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拋棄房地產?!真相信了你就輸了……

萬科上頭條不新鮮了,作為行業大哥大,一舉一動不僅備受行業矚目,甚至還會引起全社會關注。可是偏偏這個老大哥又不低調,特別喜歡錶態。最近“萬科拋棄房地產”的言論又火了,被各路媒體不斷的解讀,而 “末日論”由於容易引起恐慌,總是特別有市場。有人認為,這是宇宙大房企對行業未來的判斷。

可是萬科真的認為行業沒有未來了嗎?實際上萬科轉型到底做的怎麼樣?

從“拐點論”到“泡沫論”,再到“拋棄論”,為什麼萬科代言人總是一以貫之的“看空”房地產?第三次狼來了你信還是不信呢?

01

就算樓市下行

慌的也不會是萬科

有人說,萬科判斷樓市下行,所以拋棄房地產,提前轉型。這種說法有道理,但是就算房地產的總盤子減少,天塌下來,先倒下的也不會是萬科。萬科反而能夠擴大市場份額的可能性說不定更高。因為不管是從盈利能力,還是風險係數來看,萬科都是房地產行業的“三好生”。可以對比看一下幾個數據。

1、現金流充足,萬科資金鍊壓力小

在目前這個市場當中,房企的生存環境確實比較微妙。一方面內部整體融資環境收緊,匯率大幅下跌、價值境外融資被堵,企業源頭活水被截。另一方面,房地產銷售的嚴厲調控還將持續,甚至有加碼的趨勢,幫房企續命的三四線貨幣化棚改也開始出現收緊。

這都直接造成了一些重點佈局三四線,並且依賴境外融資的房企最近股價大跌。對於房企來說現在做項目的原則是“一切為了現金流”,很多房企開始加速快週轉,緩解資金壓力。

但與此同時,萬科卻是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從2017年的年報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萬科持有貨幣資金1,741.2億元,遠高於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長期借款的總和(622.7億元)。

從淨負債率來看,2017年萬科淨負債率僅為8.84%,遠低於50%的行業平均水平。股東大會上鬱亮甚至公開表示“萬科從來不缺錢”,手握現金,負債率低,怎麼說也輪不到萬科來慌。

萬科拋棄房地產?!真相信了你就輸了……

▲ 來源:市值風雲(ID:mvlegend)

2、佈局有抗風險能力

而且,目前萬科的項目,還是以一二線城市為主,2017年新增的216個項目,90%位於一二線,棚改項目也主要是以三四線為主,這個佈局也是相對安全的。

3、萬科運營成本極低

其實,對比其他的巨頭房企,萬科的運營成本也控制得比較低。2017年萬科將營業成本降低了5.69%,在全年營收同比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營業利潤率拉高了5.71%。對於這種營收規模超過2000億的公司,5個百分點就意味著百億級別的利潤。

萬科拋棄房地產?!真相信了你就輸了……

▲ 來源:市值風雲(ID:mvlegend)

營業成本被降低,實際上就代表企業的運營效率提升了。以銷售費用為例,萬科2017年的銷售費用為62.62億,同比增長了21.34%;而2017年銷售金額5298.82億,同比增長了45.3%,銷售金額的增速遠大於銷售費用的增速,銷售效率是明顯提高的。

一個高效運轉,資金流動健康的企業,既沒有致命危機,行業競爭力也很強,萬科為什麼要率先跳出來,表態“拋棄房地產”?

02

萬科拋棄房地產?

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十年後的萬科還是地產公司嗎?我想不應該是了,即使是,也應該會慘淡經營。”

1、地產公司十年後會慘淡經營?不見得

回看過去十年,其實萬科類似的言論出現過好多次。對比一下萬科過去十年的屢次表態和實際的企業經營,基本上是嘴巴和身體相背離。

從2007年發表“泡沫論”,認為中國房價漲得過快,2-3年間泡沫將破裂。到2008年又出“拐點論”,承諾2008年之後萬科不拿地王,不囤房。到現在剛好十年,過去十年萬科在房地產開發領域的發展卻始終積極。

房地產不僅一直是萬科唯一的主營業務,就算經過多年的多元化經營,到2017年房地產業務在萬科營收的佔比依然超過96%。而且萬科承諾的不拿地王也是屢次被打臉,最典型的就是2013年陸續在廣州、上海、重慶,半個月內接連拿下三個地王,引起行業熱議。

從2008年到2018年剛好十年,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都看不出來萬科慘淡經營的模樣。而就在鬱亮“拋棄論”被廣泛傳播的時候,公佈的今年上半年的拿地排行榜上,萬科的表現依然可以說是很搶眼。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和今年上半年萬科的拿地金額均位列第二。

萬科拋棄房地產?!真相信了你就輸了……

2、萬科的美好生活,還是房地產!

“萬科未來是美好生活的服務商,未來想到萬科,想到的是美好生活,不是幾棟房子。”

“美好生活場景師”是鬱亮時代最常提起的一個詞,意味著萬科再一次開啟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目前萬科的業務覆蓋養老公寓、商業、物流、長租公寓、冰雪度假、教育、產業辦公等業務,新時代的萬科業務幾乎涵蓋了城市生活所涉及的所有領域。

但是萬科脫離房地產了嗎?明源君認為,真正做教育就賺學費,真正做養老就賺服務費,只要是賺租金和物業增值的錢,本質就都是房地產!

公寓100年前就有,現在的長租公寓還是在賺租金的錢。這樣來看,目前萬科重點發展的商業、長租公寓和物流地產,實際上都是很傳統的地產業態。

事實上,這並不是萬科第一次開展多元化戰略。上世紀90年代,萬科的A股、B股先後上市後,就搞過多元化,涉足商貿、工業、地產、證券、文化五大行業。但是由於資金分散、人力分散,導致企業規模和利潤增長都出現疲軟。通過這次戰略失敗,萬科也學會了,如果戰略目標不清晰,管理能力不夠成熟,盲目跨界,多元化發展會分散企業的戰鬥力,自此開始主張“地產專業化”。

因此,這一次萬科的“多元化”探索的每一個產業,養老、商業、物流、長租、文旅,也都是打著明顯的“地產標記”。基本上是沿著地產產業鏈在延伸,目前發展比較好的是萬科物業,去年營業收入增長67%。但是這些依然是以房地產為流量入口。萬科所謂的美好生活和多元化,頂多算是泛地產行業探索。說“拋棄房地產”,差得遠了。

3、新業務投資,短期內需要房地產開發業務輸血

而且,就算萬科的十年轉型大計,能夠扭轉萬科在地產開發一枝獨秀的業務格局,新業務的成長和發展都還需要時間,短期之內依然要靠開發業務的增長來輸血。也就是說,地產開發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萬科命脈,這麼著急跳出來表態,喊口號的意義在哪裡呢?

03

萬科為何多次做“空軍”?

關於房地產走向,媒體當中一直都有“多”軍和“空”軍,兩邊都不缺領頭人。任志強是堅定的看多派,號稱9次預言無一失敗,而萬科則是一直以來的看空派,每當市場調整,必定表態。然而,作為行業大佬,說什麼不說什麼,對輿論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可能會沒有企圖。那萬科唱空到底要幹嘛?

其實,早在2008年拋出“拐點論”的時候,就有各種不同的揣測:有人說“拐點論”是一場陰謀,認為萬科是要打壓同行、趁機收購兼併。當時的萬科代言人已經撰文反駁,明源君也不想妄加揣測,市場下行之後,到底會不會有房企讓出自己的市場份額,大家心裡都有答案。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TOP10的房企手握現金等機會是事實。前幾天明源君跟大家在《看空房地產的人將再次失敗!》裡面分享過,今年上半年銷售排名在50以後的房企,拿地依然相對積極,拿地銷售比達到0.6,高於2017年的0.48。而TOP30的房企拿地反而沒那麼猛了。

一方面是這些房企原本土儲就很多,另一方面,這些房企在手現金不少。好幾個TOP30投資總預測下半年很多中小房企會撐不住,到時候可以去收購,撿便宜貨。

還是那句話,對於房企來說,沒有行業行不行的問題,只有企業行不行的問題。而企業對行業的判斷,來自行業領袖的判斷不會沒有影響。

當然,相比較影響輿論,向上正確表態和形象樹立更重要。

房價上漲,綁架國民經濟之類的輿論,在近年來一直甚囂塵上。房企承擔的壓力小不了。例如,中介領域的老大就被質疑操控房價。而新房領域,萬科作為巨頭,目標也很大。

但是相比起很多房企領袖的信心滿滿,萬科總顯得有點“謙虛”。任何時候都將產品和客戶服務放在前頭,言必談社會貢獻,沒有其他房企的“企圖心”和“侵略性”。不得不說,這種態度傳遞了一個很健康的企業形象。不僅顯得態度正確,還很得民心。甚至在業內也有不錯的口碑。萬科的品牌建設在房地產行業裡確實很突出。

當然,不能否認,萬科在轉型這塊確實做得非常堅決,而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萬科物流為例,萬科在2018年前三個月新増的物流地產項目就有8個,而物流地產項目的總數已經達到了62個,總建面(指可租賃物業的建築面積)達到482萬㎡。已經建成運營的26個項目中,平均出租率也達到96%。成績可謂是不錯。

但是,就像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說,另外一些事情做了不僅要說,還要大聲說,這個裡頭的學問其實就是品牌意識。

地產作為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行業,承擔的政策風險和輿論壓力都很大,而萬科作為地產開發行業的巨頭,企業96%的利潤都由房地產貢獻,其承受的輿論壓力,和別的與其規模擴張速度類似的巨頭不太一樣。這和這家企業一直以來做什麼說什麼關係很大。

如何通過品牌和代言人的一舉一動,塑造一個無害又健康的企業品牌形象,大多數房企可能都要跟萬科好好學一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