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蒙生命線」背後的日俄暗戰

日本大名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就有了“滅朝鮮,侵中國”的野望,經過明治維新日本國立大增,這一野望似乎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在佐藤信淵、吉田松陰等人的繼承和發展下,最終成為日本近代擴張的指導思想。

1890年,日本近代陸軍之父山縣有朋首相正式提出了“利益線論”的戰略思想,這標誌著日本大陸政策正式形成。從這之後,大陸政策雖幾經調整,其基調一直滅朝鮮、攫滿蒙,征服中國乃至征服世界,日本按班就部一路走來,從未迷失過方向。

“滿蒙生命線”背後的日俄暗戰

通過甲午中日戰爭,日本走出了第一步。這之後,曾多次擔任中國領事的松岡洋右把山縣有朋“利益線”理論具體化,提出“滿蒙是日本的生命線”。但日本對蒙古的圖謀並不順利,他們在這裡遇到了更為強大的對手——沙俄及其後的蘇聯。

沙俄對蒙古的圖謀比日本還要早且更有實質性的威脅,雖然在康熙親征和緩了局勢,中俄簽定的《恰克圖界約》肯定了蒙古屬於中國,但沙俄的勢力也越過了西伯利亞,伸展到貝加爾湖一帶,為後來的外蒙獨立留下了隱患。

1904年,覬覦中國滿蒙地區的日本與俄羅斯在中國領土上打響爭奪中國領土的日俄戰爭。戰後,兩國劃分它們在中國東北和蒙古地區的勢力範圍。日本雖然承認俄羅斯在蒙古的利益,對於蒙古的覬覦不曾稍減一分。

自日俄戰爭獲勝之後,日本早已擬定了侵略滿蒙的政策。為了在滿蒙扶植自己的勢力,日本扶持了十月革命後忠於沙皇的白俄,趁沙俄對外蒙控制力大減之時,意圖侵佔蒙古。

“滿蒙生命線”背後的日俄暗戰

1921年2月,白俄在日本的支持下曾短暫成為外蒙古的實際統治者,但很快,他們就被蘇聯紅軍擊敗,外蒙古建立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同年11月25日外蒙古建立“人民革命政權”,並與蘇聯在1922年訂立了《蘇蒙修好條約》。1924年11月26日在蘇聯第三國際支持與行動下,蒙古人民黨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以1911年作獨立紀元,允許蘇聯駐軍。外蒙再次成為蘇聯勢力範圍。

不過日本一直將滿蒙視為征服中國乃至征服世界的根基。經過長久的謀劃,日本將滿洲以及東蒙古侵佔後,開始準備對外蒙古進行擴張。

“滿蒙生命線”背後的日俄暗戰

1935年1月24日,日本主張呼倫貝爾之貝爾湖以南的哈爾哈廟,是“滿洲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蒙古不該派兵屯駐,蘇日爆發第一次邊界衝突。蘇聯、日本、“滿洲國”、外蒙古四方代表在哈爾濱爭執不休,衝突延續到隔年12月蘇聯才讓步。然而蘇日滿蒙之間漫長且不明確的疆界並沒有釐定,成為日蘇不斷衝突的根源。

經過張鼓峰、諾門罕幾次衝突,蘇聯和日本在1941年4月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特別聲明“蘇聯保證尊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證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正式承認了“滿洲國”,並換取了日本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承認。至此,日蘇長達幾十年的蒙古爭奪戰徹底畫上句號,而中國政從未有過此事的控制權,雖“至為憤怒”,但因需要蘇聯支援物資堅持對日抗戰,也只得剋制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