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开始
大禹文化价值

“禹城有个禹王亭,大禹治水留英名。”禹王亭既是大禹治水留下的一处古迹,又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具有双重文物价值。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传说四千年前

传说四千多年前尧舜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鲧治水九年而无效,被舜处死。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业,采用疏导的方法,苦战13年,终于战胜洪水,使千里沼泽变成粮田。大禹治水经过禹城县时,为查看水势,在城西十里处率百姓聚土成丘,堆成一个“高十仞,广倍之”的土疙瘩,这就是“具丘”。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明代规模宏伟

大约在明代或明代以前,有人在具丘上建筑了一个亭子,取名“禹迹”,以此来颂扬禹的功绩。禹迹毁坏后,张邑侯在原地修建了一座禹王庙。明朝举人绍延达曾撰文描述过禹王庙:“大门三楹,中门三楹……则旋题耀日,珠纲悬星……士人过者,穆然思明德之远……”由此可见,当时禹王庙的规模是很宏伟壮观的。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康熙年间禹王亭

清朝康熙年间,禹王庙又破落不堪了。甲午年间,禹城知县曾九皋,答应百姓的请求,“复草创焉,塑像焉,置田数亩,招僧而祝之。”从此以后,“禹王庙”改称“禹王亭”。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记忆遥远模样

至于禹王亭的样子,据老人回忆,禹王亭占地约40平方米,墙是用灰色的大砖垒成,顶部用绿色琉璃瓦盖成,其余为木质结构;门扇,可伸可缩,二层楼上有高一米八九的泥塑大禹全身坐像,面朝东方,上涂金黄色,间配他色。坐像两侧各有一年轻女子,手持日月龙凤扇。坐像前上方有一刻着“神功千古”的横匾;楼阁前左侧有平房三间,平房南另有一小屋,为看庙之人所住。小屋附近有一棵碗口粗的松树,上挂一口古钟。楼阁前右侧有平房5间。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衰落文化破坏

禹王亭的香火曾在清末和民国年间出现盛况。解放后,也在亭内办过学。遗憾的是,人们没有妥善保护,使它日渐衰败。“文革”使它全部毁掉,只剩下几根与土丘面相平的残柱。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今天文化的复兴

大禹治水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但人们仍在颂扬禹的不朽功绩。禹城人民把生产出来的最美最香的酒,冠以“禹王亭”的美称,它的醇香伴随着禹王的美名,飘向全国各地。当年大禹战斗过的地方,已变成千里良田;滚滚的徒骇河水驯服地流过它身旁,欢快地唱着人定胜天的赞歌。禹城人民,正以当年大禹冶水的干劲建设着自己的幸福家园。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发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禹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为保护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大禹精神、探讨大禹文化,禹城市政府于1996年决定重修禹王大殿和禹王亭,并于1997年1月顺利完成。二十一世纪之初,禹城市政府再次整修禹王亭景观,将其建成供人观光、游玩、考察、研讨、休闲、娱乐的开放式古文化 “禹王亭”公园。园内有禹王殿正厅,进厅是 “禹王亭题记”碑和为建禹王亭捐资的 “功德碑”,左右两侧是 “大禹世纪钟”钟楼和鼓楼。再往里走,中间是享殿,享殿内塑大禹治水像和九鼎模型。享殿两边建有碑廊,安放着遗存和当代名士颂大禹功德的碑刻。穿过享殿,是禹王大殿正殿,大殿上方悬挂着曾九皋县令亲书的 “神功千古”匾额,门两边是取自大禹陵清乾隆皇帝撰写的楹联。进大殿,正中塑禹王神像,左右两边还塑有曾协助大禹治水的四位功臣:皋陶、伯益、后稷、启。周围墙上配以有关大禹治水的木刻壁画。正殿两边为东西配殿,分别辟为 “禹城出土文物展室”和 “禹城回顾展室”。出后门,便是山东省重点保护龙山文化古遗址——具丘山,具丘山上新建六楞形禹王亭。具丘山后右侧是打于唐代的神井。禹王亭公园内,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景色怡人,此乃大禹文化之圣地。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诗歌丘禹迹》

四周青未了,大野入云横。

客子登高望,悠然万里晴。

古今空代谢,天地自成平。

缘此思明德,千秋俎豆荣。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镜头下的大禹文化遗址是如此的美丽,了解我们禹城的文化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禹王亭古迹始建于唐代,后经诸朝扩建修补,至明代改建成禹迹亭,由翰林刘士骥作《禹迹亭记》以记之。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改称禹王亭,后毁于战乱。1996年禹城市重修禹王亭。
  现禹王亭博物馆以禹王亭、禹王殿正厅为中轴线,集古建、水泊、园林于一体,清式建筑为主体,配以享殿、配殿、碑廊、钟楼、鼓楼,另有名人字画、石刻、展览室等建筑设施。其中,位于殿后的具丘山遗址,南北长45米,东西宽50米,高8米,山上建有八角重檐双排柱亭。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具丘为山,登高望远,察看水势,具丘山因此而得名。
  禹城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城区8公里徒骇河水利风景区和相关水系景观为基础,以禹王亭博物馆周边6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园为核心,打造中国大禹水生态文明新城——大禹水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