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20年輪迴定誕生新王,2018年輪到了格子軍?

世界盃20年輪迴定誕生新王,2018年輪到了格子軍?

克羅地亞晉級決賽

我知道,基於不可忽視的群眾基礎和歷史沉澱,英法會師決賽應該是一個“眾望所歸”的結果。畢竟法國隊和英格蘭隊在全世界乃至於我們這個國度中,都堪稱大眾情人、偶像。就像電影裡的男女主角歷盡千辛萬苦,有情人終成眷屬;英雄自帶光環,歷經磨難拯救世界。而且在德國、阿根廷、巴西相繼早退,荷蘭、意大利根本就缺席的情況下,讓英法攜手上演最後的壓軸不僅是博彩公司給出的理性預判,也是讓球迷、偽球迷和泛球迷們都能找到情感歸宿的票房保證。

但我說了,世界盃不是電影。儘管當今球員們的演技已經足以配得上奧斯卡的小金人,但在通往那座大力神金盃的道路上,沒有寫好的劇本,也沒有流量堆積出的捷徑,更沒有欽定的主角,只有實力、慾望、信念、勇氣和運氣交織而成的夢想之旅。

為德國感到遺憾的人,或許可以歸結於那個從2006年開始的“衛冕冠軍小組出局”的魔咒,但德國之死其實是死於盛極而衰的懈怠和固步自封的傲慢。

為西班牙感到悲哀的人,也許會感嘆傳控足球的衰落。但傳控之殤並非源於華麗和猥瑣的選擇,而在於當傳控失去了穿透的慾望,也就失去了靈魂——一切不以進球為目的的傳球,都是耍流氓。

希望足球“回家”的人也不必太介懷。如果說法國隊挺進決賽並不出人意料的話,那英格蘭能走到今天已經是意外之喜。這支個人天賦平平,整體上限不高,由“小鎮”青年為骨幹組成的球隊,不僅已經把快樂足球發揮到了極致,也把定位球戰術運用到了窮盡——當一支球隊四分之三的進球都是依靠定位球來獲得時,你可以說它頗具強隊本色,但其實也露出了真實的底色。現在看來,所謂世界盃奪冠的“瓜迪奧拉定律”也護佑不了英格蘭,倒是索斯蓋特已經把這支沒有戰術核心的球隊帶到上限,巧婦幾乎做出了無米之炊。

看好法國的人也許可以提前慶祝了。這支天才雲集、體系完整,幾乎找不到漏洞的球隊一路務實低調,除了姆巴佩偶爾秀一下花活兒和情商之外,德尚一直秉承財不外露的打法,順風順水。而且有心急且資深的人已經為法國奪冠找到了歷史的註腳:1998年法國隊奪冠時,三個後衛利扎拉祖、布蘭科和圖拉姆都取得進球,而這一次,帕瓦爾、瓦拉內和烏姆蒂蒂也已經完成了進球,甚至在1998年,當時的法國正印中鋒吉瓦什一球不進,而如今吉魯也追隨前輩,抱定了絕不進球的信念,只待歷史完美重現……

不過,當幾乎所有人都看好法國時,克羅克亞的擁躉們也一樣可以在歷史的長河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理由:從1958年開始,世界盃每隔20年必定會誕生一個新的世界冠軍,1958年巴西首次封王,1978年阿根廷新王登基,1998年法國在本土加冕,而2018年的克羅地亞似乎也成為了天選之人。不僅如此,有民間大神發現的一條隱藏定律也已經在半決賽得到了驗證:自1982開始,每一屆世界盃決賽都有拜仁慕尼黑和國際米蘭的球員參加,在法國的託利索為拜仁佔據一個名額之後,效力於國米的佩裡西奇和布羅佐維奇也自然成為克羅地亞的晉級守護神。

是的,所謂定律和魔咒這個東西,除了說不清的玄學因素之外,其實就是自助者天助之、強者恆強的道理,正如在生死攸關的英克之戰中,“佩刀”出鞘,見血封喉。

法國人又站在了複製歷史榮耀的門口,一切都像極了20年前的樣子。克羅地亞人也站在了創造歷史的門口,一切比20年前更加夢幻。無論結果如何,在這個只有420萬人口小國的足球記憶裡,不只會有蘇克在1998年用左腳拉出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2018年在莫斯科郊外晚上響起的狂想曲。

世界盃迎來一個新的冠軍究竟有多難?7月15日,盧日尼基體育場會告訴你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