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來自貴州的營養豬蹄,據說吃了能高中狀元

點擊收聽

“狀元蹄”是貴陽市青巖古鎮的一道傳統美食,歷史悠久,口味獨特,深受四方來客的喜愛。來到青巖古鎮,是一個煙雨濛濛的下午,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的心情,因為我知道有一道難得的美味正在那兒等著我。

先解釋“狀元蹄”為何物,它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滷豬腳。豬腳又稱豬蹄,通常是指豬的腳部(蹄)和小腿,有的地方也叫“元蹄”。

在我國,豬蹄是人們喜食的肉食之一,常常被烹製成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諸如蔥燉豬蹄、紅燒豬蹄、大蹄扒海參等。

據說,從唐朝開始,殿試及第的進土們約定,如果他們之中將來有誰做了將相,就要請同科的書法家用朱書(紅筆)題名於雁塔。從那以後,但凡有人趕考,親友就會贈送豬蹄。“豬”和“朱”同音,“蹄”和“題”同音,於是豬蹄就有了一個吉祥的寓意希望考生金榜題名,拜相封侯。

「小麦夜读」来自贵州的营养猪蹄,据说吃了能高中状元

說起“狀元蹄”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清朝時期,貴陽市花溪區青巖學子趙以炯,學習十分努力常常溫習功課至深夜。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覺得肚子有些飢餓便來到北街的一家夜攤前,買了兩隻滷豬腳,他邊吃邊誇讚。攤主很感動,便上前說道:“恭喜少爺,賀喜少爺。”趙以炯不解地問:何來之喜?”攤主笑著說:“少爺,您吃了這豬蹄定能金榜題名,‘蹄’與‘題’同音,好兆頭,好兆頭啊!”趙以炯聽後大笑,不以為然。

不日,趙以炯上京赴考,果然高中狀元。此後,青巖的滷豬蹄就被更名為“狀元蹄”,併成為當地的名食。

如今的“狀元蹄”,在做法上和過去稍有不同,但在口味上卻更勝一籌。在製作“狀元蹄”時,一般先把蹄髂放在水裡煮,然後加入十八味中草藥煮沸,再用文火燜燒,這一過程大約需要四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煮蹄一定要用鐵鍋,因為鐵鍋能夠吸收燒煮過程中產生的水分,另外,還能把蹄髈中的脂肪蒸出來,這樣燒出來的蹄髈才能食而不膩,酥而不爛。

此外,剔骨也很有講究,要先從兩根貫穿整隻豬蹄的長骨中,將一根細骨頭輕輕抽出,然後以骨為刀,將其剖開。有趣的是,這根骨頭被人們稱為“狀元刀”,並拿來公開出售,購買者絡繹不絕。

做好的“狀元蹄”色澤紅亮,香氣四溢,吃在嘴裡,軟糯香甜,肥而不膩,妙不可言,讓人回味無窮。

「小麦夜读」来自贵州的营养猪蹄,据说吃了能高中状元

“狀元蹄”不僅美味可口,而且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質,脂肪含量也比一般的肥肉低,並且還能防治皮膚乾癟起皺,增強皮膚彈性和韌性,對延緩衰老和促進兒童生長髮育也有一定的作用。

《隨息居飲食譜》說:“能填腎精而健腰腳,滋胃液以滑皮膚,長肌肉可愈漏瘍,助血脈能充乳汁,較肉尤補”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把豬蹄稱為“美容食品”和“類似於熊掌的美味佳餚”。

原題《貴州狀元蹄

周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