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皇帝那麼多,這幾個還真的有點不一樣!

古來帝王那麼多,這幾位卻有不同。他們都滿懷鬥志,而且是勵精圖治,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政策,想扭轉國家於危難之中,然而,出於種種原因,他們是空懷壯志,最後是壯志未酬,空留餘恨。

第一位是西漢末期的王莽。

西漢末年,王莽作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則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在世”。於是,王莽順應歷史潮流,奪得帝位,代漢建新。奪得帝位的王莽,並不是只圖享樂,而是想把國家恢復往日的強大,先後推行了五項改革,一是廢除“五銖錢”,推行新幣制,以期削弱豪強大族的經濟實力,改變財富過於集中的現象;二是以王田製為民恢復井田制,以期抵制土地兼併,做到耕者有其田;三是禁止盡善買賣奴婢,並期望改變奴婢的身份;四是制止高利貸,控制物價;五是重新劃分行政區,以期剝奪和諸侯的權力。

從現在看來,王莽如果能夠將各項改革推行下去,會得到良好的效果,國家經濟能夠得到恢復並有所發展,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國家會興旺起來,然而,由於王莽是外戚奪權,在當時是不符合潮流的,而且,當時的中國已經是矛盾重重,靠改革是行不通的,所以,王莽雖然竭盡全力推行新政,但觸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老百姓並沒有得到改革的任何利益,所以,老百姓也加入了反對王莽的隊伍行列,最後,被綠林軍攻入首都,自己被殺,從而也宣告新政權滅亡。

二是崇禎皇帝。

明朝末年,國家處於內憂外困,外有清的興起,內有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正如火如荼,再加上政權為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控制,崇禎皇帝朱由檢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登上帝位。登上帝位的崇禎皇帝,同樣是胸懷壯志,想挽國家於危難之中,上臺伊始,就懲治了閹黨魏忠賢及其餘孽,任用忠臣,並招賢納士,殷殷求治。每逢經筵,恭聽闡釋經典,毫無倦意,召對廷臣,探求治國方策。勤於政務,事必躬親。

同時,崇禎平反冤獄,起復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託付其收復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最值得稱頌的是,崇禎皇帝經常工作到深夜,一個晚上經常只睡兩個小時左右,而且為了國家的前途,不近女色,即使有人將陳圓圓這樣的美女送入宮中,也是將她遣送回家。

古来皇帝那么多,这几个还真的有点不一样!

然而,此時的明朝已是病入膏肓,內憂外困之下,再有鬥志的崇禎皇帝也是迴天乏力,再加上崇禎皇帝生性多疑,中了清(後金)的離間計之下,將忠心耿耿的袁崇煥大將處以車裂的極刑,這樣,再無大將可以卸強敵的侵略,此時,李自成又攻入北京,迴天乏力的崇禎皇帝帶著壯志吊死在歪脖子樹下。

三是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其實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因為他之後還有一位皇帝,但光緒皇帝登上帝位之際,國家也處於風雨飄搖,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內有太平天國殘餘勢力的風起雲湧,更有資本主義革命運動的蠢蠢欲動,再加上甲午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清朝已經看不到希望,然而,親政後的光緒皇帝並沒有沉淪,而是積極向西方學習,訓練新軍、建立海軍,又召集天下有識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實行變法,不惜削弱自己的權力,實行君主立憲。

時間並不長的變法,走向沒落的清朝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一舉成為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從他15歲時寫的一篇文章就可以看出,光緒皇帝確實是有遠大志向的皇帝:為人上者,必先有愛民之心,而後有憂民之意。愛之深,故憂之切。憂之切,故一民飢,曰我飢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誠盡敬以致之。方當轉戰無前,大軍雲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鳴之壯氣不消,倉猝而雄軀遽殉。

然而,光緒皇帝是空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他的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舊惡勢力的既得利益,使得一場可以改變中國命運的變法被鎮壓,本可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又一位漢武大帝的光緒皇帝也被幽禁,並被慈禧太后毒死。光緒之後三年,代表封建帝制最後的王朝也宣告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