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摘要:人们前来拜谒李劼人先生,了解他的生平故事,领略他的文学造诣,学习这样一位不求名利,廉洁奉公,清平仁爱的大师风范。

——张秀熟《李劼人先生像赞》

“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古朴而静谧的李劼人故居——菱窠,伫立在由白墙青瓦围成的小巷尽头。白墙灰瓦间,郁郁葱葱的古树探出枝叶来。

1939年春,为躲避日军轰炸,李劼人选址东郊,用黄泥、木材和茅草修建这个“疏散房”。因屋前有一汪状如菱角的堰塘,李劼人便在门楣上自题“菱窠”,为其命名。李劼人1962年去世后,故居便交给了国家,现在的故居亦是纪念馆,是成都唯一的一处对外开放的近代文化名人故居遗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今日的故居,两三栋墙壁洁白的瓦房、高低簇立的树木、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古朴清丽,温婉和谐。

李劼人在“菱窠”居住生活了近24年,直至1962年12月逝世。在这里,李劼人常常伏案至深夜,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天魔舞》,并完成了《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改写。菱窠之中,李劼人写下传世巨作。

“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张秀熟撰写的《李劼人先生像赞》评价李劼人:“巴蜀天府,地杰人灵。劼人先生,一代文哲。锦心绣口,冰清玉洁。微澜大波,呕心沥血。山何巍巍,日何烨烨。缅念斯人,高风亮节。”

怎样的劼人先生获如此高赞誉!让我们一起来追述关于他的故事!

“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图为李劼人1957年于菱窠重写《大波》

大师李劼人。他是我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翻译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他采用法国“大河小说”的体式,创作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被巴金誉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和“中国的左拉”。

巨匠李劼人。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描写成都市井生活和文化风俗为主,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历史变迁中存留与颠覆的奇妙,感受到成都的历史质感,品味到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老成都活在他的笔下”。

志士李劼人。他参与救国办报又办刊,创办纸厂,实业救国,资助孤儿院,捐助学校,帮助贫困学生,支持文化刊物的创办,并将文化的传播视为己任,极富爱心,热心公益。

“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一生清正廉洁的李劼人先生

清廉李劼人。他曾担任成都市副市长,任职期间生活简朴不贪求奢华,晚年书信中多次提到寒冬深夜伏案写作或办公时“菱窠无取暖具,手指僵直”;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晚年生活仍在靠每月写作三万字贴补家用;履职尽责造福百姓,现在人们所熟知的人民南路、杜甫草堂等,都是由他任成都市副市长时主持修建的。

“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图为李劼人故居内设置的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

李劼人故居内设置了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厅,通过大量的资料、图片、文物和主人生前所用物品,展示了他的人生历程、文化积淀、廉洁生活、公仆情怀和爱国精神。

“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最美锦江”镜头之五:探访李劼人先生故居“菱窠”

图为人们来李劼人故居参观,拜谒李劼人先生

平日,前来李劼人故居受教育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来拜谒李劼人先生,了解他的生平故事,领略他的文学造诣,学习这样一位不求名利,清平仁爱的大师风范。

目前,李劼人故居已经成为成都市廉洁文化教育示范点、四川名人文化文博旅游艺术展示区,成为集爱国主义和廉洁文化教育、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艺术创作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未来,李劼人故居将成为成都的文化标签,向更多想要了解成都历史人文、巴蜀文化的来者讲述他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