抑武、武將地位下降

在宋朝以前有著“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流言、但是到了宋朝時期卻轉變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見,在宋朝時期文人的地位之高,在一朝代中文武本就是兩方不同的勢力,而且一直都是彼消此長的趨勢,因此武將的地位肯定會比文臣低。

而且宋太祖說過:“宰相需用讀書人”,便可知宋朝統治者重文抑武的思想,武將不僅失去了軍權,也逐漸失去了對財權以及行政權的掌控,而文臣不僅接手了武將在中央的權利,也掌握著對地方軍事權利的管轄,武將的地位也隨之降低。

2、樞密院及三府統兵制的建立,武將兵權被消弱

據史料記載:“凡天下兵籍、武官選授及軍師卒戍之政令,悉歸於樞密院;凡統制、訓練、番守、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從這裡我們便可得知,管理軍隊的最高級別便是樞密院,但它雖掌管兵符,有調兵之權卻無掌管軍隊的權利,而三府有掌管軍隊的權利,卻無調兵之權,兩者相互牽制,有利於中央集權,且最後出征的將領是由皇帝臨時授權,消弱了武將的兵權;

3、軍隊體制異化,採取兵將分離制度

為了防止武將權利過大,宋朝實行兵將分離、將從中御的制度,雖然維護了中央集權,但是違背了軍事作戰規律,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受,有所不受。”朝廷應給與作戰將領根據戰場形式,而採取合適的作戰方法的權利,因地制宜,出其不意乃是取勝的關鍵因素,但是據史料記載:“每事欲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與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逆上旨。”

由此可見,宋朝的將領是沒有獨立作戰的權利的,他只能根據中央下達的指令指揮作戰,而在古代通訊並不發達,中央王朝並不能及時掌握戰況,因此更不可能給與合理的作戰方針,並且由一群文臣指定作戰方針本就是紙上談兵,戰敗便是理所當然的事,而這一政策的實施又極大的抑制了武將的作戰能力,使作戰將領即使擁有作戰頭腦,也無發揮之地。

其中最能代表的事件便是當時岳家軍在攻打金時,宋高祖以十二道“金子牌”崔令其班師回朝;由此可見中央對軍隊的把控能力是極其之強的,這便容易武將的作戰積極性,因為在作戰中,勝利則是中央作戰方針正確,失敗則是武將能力不行,將領在這並不能得到任何好處,便使得武將不願在出徵,養成消極備戰的習慣。重經濟輕軍事、消極防禦實行“內縮”的政治方針、導致軍力不強

在宋太宗時期已經基本完成了統一,而在宋真宗時期則完全脫離了馬背打天下的政治局面,從“打天下”轉變成了“治天下”,中心思想也從強軍強國轉變成為了文治和穩定,逐漸的也就形成了以和緩戰的戰略方針,但是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強大起來,取決於統治者的志向、格局以及進取心,顯而易見宋朝的統治者沒有,這也是宋朝越來越弱的根本原因。

在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南下,雖遼軍受到了宋軍強力的抗擊,不分上下,但是因為重文抑武,以文治國的方針,宋朝在和遼軍對抗時,在沒有戰敗的情況下,朝中文臣主張接受遼軍議和休戰的條件,從而簽訂了“澶淵之盟”這一不平等條約,也正是這一約定的簽訂,讓宋朝統治者和中央文臣覺得既然能夠通過金錢來換取和平。

宋朝從宋太宗時期政策就已經向“內縮”轉化,不再以擴展疆土,加強防禦為重點,而是轉化為內部治理,再加上“澶淵之盟”的簽訂,讓宋朝統治者誤以為找到了兩全其美的長久之計,更加傾向以和解的方式解決邊疆危害。

然而宋朝的統治者並不知,人心可吞象,金錢只能維持片面的和平,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便只能成為刀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也正是因為宋朝統治者的狹小格局,以及不思進取的心在經濟繁榮昌盛的背後留下了滅亡的禍根。

說到宋朝的軍隊,我們首先想到的因該是“冗兵”,按理說宋朝時期的軍隊數量是龐大的,然而如此龐大的軍隊數量,為何沒有產生出一隻作戰優良的軍隊,究其原因除了上面寫道的武將不受重視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便是兵員素質不高。據史料記載宋朝軍隊的主要來源是“或募士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吏給役”這四種途徑。

從這四種途徑我們便可看出,宋朝士兵多是一些窮途末路之人,且人物混雜,再加上士兵地位極低,出生良好家境的男丁是不會去當兵的,所以軍隊中大多數都是一些窮兇惡極之人以及難民,這極大的增加了軍隊的管理難度,並且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此導致軍隊戰鬥力十分低弱。

其次據《國史大綱》中記載“募兵終身在營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間四十餘年,實際可用者至多不過二十年,稟之終身,實際既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無用而仰食。”從這裡我們便可看出,北宋服役實行終身制,而士兵真正能對國家做出貢獻的也就十幾年而已,其餘時間都靠國家養著。

這種制度造成北宋士兵易招難退的局面,導致軍隊數量只增不減,而這一群老弱士兵,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戰鬥力低下。就是一群無用之兵,花費大量的費用飼養一批戰鬥力極低的士兵,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一個軍隊是否強大,除了士兵自身素質及戰鬥力外,也離不開戰馬的供給,而自安史之亂後,中原王朝便丟失了遼東及河西走廊這一帶有利於戰馬培養的良地,而後宋朝的“燕雲十六州”又被遼佔領,更是使宋朝失去了第一道天然屏障,因為過了“燕雲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宋朝沒有了天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便可輕而易舉的攻擊中原,而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便得依靠騎兵,但是中原喪失了戰馬的供養地。

在馬匹資源上處於弱勢,而“燕雲十六州”的失守,不僅使宋朝失去了天然屏障,更使遼國擁有了長城內的各種農業資源,可以為遼軍的軍事活動提供支援,從而使宋朝對抗遼軍時處於劣勢,面對養馬場地和重要防禦地點的丟失,宋朝喪失了對軍事的主導權利。一直處於被動方,在加上軍隊戰鬥力弱,所以宋朝最後才會從經濟大國走向衰落。

在宋朝時期也並非沒有英勇的將領出現,宋朝時期的岳家軍便是很好的體現,在這裡只能說岳飛生不逢時,在宋真宗之後的幾位統治者都極其的重文抑武,而這些統治者本身就極具文學風采,所以他們更加的欣賞具有文學天賦的文臣,因而過於的重視文采以至於忽視了文臣的人品道德,導致奸臣當道,這些文臣只會在乎自身個人利益,並不會考慮到國家利益,更有甚者,會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國家利益,所以宋朝的官場極其腐敗。

在加上宋朝的統治者缺少魄力,沒有宏觀的政治格局,更加導致宋朝的衰弱,其中最直觀的例子便是在宋徽宗時期,聯金抗遼,但是在擁有明顯的優勢時,宋軍卻沒有攻城成功,這便讓金軍看到了宋軍的弱勢,更讓宋朝統治者意料不到的是金軍叛變,攻打宋軍,在加上宋朝統治者一直打壓主戰官員,因此宋軍失去了最佳反抗時期。

儘管最後出現了岳家軍,一路勝利,直到河南境內,眼看就要收復故地,宋朝統治者卻想採取議和的政治策略,以十二道“金字牌”責令岳飛班師回朝,只因他不相信岳飛能夠抗金成功,害怕金軍再次南下,宋朝便不復存在,在加上當時奸臣當道,秦檜被金軍收買,為了個人利益他主張議和,於是便再一次與成功失之交臂。

富有並不等同於強大,在封建王朝,軍事和經濟向來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當然在一個朝代,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的追崇文學,沒有尚武精神,那麼這個人或許可以成為一名文壇大家,但卻不能成為一名政治家,如果一個君王,只是一味的追崇文學,而忽視甚至打壓武學,那麼他便不會成為也不會是一名合格的君主,因為一個國家縱使經濟再發達,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軍事力量作後盾的話,這個國家便只能淪落為刀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而宋朝之所以逐漸走向沒落,除了宋朝統治者重文抑武導致軍事力量降低以外,也逃脫不掉宋朝統治者不再上進的政治格局,在宋真宗以後的幾位君主缺少了統一疆土的野心以及上進心,也缺少了面對外敵入侵時,拼死反抗的魄力。終其一生守著先祖打下來的土地,反而忘記了不破不立這一道理的意義。




神秘的獨行獨往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宋朝可以說是最富有的王朝,但同時也是軍事實力較弱的王朝。可以說就經濟來看,宋朝不僅達到了歷代的頂峰,更是領先與同時期的歐洲各國。但就是如此富裕的宋朝,卻在軍事上屢屢戰敗。

相比於漢唐時期,宋朝無論是兵員素質還是裝備都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面對著遼,西夏,金,元的進攻,可以說是節節敗退,最終導致滅亡,其中主要是與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關

重文輕武的國策

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從自己取得帝位的過程中得到了啟發,軍隊過於強大會導致藩鎮割據。因為自己就是憑藉“陳橋兵變”當上了皇帝,因此要提防後來的武將學習自己,起兵謀反。畢竟剛剛結束的大唐晚期,短短七十餘年,卻經歷了五代十國八姓十四君的教訓。所以趙匡胤創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基本國策。

武將不在擔任軍隊的“一把手”,而是在文職的領導下工作。可以說,在宋朝,即使是邊防大帥也會讓文官擔任以起到監督的作用。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穀之臣,文土也;邊防大帥,文土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作為宋朝的基本國策,不管是皇帝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開始以經濟文化為主。於是,在全社會重文輕武的氛圍下,宋朝習文之風日盛,尚武之風日衰。尚武之風日衰,則軍人地位降低,軍隊地位降低。

雖然軍隊的地位降低,但相應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沒有了窮兵黷武的戰爭,和平帶給了宋朝經濟和文化的復甦,誕生了眾多的詞人和作家,使得中國文化達到了頂峰。

軍事制度的分散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餘年無兵變也。

除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外,為了防止武將擁兵自重而造反,趙匡胤還制定了新的軍事制度將軍隊指揮權進行三權分立——將軍隊的調兵權、管兵權、統兵權分離。如此三權分立,結果就是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戰時幾乎不能得到有效的配合。

宋朝非常重視文科的選拔,其完備的文官制度堪稱世界一流,甚至為近代西方國家效仿,但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是零,北宋幾乎沒有出現開疆拓土的名將,南宋在衛國戰爭中鍛煉出來的岳飛、韓世忠等傑出將領,也多被猜疑。文科登峰造極的同時,武備墜入深淵。

結語

所以說,宋朝軍隊的弱小,完全是皇帝為了自身的權利,為了自身的安全感,刻意為之!不是宋朝的軍隊無法建設強大,而是皇帝不希望軍隊太強大,專門從制度上對軍隊進行打壓。在這種情況下,宋朝即使經濟富裕,但在皇帝的可以打壓下也不會有太強的戰鬥力。


舊史趣說


宋朝的軍事力量在所有的朝代中,是能排進前五的,宋朝的軍事武裝,尤其是軍用設備,非常先進,咱們來看下記載。

宋朝雖然仍處於冷兵器時代,但是從宋朝開始火器登上戰爭舞臺,使用霹靂炮、震天雷、引火毬、鐵火炮、火箭、火毬、火槍、火炮等火器,逐步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唐朝雖然發明了火器,但是宋朝首先大規模使用,在當時的世界上是獨一份。宋朝應該說是第一個成立水軍的朝代,大力對水戰裝具的發展,舟師仍在江河、瀕海地區發展,南宋時還尚有車船。投石機方面有車行炮、單梢炮、七梢炮與旋風炮等。水軍的成立為以後各個朝代的水軍奠定了基礎。

城防設施發展出城制、弩臺、敵樓等設施。其中以山城防禦體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將餘玠於四川防禦蒙軍,為了鞏固渝川地區,他採用“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方針,修築釣魚城(重慶合川區東)、大獲(四川蒼溪南)、青居(四川南充南)、雲頂(四川金堂南)、神臂(四川合江西北)、天生(重慶萬州區西)等十餘城,形成一個防禦網,成功抵禦蒙軍攻擊。

如此強大的軍器裝備,為何在對外上屢屢戰敗,以至於被滅國。歸根結底還是趙匡胤為了自己當年與一批武將黃袍加身得來的政權,更加穩固,怕後期武將效仿,實行了重文抑武政策。而且後期更是變本加厲,文管壓制武將,戰爭瞬息萬變,文官不懂武事,武將知道戰情稍縱即逝,卻不能擅自做主,等請示完了,黃花菜都涼了,人頭都被砍完了,哪有不敗之理。

宋朝名將很多,尤其是岳飛等人,但是武將有本事了吧!宋朝的皇帝還不放心,一個個最後都被皇帝和那些狗屁戰事不懂的書呆子給弄死了。

宋朝軍事之強,放眼世界,都沒有誰敢說第一的,但是壞就壞在宋朝的當家人身上,皇帝若是尚武,像李世民一樣,豈有後來的崖海事件,皇帝不尚武,不支持武將,武將再有能力,也不能完全放開手腳去打仗,只能任人宰割。


騎驢爬樹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爭幾乎就沒有斷過,雙方各有勝負,不過在宋朝以前多是以中原王朝的勝利為主,隋文帝被尊為聖可汗,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無一不說明中原王朝強盛時有多生猛,就連被元朝大肆破壞過經濟之後建立的明朝也有朱棣這樣的猛人數次親征蒙古,但反觀經濟實力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強盛的宋朝在面對外敵入侵時卻表現的不盡如人意,這是為什麼呢?

在說到原因之前,小編我覺得還是得先糾正一下大多數人的錯誤觀點,那就是宋朝除了文化方面就一無是處了。其實宋朝可謂是歷朝歷代中經濟實力最強盛的王朝,據後來人統計,在鹹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時,中國的GDP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這就足以說明在當時宋朝到底有多富裕。所以這就更加讓我們疑惑了,為什麼這麼有錢的宋朝在軍事上卻這麼差勁呢?

第一,先天的地理因素,宋朝不像其他的大一統王朝,宋朝在立國之初就沒有佔據可謂是中原門戶的燕雲十六州,並且後續幾百年也沒能搶回來。還有就是宋朝沒有產馬地,在古代騎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戰馬的宋朝就更是難對付馬背上的民族了。

第二,畸形的軍事管理,宋朝的軍隊並不是不能打,相反其實宋朝軍隊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強大的,要不然宋朝也不可能在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的保衛下存活那麼久。軍隊的戰鬥力強但卻得不到正確的使用才是宋朝被稱為“弱宋”的真正原因,宋朝畸形的軍事思想的表現方式就是兵權的高度集中,並且在宋朝,武官是得不到皇帝信任的,軍隊的行軍路線都必須得在戰前規劃好上報給皇帝,還不能隨意更改。甚至軍隊的將領都得定期更換,導致一位將軍可能剛熟悉手下的軍隊就被調走了這種事。

上述觀點就是小編認為宋朝為什麼打不過北方民族的原因了,如果你有更多的觀點,就請在評論區分享給大家吧。


月夜luck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爭幾乎就沒有斷過,雙方各有勝負,不過在宋朝以前多是以中原王朝的勝利為主,隋文帝被尊為聖可汗,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無一不說明中原王朝強盛時有多生猛,就連被元朝大肆破壞過經濟之後建立的明朝也有朱棣這樣的猛人數次親征蒙古,但反觀經濟實力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強盛的宋朝在面對外敵入侵時卻表現的不盡如人意,這是為什麼呢?

在說到原因之前,小編我覺得還是得先糾正一下大多數人的錯誤觀點,那就是宋朝除了文化方面就一無是處了。其實宋朝可謂是歷朝歷代中經濟實力最強盛的王朝,據後來人統計,在鹹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時,中國的GDP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這就足以說明在當時宋朝到底有多富裕。所以這就更加讓我們疑惑了,為什麼這麼有錢的宋朝在軍事上卻這麼差勁呢?

第一,先天的地理因素,宋朝不像其他的大一統王朝,宋朝在立國之初就沒有佔據可謂是中原門戶的燕雲十六州,並且後續幾百年也沒能搶回來。還有就是宋朝沒有產馬地,在古代騎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戰馬的宋朝就更是難對付馬背上的民族了。

第二,畸形的軍事管理,宋朝的軍隊並不是不能打,相反其實宋朝軍隊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強大的,要不然宋朝也不可能在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的保衛下存活那麼久。軍隊的戰鬥力強但卻得不到正確的使用才是宋朝被稱為“弱宋”的真正原因,宋朝畸形的軍事思想的表現方式就是兵權的高度集中,並且在宋朝,武官是得不到皇帝信任的,軍隊的行軍路線都必須得在戰前規劃好上報給皇帝,還不能隨意更改。甚至軍隊的將領都得定期更換,導致一位將軍可能剛熟悉手下的軍隊就被調走了這種事。


每天鑑寶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宋朝人口已達到2千萬戶,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GDP佔全球60?人均GDP為228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熙寧年間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約100市斤米。按現在市場普通米價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購買力,即1文錢0.625元(宋時一貫錢為770文),一貫錢481.25元。按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文計,其時國庫收入約為340.24億RMB。

宋朝自成立起來一直和北方少數民族抗爭,但一直勝少敗多,甚至發生靖康之恥,倆皇帝給抓走了,這在中國歷史上真是極少發生,都說打仗打的是錢,那為什麼宋朝這麼有錢,打仗卻不行呢?在這班主任給大家分析下,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抑武重文,很多文官去當將軍,宋朝的軍事體制與現代相近,他們文官帶兵,軍事主官最多帶五千兵,這樣有效地防止了軍伐割據。同是各兵種齊全,戰時可以臨時任意編成。這就導致戰鬥力大大下降。

其二,宋朝太富有了,說白了,大家都很安逸,而且整個社會風氣不重視軍隊,老百姓都以從軍為恥。宋時軍人的社會地位很低,大量士兵都是臉上刺字後發配充軍的罪犯。“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俗語就是宋時流行起來的。在這種導向的社會氛圍中,習文之風日盛,而尚武之風日衰。宋朝擁有上百萬常備軍,宋神宗登基前禁軍、廂軍達到140萬人,人數不可謂不多,並且開創了人類史上最早使用熱兵器的新紀元,把指南針用於軍隊佈陣作戰,裝備不可謂不先進。但是,基本國策的設計對社會精英的導向作用很大。但由於軍人的社會地位一直不高,導致許多人不想從軍,不想當軍人。

其三,宋朝失去河套地區、幽雲十六州,沒有很好的戰馬儲備,導致沒有很好的騎兵,而宋朝的敵人又都以騎兵為主,後期的蒙古軍一般一個戰士三匹馬。一匹打仗衝鋒,一匹平常,一匹拖運東西。估計宋朝軍人也鬱悶,這仗沒法打啊,靠不近人啊。

其四,宋朝整個國家富有,生活安逸,導致從上到下都主和為主,不願意打仗。宋朝不需要對外征戰,自身也十分富裕,而周邊的國家不僅不是弱小民族,相反其軍事能力並不弱於宋朝,而他們生產力很弱,因此很大程度上要靠軍事徵軍去掠奪周邊地區才能生存,他們全民皆兵,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兵營,他們生活在窮困地區,不去打仗搶劫,就活不下去。說白了,宋朝的敵人,不打仗沒法活啊。

歷朝歷代,沒有武功,哪有文治?沒有武備,再繁榮的經濟,再燦爛的文化也會成為一堆瓦礫。不是嗎?漢唐的文治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礎上的。

往往大家提起宋朝,難免就會想到積貧、積弱、冗兵、冗官,主要表現在外交上的失敗和軍事上的孱弱。但宋朝真的是世人所說的那麼不堪嗎?其實不然,今天帶你走進一個強大的宋王朝。

說到宋朝的強大不得不說它的經濟方面,宋朝的經濟是中國曆代王朝之最,其文化教育與科技創新也是中國古代的大繁榮時期,北宋時期的GDP約佔世界GDP總和的23?經濟總量約為266億美元,人均GDP約2280美元。而同時期的西歐的人均GDP還不足宋朝人均GDP的四分之一,到英國人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他們的人均GDP也才達到宋朝的一半;所以當時歐洲的國王還不如宋朝看守城門的士兵日子過的好。

宋朝在軍事上的失敗,往往只能用經濟上進行彌補,每一次戰爭的失敗都是用金錢來擺平,俗稱歲幣。對外送的歲幣也只佔到宋朝一年財政收入的極小部分,所以宋朝才是真的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堅決不動武力。

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朝代,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將流民以及無法生計百姓,都納入軍隊當中,由國家將他們恩養,所以這也是造成冗兵的一個客觀原因,但也保證了國家的長期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