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朱熹談儒學:如何閱讀《論語》與《孟子》

大儒談儒學:如何閱讀《論語》與《孟子》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大儒朱熹談儒學:如何閱讀《論語》與《孟子》

朱熹畫像

朱熹認為:《四書》應當依照《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次序來讀。

先讀《大學》,以立其規模。

這就好比建造房子應當先打好地基。《大學》包含的是為人為學的綱目。“大學”的意思,便是教人學做大人,為人為學要先立一個做“大人”的規模。做“大人”的規模是從“格致誠正”,一直到“修齊治平”。

一個“大人”不僅體貼、理解天地萬物,省察自己內心的每一個念頭,而且心懷家國天下,更為重要的是,“大人”將萬物、自身與天下貫通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

因此,《大學》不僅展現了一個包括“萬物——自我——他人”的闊大人生內容,而且釐清並指明瞭人生努力的目標與次第。

所以,朱子強調,《四書》應當先讀《大學》,可以把《大學》的內容作為一個構架,然後再將其他書填補進去。

次讀《論語》,以立根本。

《論語》是孔門諸弟子答問的記錄,孔子的語默靜動皆有記載,最為親切可信。儒家思想的精義亦囊括其中。因此,次讀《論語》,可以從中瞭解並體悟聖人中正平和之道。

次讀《孟子》,以激其發越。

《孟子》言:“吾養吾浩然之氣。”《孟子》的文氣極為雄壯,如孟子其人,泰山喬嶽。儒家以孔子發端,孟子暢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論語》,是在學者大根大本確立之後,激發其昂揚的志氣。

如《易·乾》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讀《孟子》,以激其發越,即是期望通過閱讀《孟子》來激發學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最後讀《中庸》,以盡其精微。

《中庸》一書難讀,初學者未當理會。需要在其他三書都讀完了,於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後再來讀。朱子在《中庸章句》中稱其為“孔門傳授心法”,“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因此,《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奧,要放在最後來研究。

《四書》的閱讀次序,不僅包含了朱子對於《四書》內容的理解,而且也蘊涵了朱子自身立教教人的深意。

關於《四書》具體的閱讀原則與方法,朱子曾說:

講習孔孟書。孔孟往矣,口不能言。須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將孔孟心作自己心。要須自家說時,孔孟點頭道是,方得。不可謂孔孟不會說話,一向任己見說將去。若如此說孟子時,不成說孟子,只是說“王子”也!

因此,閱讀《四書》最重要的原則,便是要“將心比心”。

讀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體貼孔子、孟子的心。古人古書不會說話,如若任憑自己的私見、偏見去讀,最後所得,也只是自己的私見、偏見而已。

所以閱讀《四書》首貴虛心,如此才能看出古人下字的用意,才能領略其精神妙處。

其次,閱讀《四書》時,必須要做到“

沉浸專一”,每一書都要熟讀、精讀,要做到“一書不完,不讀另一書”。

讀《論語》時,如無《孟子》;讀前一段,如無後一段。否則的話,讀這裡,又想那裡,紛紛擾擾,無有終始。

第三,看《孟子》的時候,與讀《論語》不同,《論語》要冷看,《孟子》要熟讀

《論語》逐文逐意各是一義,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讀,涵詠在心,仔細思索。《孟子》文章則是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貫,熟讀則文義自見,不能象讀《論語》時一樣逐句逐字的理會。

第四,《四書》中聖人言語的意思一重又一重,需要深入去看。

人們通常只看到第一重的表面意思,便不去追究第二重含義,只有看得到言語的縫罅處,深入進去思索,才能透徹其中的意思。

最後,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點。閱讀《四書》要在平實的生活中

去體悟領會,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著切體認,更要在行為上去努力踐履。《四書》所講無非都是平平正正的生活。《四書》的“閱讀”不僅僅是“知”,更應當是“行”。

所以,《語類》論讀書法的第一句,朱子便說:“讀書只是學者第二事。”

大儒朱熹談儒學:如何閱讀《論語》與《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