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一夜白頭,別無精彩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英雄輩出,狼煙四起,潮起潮落。這一時期出現的歷史名人,數倍於他朝,無論是儒家學說,還是軍事兵法,正所謂:亂世出英雄。

伍子胥,公元前552年,出生在吳國一個貴族家庭,比生於魯國的孔子大一歲。這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公子哥,也同孔子一樣,命運多舛。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30歲,而立之年,正是大展宏圖的美好時節,卻家道突變,其父伍奢被佞臣費無忌讒害遭族滅。伍子胥僥倖逃脫,躲到東皋公家。在等待出城的幾天裡,恐懼和憂愁讓他“一夜白頭”。

伍子胥:一夜白頭,別無精彩

逃到楚國的伍子胥,以其才華和忠厚很快就贏得了吳王闔閭的信任和重用,與著有《孫子兵法》的大軍事家孫武輔佐吳王,吳國一時興盛。

但吳國的強大與伍子胥何干?這又不是他的祖國,他似乎也沒有孔子那樣“天下大同”的理想。“從來沒有笑容”的伍子胥腦海中只有一個念頭:報仇,殺父之仇!“滿頭的白髮”時時在提示他,必須滅掉楚國,殺了楚平王和費無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一個目的,兢兢業業,不擇手段。

仇恨矇蔽了伍子胥的眼睛。這時候,一位他生命中的“小人”走進了他的命運。他們有共同的仇人,仇恨讓他們很快找到了共同語言、共同志向,這個人就是伯嚭(pi)。

伍子胥極力向吳王推薦這位同仇敵愾的老鄉。伍子胥的好友勸阻他說:“你可不要輕信這個伯嚭呀,據我觀察,這個人鷹視虎步,形貌含詐,其品性必貪婪奸佞,專擅功勞,任意殺人,切不可同他親近。今日重用他,以後必為其所害。”伍子胥回答說:“古語說得好:同疾相憐,同憂相救,驚翔之鳥,相隨而集。人還是善良的多,你先不要猜疑。”

有伍子胥的介紹和推舉,吳王闔閭[hé lǘ]見伯嚭能說會道,並頻頻表示效忠盡命的決心和誓言,就收他在朝中,封為大夫,命他同伍子胥共佐朝政。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興兵伐楚,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與伯嚭為副,率軍進攻楚國,吳國五戰連勝,最後佔據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昭王棄國而逃,躲到隋國去了。

踏上楚國土地的伍子胥,以勝利者的姿態對楚平王鞭屍三百,仇人費無忌、鄢將師已為囊瓦處死,囊瓦也自刎於鄭國。

大仇得報,伍子胥露出了絕無僅有的笑聲。

吳王論功行賞,孫武為首,孫武卻堅請退隱山林,不知所去,沿途將吳王所贈金銀全部散給貧苦的百姓。古人之智慧,今日看來,依然高深莫測,令人膜拜。

孫武走了,伍子胥成為相國,伯嚭為太宰。功成名就的伍子胥,也到了物極必衰的一步。

伐楚之後,伯嚭已在吳國站穩了腳跟。羽翼漸豐,在吳國也是獨當一面的人物。因此,他對伍子胥雖然恭敬,但畢竟不像以前那樣,儼然同伍子胥有了分庭抗禮之勢。伯嚭也暗暗生了取伍子胥而代之,獨攬吳國朝政的陰謀。

驕傲的吳王以及心懷野心的伯嚭,終於把他逼到了絕路。

伍子胥:一夜白頭,別無精彩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戰亂中闔閭受傷身亡,死前命伍子胥輔佐少君,並讓夫差勿忘殺父之仇。

夫差繼任後,打敗了勾踐,勾踐請和,夫差動了婦人之仁,並沒有一舉殺了勾踐滅了越國,伍子胥力諫夫差。此時,伯嚭讒言說盡,夫差聽信,賜死伍子胥。伍子胥死前留下遺言:“我死後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滅掉吳國!”。

歷史的佳話就這樣批量生產,吳王不聽伍子胥之諫言,放過勾踐,便有了“臥薪嚐膽”,有了情聖范蠡,有了“兔死狗烹”,這一個個神話般的故事,成就了那個時代的另類輝煌。

伍子胥的“遺願”並沒有實現,他的眼睛並沒有被懸掛在東門。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的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聽到其遺言,大怒,便命人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吳國亡了,被勾踐的“三千鐵甲”擊敗,不可不說是悲劇。但這一切又與伍子胥有什麼相干呢?

想當初,孫武臨走時,對前來勸導自己的伍子胥說:“您知道天道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王恃其強盛,四境無憂,必生驕樂之心。功成而不退,將來必有後患。我不只是想保全自己,並且想保全您。”可惜這番具有遠見的話,伍子胥並不以為然。

伍子胥收留伯嚭,重用伯嚭,伯嚭戰敗時,孫武欲行軍令,“伯嚭為人矜功自任,久後必為吳國之患,不如乘此兵敗,以軍令斬之。”伍子胥求情,孫武說,日後必被其所害。伍子胥之“仁”,造就了一個歷史上著名的“小人”伯嚭。

伍子胥,除了留下“一夜白頭”的典故,讓人感覺不出還有什麼精彩。

伍子胥:一夜白頭,別無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