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赵州扇鼓”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也是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因所用之鼓形似团扇而得名。它具有明快、活泼、诙谐、风趣的艺术风格,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2007年“赵州扇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收录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2010年赵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一一扇鼓之乡。

谈起赵州扇鼓,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曹丽敏就有说不完的话。曹丽敏是赵县文化馆舞蹈辅导老师,几十年来扎根乡土,注重当地民间舞蹈的挖掘和继承。

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她说,“赵州扇鼓”的分布区域在河北省赵县城东杨户、城南田村、北王村、城北中帐等地,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赵州扇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末清初,明清两代遍及城乡各阶层,是群众性很强的表演形式。扇鼓开场词云:“扇鼓扇鼓圆又圆,上打下坠九连环,虽然不是值钱宝,我靠扇鼓讨吃穿”,形象地道出了它的起源。

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赵州扇鼓”起初是乞讨者手执扇鼓并即兴编些唱词,在人家门口敲打演唱求取施舍。久之,有人以表演扇鼓为谋生的手段,利用自己的演唱换取人们施舍,虽然收入微薄,但比起沿门乞讨,从人的尊严方面毕竟略胜一筹。

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随着演唱的形式变化,竞技性也日渐提高。首先是改变简单的演唱和动作的原始状态,逐渐有了较为复杂的场图,如“双人八字”,“三人八字”和“五人剪子股”等,并改单人表演为双人,三人及多人表演。且将角色由着生活便装改为戏曲服装,如男的扮戏曲中的老丑,女的扮成彩婆。

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由于物质条件的局限,只好以笊篱代发髻,以红辣椒代耳坠子。终于由简单的乞讨工具变为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也由求乞讨变为卖艺,并逐步转化为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扇鼓艺术在赵州大地得到迅猛发展,且已形成若干不同流派,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现已发展成为大型广场表演和舞台表演的情趣舞蹈。

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赵州扇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和对歌形式的《十二月》、《丢戒指》和有角色,有人物,有情节的《二姑娘骑驴王小赶脚》,还有以说唱形式出现的《吕蒙正赶斋》,以及载歌载舞、舞蹈性较强的《扑蝴蝶》等。动作特点:女角可用“后踢有脆劲,起伏有韧劲,鼓环打节奏,甩穗挽八字”来加以概括。男角以大“八字步”半蹲,上身前俯、撅臀、塌腰为基本姿态。其动作特点为:“肩膀要松,脚板要轻,步眼要清,屁股要空”。“肩膀要松”是指耸肩的感觉要灵活,每拍都要耸肩一次。“脚板要轻,步眼要清”是指脚下走起来要给人以轻步前行的感觉。当一脚向前迈出时,另一脚用力向后挠起。一步一挠能将土挠出三尺远。“屁股要空”是指臀部悬着象凳子一样,身体重心要放稳,双脚用力为支点。

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从1982年开始,曹丽敏开始抢救和挖掘这门民间艺术,2010年她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表性传承人,她创办了赵州扇鼓传习所和赵州扇鼓培训基地,组建了少儿扇鼓艺术团、老年扇鼓艺术和梨乡扇鼓队三支表演团队并培养出大批赵州扇鼓表演人才,她在扇鼓的传承过程中吸收民间艺术之精华,在保留原有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出新,创作出多项扇鼓作品并搬上了舞台,得到专家的认可,使自娱性的民间小把戏登上了大雅之堂。

扎根乡土,四代传承,河北省十大舞种之一“赵州扇鼓”后继有人

由曹丽敏创编的《平原扇鼓》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获文化部、广电部二等奖;河北省振兴奖。大型女子广场舞《赵州扇鼓》获河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一等奖、燕舞奖和石家庄第六届文艺繁荣奖。《妞妞扇鼓赵州情》获河北省第三属舞蹈大赛和第四届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一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