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多即好、頭春即貴,真的如此嗎?

白毫銀針、金駿眉、純芽龍井……它們莫不是以芽為貴,以春天頭採為稀罕。

人們甘願為一泡頭採純芽茶,付出成千上萬的價格。

正是這種畸形的需求,導致茶葉質量的下降。

龍井群體種,本來是晚生品種,在清明之前不能採製春茶。

沒有底線的茶商,用“明前”,“頭採”的概念來忽悠市場,以至於許多四川綠茶、安徽綠茶早早做成龍井的形狀上市,天價售出。到了真龍井上市的時節,反而賣不起價。

“偽龍井”賣得比“真龍井”還貴,杭州人無奈,培育出了“龍井43號”,可以在清明前發芽的早生品種。

但是,即使是龍井43號,質量也是比不過龍井群體種的。

不是比拼內含物質、香氣,只是拼“”,誰先上市誰就能高價賣出。

這種不好的風氣,從綠茶,一直傳播到紅茶、烏龍茶。

烏龍茶的茶菁原料,是最不應該嫩採的。最適合烏龍茶的茶菁,是已形成駐芽的成熟葉。

茶芽的萌發

芽多即好、頭春即貴,真的如此嗎?

然而,成熟的茶菁現在反而被認為是已經粗老的茶菁。

對茶菁原料的錯誤認識,錯誤追求嫩採,既傷害喝茶人的胃,也傷害茶樹

嫩採會比成熟採摘減少約20%的產量,所以在過度嫩採的情況下,茶農為了產量可能大量使用肥料甚至激素以提高產量。

嫩採的原料,葉片角質層薄、含水量高,曬菁時不能承受強日照,否則很容易變紅,就像嬰兒的皮膚容易曬紅一樣。

因此,用鮮嫩茶菁原料做茶,不能施以較大的力度,茶葉多半發酵不足。

使用鮮嫩芽葉做成的茶,第一泡氨基酸和果膠釋放之後,之後以苦澀味為主,咖啡鹼和未氧化多酚類物質成了滋味的主體。長期飲用,易引起腸胃不適。

成熟茶菁原料所做的茶葉,經得起較重的萎凋和攪拌。雖然氨基酸含量不如嫩葉,但成熟葉片含有大量的糖類和香氣物質,通過發酵和烘焙工藝,可以做出香氣高、茶湯物質豐富且苦澀程度較低的茶湯。

你下次喝完茶,看看葉底,你喝的茶是成熟茶菁所做的嗎?

從葉底看茶菁的成熟度

芽多即好、頭春即貴,真的如此嗎?

備註:本文圖片來自於《烏龍茶的世界》,北京聯合出版社

……

【新茶上市】

30年樹齡的烏崬單叢蜜蘭香上市了。

潮州百年茶廠定製,烏崬正山原料,六道浪青,足時烘焙。

幹茶和葉底

芽多即好、頭春即貴,真的如此嗎?

單叢遍地皆是,好的實在不多。

芽多即好、頭春即貴,真的如此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