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墓鞭屍,這樣做是快意恩仇還是小人行徑

陳毅元帥曾在《梅嶺三章》中寫過這樣一句: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其中第二句,就是借用了伍子胥和吳王夫差的故事。

當初吳王被西施美色所動,不信伍子胥的勸誡一意孤行,後伍子胥被奸臣所害自盡而亡,他在死前交代後人,一定要把他的頭顱懸掛在城門,他要親眼看吳國是如何被越國所滅的。知道了伍子胥的遺言,吳王夫差暴怒,命人把伍子胥屍首丟進錢塘江,後來吳國人愛惜伍子胥愛國之情,為他在江上立祠堂,叫做“胥山”。後來吳國果然被越國所滅,夫差自感死後沒臉見伍子胥,就自毀雙目而亡,關於伍子胥的故事有很多,這是後話,今天我們只講的就是伍子胥為父兄復仇的故事。

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墓鞭屍,這樣做是快意恩仇還是小人行徑

伍子胥

淪為逃犯

都說將門虎子,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個很正直的人,是當時太子的老師,那時楚國的國君是楚平王,當時的太子老師還有一個,叫做:費無忌,這個費無忌可是一個小人。他心懷不軌,多次和楚平王講太子的壞話,離間他們的關係,而伍奢卻一直為太子直言不諱,後來因為楚平王聽了太多費無忌的讒言,決心殺了太子,太子聞風逃跑,而伍奢卻被抓入獄,費無忌又進言要斬草除根,應該殺了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奢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伍尚和小兒子伍員(伍子胥),他們倆都很有才能,伍尚知父親被抓,楚平王召見必是有去無回,卻也甘心陪父赴死,無論伍子胥如何勸他,他都不願意走,還對伍子胥說:你逃走吧,我知道你會為父親報仇,我死而無憾。就這樣,伍子胥自己逃走了。

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墓鞭屍,這樣做是快意恩仇還是小人行徑

能文能武伍子胥

識時務者伍子胥

伍子胥其實在逃跑這一路受盡了苦難,這更加重了他對於楚國的仇恨。伍子胥是一個有能力、會籌謀的人,要想復仇,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後臺,他選擇了吳國。剛到吳國的時候,吳王僚剛即為,恰巧這時候楚國和吳國的兩個養蠶女因為爭執大打出手,鬧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吳王就派了公子光(吳王僚的堂兄)出征,大勝,這時候伍子胥根據軍情進言吳王僚說可再次攻破楚國,可是公子光對吳王僚說:伍子胥和楚國有家仇,不可信其言。其實伍子胥早就看穿了,這個公子光可不是池中之物,他伺機殺害吳王僚自立為王,見時局混亂,伍子胥就索性回家種地去了。其實這一切,都被公子光看在眼裡。

韜光養晦,厚積薄發

果然不出伍子胥所料,後來楚平王死了,吳王僚以為滅楚時機到了,派了兩位公子帶著吳國主力軍就去攻打楚國了,結果大軍被困在楚國,公子光趁機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了,公子光便是吳王闔閭。公子光雖然為了野心殺了吳王僚,但是他是個有能力也會任人唯賢的君主。他重新召回在家務農的伍子胥,大為重用!

一舉滅楚

伍子胥重新迴歸吳國朝政,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人進攻吳國,伍子胥帶兵迎擊,並一舉殲滅楚軍。

掘墓鞭屍

雖然伍子胥的父兄是被楚平王所害,但是他死的早,伍子胥一心想找當時的楚國君王楚昭王復仇,因為:父仇子報、父債子償。可是楚昭王逃跑了,活不見人,伍子胥心中怒氣無可消除,便命人掘了楚平王的墳墓,把屍體挖出來用鞭子抽打,以消自己的恨意。可以說伍子胥的行為是前無古人的,伍子胥曾經的朋友申包胥捎信對他說:你報仇的手段過於極端,你曾經也是楚王的臣民,這是不是太違揹人倫天理了呢?伍子胥回答說: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意思就是:我的父兄被害仇深似海,我報仇之心急切,就像天要黑了,可是我還在離目標很遠的地方趕路,既然找不到楚昭王,那沒有辦法,我只好不擇手段了。

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墓鞭屍,這樣做是快意恩仇還是小人行徑

伍子胥

這就是伍子胥掘墓鞭屍的因由。可能每個人的出發點不同,所以看待的角度也會有所差異,有人認為伍子胥過於極端或者說做法太小人,有人覺得父兄之處不共戴天,怎麼樣都不為過。在春秋混戰的時期,人命如草芥,被冤枉致死如伍子胥父兄之流,也確實令人惋惜。時代不同,但是從情感角度,伍子胥的遭遇還是值得同情的。很慶幸,我們生於盛世,那些曾經發生在春秋戰國的悲哀與不平不會再次發生,觀歷史,有些功過可能真的很難評判,但評判又能如何,不如以史為鑑,砥礪前行。感謝大家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