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恶!网络诈骗打起了“精准扶贫”的歪主意

郭启朝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

一个以“精准扶贫”等国家扶贫项目为幌子,引诱入群会员各自组建微信群,并以群主身份再度拉拢、发展会员,疯狂集资,诈骗6万余人、涉案金额600余万元的特大系列诈骗团伙,近日被河南省社旗县警方一举端掉,53名“扶贫群主”悉数落网。7月12日,河南社旗县公安局通报了“精准扶贫9.27”特大电信诈骗案侦办情况。

去年9月27日,社旗县赊店派出所接到当地居民惠某某报案称,他自2017年4月被夏某某拉入某微信扶贫项目群,让其发展下线并负责群内统计、收款、转账等工作。称每人只需交纳10元开卡费和90元相关费用,即可申请扶贫账号,获得一笔国家扶贫款。6月,惠某某按照夏某某指示,将各微信群群主处收到的89万余元会费汇入自称“国家扶贫办专员”汪先念指定的帐户。然而,汇款后,惠某某多次联系夏某某、汪先念等人,对方手机一律处于关机状态。惠某某意识到上当受骗,遂报警。接警后,社旗县公安局迅速将案情上报至南阳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经分析研判、案件串并,警方发现该案受害人高达6万余人,涉案资金巨大,且以精准扶贫为幌,影响极为恶劣。

可恶!网络诈骗打起了“精准扶贫”的歪主意

可恶!网络诈骗打起了“精准扶贫”的歪主意

可恶!网络诈骗打起了“精准扶贫”的歪主意

专案组深挖细查获知,自2017年3月以来,广西凌云县杨某某(绰号杨马)以“民族资产解冻”“精准扶贫”为由,编造“财政部、国家扶贫办、国际红十字慈善总会安家费棚户区改造房”等国家扶贫项目,化名国家扶贫办工作人员“汪先念”“李娜”“李健”等,以缴纳10元入会费便可获得在城市购买低价房资格,并领取80万至120万不等的创业资金为诱饵,进行集资诈骗活动。

专案组成立后,南阳警方迅速组织了网安、技侦、刑侦进行缜密分析研判,并于2017年10月12日赴西安,将涉嫌诈骗的夏某某抓获。经突击审讯,夏某某如实提供了所谓“国家扶贫办”有关人员的联系方式。12月14日,警方专案组驻南宁民警将入住酒店的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等人抓获,现场搜查出现金73万多元,作案银行卡5张,手机卡5张。紧接着,民警又顺线追踪,先后将孔某某和帮助洗钱的杨某某、陈某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经对夏某某、孔某某讯问,二人如实供述了为获取高额利润先后发展多名微信群主的事实。其中,夏某某发展下线微信群主18人,孔某某发展群主35人,并由这53人各自组建微信群继续向下发展会员。

公安部对此高度重视并跟踪督办,要求河南警方全链条打击,限时破案。2018年5月3日,河南省公安厅将该案列为“雷霆行动”3号案,南阳市公安局专案组再度加强警力,派出6个小分队分赴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多省、自治区开展收网行动。

经过240余天的连续奋战,专案组圆满完成了案件侦破任务,破获涉及17省市电信诈骗案,扣押车辆3台,涉案手机11部,涉案银行卡56张,追缴赃款赃物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目前该案的涉案53名“群主”已全部被抓落网,主要8名犯罪嫌疑人全部依法移送起诉至社旗县人民检察院。

社旗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要案中队中队长王宏展提醒:近年来,以手机、互联网、新媒体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高发频发,给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就这起案件来说,骗子打着“精准扶贫”、“棚户区改造”等国家最新扶贫政策,利用受害者对扶贫政策的期望,以及不劳而获能享受大补贴的心理实施诈骗。精准扶贫是一项公开透明、程序严禁的政策,从申请、评议、审批到政策的落地,都需要严格的执行,不是单凭缴纳会费、报单就能享受巨额会费的。广大民众们不要想着天上会掉馅饼,不贪小利不受诱惑,加强自我防范,不要透漏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奋斗才能脱贫致富,而不是简单的“报单”靠这些子虚乌有的项目来发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