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流传千年的《游子吟》写于常州溧阳

非遗在身边-流传千年的《游子吟》写于常州溧阳

这首感动过无数华人的唐诗名篇,你可知道它与常州的渊源?

孟郊(751-814),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现存诗歌570多首,以短篇五言古诗《游子吟》为代表作。唐朝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到任溧阳县尉,权责是抓捕贼盗、维护治安等武职。这一年,孟郊整整50岁,已是知天命之年。

孟郊任溧阳县尉四年,他喜爱作诗,时常走出县署的土旱城,寻幽访胜,流连忘返。孟郊时常骑一头毛驴,带着随从,到平陵城遗址悠游。孟郊在这里搭设一间茅屋,茅屋前的水潭里杂草丛生,常有野鸭出没。孟郊用竹竿攀弓、竹枝为箭,以射野鸭为乐。后人将孟郊搭设的茅屋取名为“射鸭堂”。

孟郊在溧阳县尉任上,把老母亲从浙江老家接来奉养。一天夜里,老母亲在如豆的油灯下,为知天命之年的儿子缝补衣服,此情此景,让孟郊很是感动,即兴写下了《游子吟·迎母濑上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简洁质朴而又深情的文字,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孟郊的深深感恩。

孟郊离任时,一贫如洗,两袖清风。9年后,孟郊寂寞去世。溧阳人以孟郊为贤人,为孟郊画像,供奉在胜因寺内,让一代代溧阳人怀想纪念。

非遗在身边-流传千年的《游子吟》写于常州溧阳

《游子吟》,曾被誉为“中华第一诗”

千百年来,《游子吟》好评如潮。1992年,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游子吟》名列榜首,被誉为“中华第一诗”。2006年5月,上海市诗词学会会长陈鹏举在《新民晚报》开辟的专栏《偶注唐诗》上,对此诗这样评论:“这首诗,确实流芳千古了。诗人在《游子吟》题下自注‘迎母濑上作’字样。这首诗谁也看得懂,谁也感觉得到,又谁也这样期望着的,这首诗不会死,只要有人还活着,这首诗就会流传。这首诗出生在唐代,是唐代的光荣。这首诗是唐诗,是唐诗的光荣。”

虽然孟郊在溧阳任职时间只有四年,但是,他的人品、文品在溧阳民间留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档案柜》记者从溧阳市地名办了解到,从宋代至清代,溧阳文人吟诗作词缅怀孟郊的就有十多人。

至清嘉庆时,史炳编撰《溧阳县志》时,他把平陵城及射鸭堂列为溧阳名胜之一,由芜湖的汪鸿绘图,史炳题词。

宋代时,在溧阳县城的胜因寺内,置李白孟郊祠。明代溧阳诗人陈周有诗《胜因寺二贤像》,诗云:“当年疏放客,岂不爱廷评?一日文章在,千秋庙貌生。”

明弘治《溧阳县志》在“名宦”中,有孟郊的简介,文中提及“迎侍母溧上,尝为游子吟”。在“附录”中,收辑其诗《游子吟》《溧阳秋霁》《审交》《织妇辞》,以表明这四首诗是在溧阳所作。清嘉庆《溧阳县志》在“文题名”、“名宦”中,均有孟郊的条目及介绍,并收录了他的五首诗作。1992年新编《溧阳县志》,在“人物”中,有500余字介绍孟郊,对其诗作也有提及。

历代溧阳县志多次提及孟郊,对于旧县当地人,《游子吟》是从小就常听长辈们念叨的故事

非遗在身边-流传千年的《游子吟》写于常州溧阳

上世纪80年代初,溧阳在做文化普查时,发现南渡当地流传着孟郊与游子吟的历史文化故事,从那时起,便开始着手做一些记录和整理工作。

而对于77岁的董舅宝和72岁的谢全寿两位老人来说,“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是他们从小和小伙伴们一起听到起耳茧的故事。董舅宝和谢全寿目前是“孟郊与游子吟”非遗项目的第一代传承人,他们说,其实,在文化部门没有挖掘整理前,这个故事在南渡镇旧县村,就已经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他们从小就多次听长辈说过这个故事,用这种口头传承的方式传下来,至少也有几百年的传统了。而旧县村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唐代时,溧阳县城旧址就在此地,那正是1200多年前,孟郊曾工作过的地方。

从三建雕塑到校本课程,让更多人知晓“游子故里”文化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溧阳市相当重视对孟郊文化资源的开发,先后建造了三座高规格的《游子吟》雕塑。

1998年,在104国道陶家村转盘处,建起了第一座《游子吟》大型雕塑。雕塑是一位慈母为游子缝衣,基石上镌刻着两院院士吴良镛书写的《游子吟》诗篇,该雕塑如今成了溧阳的地标之一。2003年,在天目湖畔竖起了巨型浮雕《游子吟》,浮雕长30多米、高4米多,中间突起部位镌刻了中英文对照的《游子吟》,两侧是“灯下苦读”“春风得意”“名作诞生”“奉养老母”等四幅浮雕。2004年,又在溧阳市人民广场上,建起《游子吟》大型浮雕、“慈母春晖”圆形大柱,这已成为溧阳市颇有地方特色的三大文化景点。

非遗在身边-流传千年的《游子吟》写于常州溧阳

溧阳南渡镇无论是广场文艺晚会,还是“五一”文艺汇演、情景剧汇编、送戏下乡,都经常以“游子吟”为主题举办活动,让更多的当地百姓知晓“游子故里”文化。“不夸张地说,当地老百姓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都了解这一地方历史文化。”

而旧县小学把“孟郊与游子吟”设计成为校园特色课程,从2009年起,旧县小学在校园内开辟了一条长廊,展出唐代到现代的旧县的发展变迁,还开发了“古城旧县”的校本课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感恩”文化,每学期都设立一个“感恩月”,结合《游子吟》对母爱的感恩,开展感恩父母、感恩师长等感恩教育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