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

刘源: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

刘源: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

父亲刘少奇的一生,与国防、军事和军队有不解之缘,紧密相连。因为,在他成长生活的年代,这是无可回避、至关重要的;于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又是不可或缺、生命攸关的。

旧中国,积弱积贫、落后挨打,丧权辱国、受尽欺侮,列强分中国,混战遍南北,国人首先感觉到的,最痛心切身的,就是要保种、要救亡。父亲自幼最着迷的故事是岳飞精忠报国,最喜爱的诗句是“马革裹尸还”,最崇拜的偶像是黄兴、蔡锷。不满17周岁时,他就领头参加“内除国贼、外抗强权”“毋忘国耻”“不当亡国奴”的抗议游行,并给自己改名“刘卫黄”,意为保卫黄种人,保卫炎黄子孙。他给第一个儿子起名叫“保华”,同样是保卫国家、保卫中华民族之意。卫黄保华,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后辈的重托。

父亲不满18周岁时(1916年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时值军阀混战时期,湖南省督军谭延闿建此校,开学不满一年(1917年秋),谭延闿下台,引来各派军阀抢夺,讲武堂变全武行,成为枪炮交火之地,师生们作鸟兽散跑光光,“刘九书柜”(乡亲们给少年刘少奇起的雅号)“卷走”不少兵书课本,回家研读。

1919 年夏初,父亲到北京参加“五四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上留俄预备班。1921 年春夏,父亲与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一同前往莫斯科,跋涉三个月才抵达。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就是军事。中国学生最急切想要学的,正是苏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的理论和实践。入冬,父亲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春,父亲回国,自称“从西天取经回来,经不多就是了”。这本“经”,一言以蔽之:武装工农,夺取政权。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委派父亲回湖南,任中国共产党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而毛泽东正是湘区执行委员会书记。也就是说,建党一年后,毛泽东和父亲就在一起共事了。按现在的话,在一个班子工作,毛泽东是班长(28周岁),父亲是成员(23周岁)。9月,党中央紧急来信,通知父亲到安源。

刘源: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

父亲在安源搞工运、当“工人代表”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1923 年“二七惨案”后,各地工会普遍被军阀政府和企业当局查封,全国工运失败、处于低潮。“如海中孤岛”“巍然独存”的安源却“得到完全胜利,实在是幼稚的中国劳工运动中绝无仅有的事”。父亲在那里主事两年多,一直是中共湘区执行委员兼安源党的领导、曾任工人俱乐部总主任等职。从煤矿一步步扩展到铁路、冶炼企业,成立联合工会。当时,汉阳铁路、大冶铁厂、萍乡安源煤矿,是全国同行最大的企业,更是最大的工业联合体。1924年9月,父亲兼汉冶萍总工会(设在安源)临时委员长主持工作。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聚集此地,最多时占全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杨尚昆回忆:1925年初全国900名党员,安源占300多名;罗章龙回忆占近三分之二),仅本地就有15个支部300名党员,上缴的党费是党中央最大的经费来源。安源被称为“小莫斯科”。对共产党人来说,安源既是风云际会之地,又是培训创新之家,创造出十个“第一”,其中就有“第一支工人武装”。红色摇篮,名副其实,功莫大焉!

父亲非常注重武装工人。首先,是宣传教育。安源工人俱乐部设有保卫民族国家所必需的军事课程(萧劲光从苏联红军大学毕业归来,到安源讲军事课),教授工友和各地来的党员,讲述劳动阶级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身解放,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在我党“第一所党校”,父亲亲任校长讲授《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继而,就着手实践。组织起武装工人纠察团,1923年纠察员就达200人(1925年已达800多人),并改造了矿警队“, 以维护矿上工人的利益”。已被公认:中国共产党武装工农最早的实践,发轫于安源。这为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极为可贵的基础。

1925 年春,父亲离开安源,到广东、上海参加领导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和“五卅运动”。他依安源经验再次亲手组织了工人纠察队。1926年2月下旬,父亲代理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明确指出:必须“组织人民的军队——武装工农”,又要求省港罢工“扩充武装纠察”。这为以后的广州起义培养了骨干。

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颁令迁都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也随迁而至。那一时期,工人运动达到高潮。“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父亲依托汉冶萍(安源)总工会基础,组织起工人纠察队,很快发展到5000 多人,拥有3000枪支,在收回汉口英租界(中国首次收回列强的租界地)等标志性大事件中作出历史贡献。在“四·三惨案”后发起的反日斗争中,在与军阀、国民党反动派以及黑恶势力的斗争中,捍卫了人民利益。

北伐军特务营营长陈赓(共产党员),同时任武汉工人纠察队队长。我的六伯刘云庭辞去湘军军官,任纠察队卫队营营长。汉冶萍铁路工人马辉之(共产党员)任纠察队一队队长。他们受父亲领导,负责纠察队事务,维护秩序和保护民权。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解散工人纠察队、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汪精卫还保持了三个月的国共合作,到“七一五”武汉政府也同共产党翻了脸。

6 月底,得知汪精卫要“宁汉合流”,进行所谓的“清党、分共”,陈独秀下令解散工人纠察队,把任务交给了父亲。一方面,作为中共中央委员,他在会议上坚决反对,但又必须执行中央的决定;另一方面,作为工人纠察队的组织领导者,父亲与周恩来等谋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上解散,交出破枪、梭镖和棍棒,六伯刘云庭带头解甲归田;实则秘密转移这部分宝贵的武装力量,将3000名纠察队精锐连同较好的枪械装备,输送到叶挺与贺龙的部队里,由陈赓带队,正式加入中共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为20天后的南昌起义注入生力军。这就使工农武装的雏形,变为八一起义之前我党所掌握的正式武装力量,成为人民军队的前身。

同时,共产党人也都快速疏散。父亲搭贺龙的船到九江,上庐山养病。

7 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南昌起义,派前敌军委书记聂荣臻上庐山面见父亲,秘密通告起义计划。聂帅晚年时对母亲和我说:“在那个时候,我们党认为工人是最可靠的,武汉纠察队在军队中最受信赖,而这些工人最听父亲的。少奇了解他们,在他们中间有威信。”父亲表示一定参加,后因起义仓促提前,没能赶上。在革命战争中“那部分工人的确是最勇敢顽强的”,越是可靠、英勇、顽强,牺牲就越多,“最坚定的战士早早拼光了。”可谓:工农武装开古今,老帅情深念旧心。百战拼杀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父亲、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贺龙、叶挺,是这支工人武装的直接领导,并亲手将其送到南昌,参加起义!

接下来,是9月的秋收起义,在湘赣边区多地,工农揭竿而起。如果要确定标志性的地点,应该是在毛泽东开会发动起义的安源,起义组成的三个团中,有一个整团(二团和三团一部)是安源工人(主要是工人纠察队和矿警队)。南昌起义是以国民党名义,打的还是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旗号;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的红旗,“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那么,工农革命军(后称工农红军)的“工”,当时的体现者是谁?主力就是安源工人。显然,这同父亲多年的工作基础,有重要而又直接的关联。

后来,井冈山时期也好,中央苏区也好,毛泽东和朱德,多次到安源扩红。一座煤矿,前后上万工人踊跃参军,尤显可贵。一家企业,提供如此大量的兵员反抗血腥恐怖的旧势力,力绝空前!当然,99%都打没了。新中国仍健在的,孔原(曾任中央调查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就来自安源;开国中将丁秋生和少将吴烈都是安源的童工,恰逢1930年9月毛泽东来扩红,加入队伍。

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李维汉、萧劲光等都是从安源走出来的。即使在“文革”中,《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也依然风靡。当初可是“红旗卷起”工农戟,如今已见“遍地英雄下夕烟”!

接着是“广州起义”,同样以工人纠察队为骨干,因失败没有接续,不赘述——谨向当年所有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当年,最著名的“三大起义”,都有工人阶级的重要成分。为什么重点介绍同为汉冶萍的武汉和安源工人纠察队呢?因为他们构成南昌起义(党员骨干)和秋收起义(工人主力)的重要力量,血脉延续至今,称其为人民军队最早的雏形,当之无愧!这跟父亲多年领导的工人运动密不可分。

之后几十年间,父亲与国防、军事、军队的关系日益密切、终其一生,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斗不息、舍生忘死!父亲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壮大,为根据地的创立和扩大,为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极其突出的贡献,被誉为文韬武略,功勋卓著。

(选自《新湘评论》)

刘源: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

本周热文

刘源: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刘源:卫黄保华 武装工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