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的春秋和戰國

將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時期,整個中國社會發生了非常多重大的社會變革,包括但不限於:

1、華夏內部的蠻族部落被消滅,國家領土逐漸連接在了一起:

東周的春秋和戰國

在整個春秋時代,華夏地區實際上是由諸多城市和采邑構成的點狀結構,而充斥其間的,則是大量的蠻族,呈現犬牙交錯的態勢。因此,一方面,所有諸侯機會都要面臨蠻族的威脅。更重要的是,由於這一態勢導致了諸多在那一時代的特點,比如:沒有明確的國境線;對方軍隊幾乎可以隨意越過己方領土;戰爭往往會集結大量的盟國;上一點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往往缺少可以保障的長距離補給線;君主對於各個封地的支配力不足。

最後一點,導致了在整個春秋時代,往往是“禮崩樂壞”,充滿了下克上的陰謀詭計的時代。從春秋起始的“鄭伯克段於鄢”一直到孔子時代的魯國三桓,都是這一邏輯的產物。

這一邏輯的終點,則是三家分晉和稍晚之後的田氏代齊,都是上一邏輯在春秋時期得到足夠積累後的結果。

然而到了戰國時期,華夏地區的蠻族被逐漸驅逐,國土連城了一片,伴隨而來的,是各國政治制度的變革,也就是所謂的“變法”。在這之後,基本上下克上的事件也就在史書上絕跡。

東周的春秋和戰國

2、姓氏合流:

粗通曆史的人應該都有聽過這個概念,既姓和氏在這一時期逐漸開始被混用。

當然,姓氏合流的出現,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周朝建立的分封制度的逐漸崩壞。

在春秋以前,姓的核心含義是出身,而氏的核心含義則往往與封邑相關。

而到了春秋末期,一方面,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大大的提升,許多貴族階層由於戰爭等因素成為了平民甚至奴隸,也有大量的平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混進了貴族圈子,更重要的是,原本以宗族為核心單位的組織形式逐步轉向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結構。

基於以上原因,姓氏合流逐步出現。

東周的春秋和戰國

3、鐵器的廣泛使用:

在華夏大地上第一把鐵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在春秋向戰國過度的過程中,鐵器逐漸開始被廣泛使用是不爭的事實。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應該就是在春秋末期活躍在吳越楚的歐冶子了。

有趣的是,歐冶子為越王鑄越五劍時,應該還是青銅劍,比如在《越絕書》中對於純鈞就有“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的說法,可見一斑。

而同是《越絕書》中,歐冶子為楚王鑄造的龍淵泰阿工布三劍,則有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洩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的記載。

雖非信史,不過倒也印證了那一時期鑄造工藝逐步向鐵器過度的事實。

綜上,由春秋到戰國的轉變,實際上是從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等各方面的一次重大轉變。整個春秋末期,戰國,秦以及漢朝初期,正是整個社會由傳統的封建制度向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轉變的重大歷史時期。

因此,我們將整個東周時期分割成了春秋和戰國,在春秋戰國之交,正是這一變革最為激盪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