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爲「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沁嶼


封建王朝的“祖”和“宗”指的是皇帝的廟號,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有開國之功的第一位皇帝一般被稱為祖,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和明太祖等,後世的繼承者有守成之德,一般稱為宗。一般一個朝代只有開國皇帝一個祖,比如漢朝、唐朝、宋朝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廟號是明太祖,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皇位卻是從侄子手裡搶過來的,所以朱棣本來的廟號是明太宗,後來由於嘉靖皇帝為了把自己的生父貢入太廟,但覺得朱棣文治武功,又是旁支入主正統,跟自己情況相似,所以不願把朱棣移出正廟,於是就把朱棣廟號改成了明成祖,明朝了就出現了兩個祖。

太廟

而到了清朝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清朝初期的四位皇帝居然出現了三個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和清聖祖玄燁,努爾哈赤雖然未稱帝,但他作為可汗建立了後金,開創了清朝的基業,所以被追尊為清太祖。而他的兒子皇太極先是繼位為汗,而後改國號為清,稱帝改元,死後卻僅得到清太宗的廟號,難道清太宗皇太極沒有什麼大功,只有守成之德嗎?

皇太極畫像

努爾哈赤雖然起兵抗明,開創了後金的基業,但皇太極繼汗位之初面臨的形勢並不樂觀,強敵環繞,南有大明,雖然帝國遲暮,但國力與後金依然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西有蒙古,內部雖四分五裂,但對後金並不友好,時有爭戰,東有朝鮮,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在後金同明朝作戰時總有後顧之憂。後金內部通過戰爭人口、土地大增,但配套的管理措施沒有跟上,階級、民族矛盾突出,新生政權前景並不樂觀。

努爾哈赤畫像

皇太極在位十七年,其中汗位十年,帝位七年,可以說文治武功,一舉改變了後金的尷尬處境,為清朝入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蒙古方面,“懾之以兵,懷之以德”,征討和安撫相結合,利用其內部派系紛爭,通過和親、戰爭和賞罰等手段,有效地把蒙古納入了統治範圍,後來還組建了蒙古八旗,增強了清朝的軍事力量。朝鮮方面,為了解決對明作戰的後顧之憂,皇太極親征朝鮮並取得巨大勝利,清朝代替明朝成為了朝鮮的宗主國,使其可以專心對明作戰。

在對明作戰方面,離間袁崇煥,活捉洪承疇,數次越過長城對內地進行搶掠,雖然不能長期佔據統治,但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騷擾,不但損失了人民和財產,同時也不能專心的對付農民起義,造成明朝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通過數次的對明作戰,雖然沒有突破山海關,但是關外已基本盡屬清朝,為後來吳三桂投降清軍順利入關提供了條件。

在內政方面,通過設置行政機構逐步實現了清朝向封建政權的過渡,不再是簡單的依靠遊牧文化進行統治,大大增強了其實力。進一步緩和民族矛盾,於滿八旗和蒙古八旗之後組建了漢八旗,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改後金為清,改女真為滿,南面獨坐,稱帝改元,大大加強了皇權的集中,同時還創新滿文,發展文教,滿清的漢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為統治全國打好了基礎。

應該說皇太極的一生都在為擴大疆域、入主中原做積極的準備,但是這個功績最後也沒能落到自己的頭上,不得不說天命弄人。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即帝位後,順治元年就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順利入關統一了中原,此時距離皇太極去世還不到一年時間,順治以其入關統一的功績落了一個世祖的稱號,只能說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

既然已經有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世祖福臨,康熙為什麼還能被尊為聖祖呢?

從功績上來說,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先是挫敗權臣鰲拜企圖架空皇權的陰謀,之後平三藩,抗沙俄,治漕運,收臺灣,擴大了清帝國的版圖,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完整。在位六十一年,是歷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經過其統治,有效穩定了清朝入關後的統治局面,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乾盛世

1722年康熙去世之後,皇四子胤禛繼位,即雍正皇帝,給康熙定廟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在入關後順治皇帝已經是清世祖的情況,按照慣例康熙的廟號應該是“宗”,但雍正皇帝是怎麼說的呢?“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用大白話說就是,朕的皇阿瑪不但有守成之德,還有不世之功,名為守成,實為開創,朕的意思是定“祖”號,才能配得上其豐功偉績。既然雍正帝有此旨意,大臣們列舉列舉康熙的功勞,再加上康熙的聖人之道,聖祖這個廟號就定下來了。可見就因為雍正皇帝的一句話,康熙就被尊為了聖祖,否則的話聖祖基本上就要變成聖宗了。


滄海話歷史


稱康熙為“祖”,是雍正皇帝所為。確實是違反了已有規則的。

清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

世祖章皇帝順治

聖祖仁皇帝康熙

稱“祖”必須要有開創之業績。



努爾哈赤稱太祖肯定沒有任何問題,開基奠業,開創清朝的第一代領袖。

順治稱世祖,也沒有什麼問題,清朝正是在他執政期內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主要就是在康熙這兒,後世是很有爭議的。

X祖,X宗是屬於廟號,X皇帝這是諡號。一般情況下,諡號更重要,是對皇帝一生的功績和特點的總結。而廟號按規矩來就行了,爭吵的情況不多,但守成之君被為“祖”確實很罕見。



這主要是雍正堅持這樣搞成的。

即然要打破傳統,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雍正的理由是這樣:

“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祖有功而宗有德,雍正的意思是康熙名為守成,實有開拓,既有德,也有功,而且功勞大得很,完全有理由稱“祖”。

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確實武功赫赫。但是像他這樣平定內亂,開拓疆土的古代帝王也並非沒有,比如漢宣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在隋朝以前,並不是所有帝王死後都有廟號的。

一般帝王死後,先會為他建築專屬的家廟進行祭祀,但幾代以後就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這稱為“祧”。

“祧”的實際意義在於:如果每個帝王的廟都留下來,幾代以後,這樣的家廟就太多太多了(每個朝代都認為自己會千秋萬代),每年到了祭祀上的時候,東跑來,西跑去,燒紙上香,又累又不成體統。

所以,就只給那些於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特別地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比如說,西漢很多皇帝的廟號實際上是王莽給追立的。後來,劉秀奪取天下,又糾正過來,把那些時間短,功勞小,錯誤大的又去掉。

由於後世皇帝諡號的字數增加了,亂七八糟一大堆,記也記不清。廟號反而顯得更嚴肅莊重,更能體現帝王功績。於是,廟號就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當然,可以確定的是:雍正為他皇阿瑪爭取“祖”的廟號,是有違於規則的。

但是,通過這件事情,背後所透露出來的意味可不簡單:

一、雍正稱康熙為“祖”,被大家確認和通過了,借康熙的功績為自己立了威。誰敢反對,誰就馬上會受到集體的攻擊。沒有人反對,自己做為倡導者,威望一下就起來了。這個帽子大。

二、這就很深了,意味著雍正可絕不是個按規矩辦事的人。幾千年的歷朝歷代的規矩說改就改,何況其它呢。


饞嘴肥貓1



按廟號規矩,康熙身為清朝第四代皇帝,是不能稱之為祖的。

因為一般帶祖的廟號都是開國皇帝或者開國皇帝追尊的先祖。

後繼之君稱之為祖的條件特別苛刻,要麼像漢光武帝那樣在西漢滅亡以後再興漢室,成為漢世祖。要麼像清世祖福臨那樣在位期間將清朝由地方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毫無疑問康熙帝既不是開國皇帝,也沒有將清朝由地方割據政權過渡到全國性政權,因為他的父親順治帝時期清朝就是全國性政權了,他是全國性政權以後的第二位皇帝。

康熙雖然通過一系列手段鞏固了國家統治,算的上相當厲害的守成之君。但根本是不能稱祖的!

下面宋安之再給大家說說聖祖這個廟號。

“聖”字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是很神聖的字。

基本上一般朝代沒有拿聖字當廟號的,也就是遼國有一個遼聖宗。

唐朝追封過聖人老子為聖祖。宋朝追封過財神趙公明為聖祖。

可見聖祖這個廟號一般都是神仙才能用的。

康熙這樣一來不只是不合規矩的稱祖,還硬是稱之為祖中的厲害廟號聖祖。

可見康熙的聖祖廟號有多水,簡直牛皮吹上天了。

康熙的廟號是兒子雍正上的,可見雍正這個人不按套路出牌,怪不得會搞出新政來。

最後說一下按規矩康熙肯定不能稱祖的。但人家兒子雍正不按規矩來,大家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宋安之


應該的,康熙有這個資格!

首先要明確“祖”和“宗”的區別。

作為中國皇帝的廟號,是皇帝駕崩後,後繼者對先皇一生功績的蓋棺定論,因此具有評價性意義。而評價“祖”和“宗”的標準,簡單說來就是“無功不稱組,無德不稱宗”。《禮記》有云:“祖有功,宗有德。”漢應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稱太宗是也。”

所以,一般王朝的開創者被稱為“祖”,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

廟號最早起源於商朝,而且非常珍貴。以西漢為例,15帝中駕崩後得到廟號的只有4位,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以及漢中宗孝宣皇帝劉洵。一般而言,能得到廟號的皇帝,都是為社稷立下大功的。

而如果不是由開創之功,是不可以擁有“祖”的廟號的。

所以這樣看,康熙皇帝雖有大功,且有德行,但只能稱宗。

但是為什麼雍正堅持為康熙上“聖祖”的廟號呢?雍正認為:“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應該說,雍正的評價很有道理。作為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的存在感遠遠不如康熙,一方面是因為順治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親政,而是在親政後數年就駕崩了,因此在清朝皇權的鞏固和疆土的開拓上沒有太多建樹。而這些主要是由康熙來完成的。

康熙在位期間,先擒拿鰲拜收回權力,然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向北擊敗沙俄,維護了東北的穩定,向西收服了喀爾喀蒙古,並兩次擊敗準噶爾汗國噶爾丹,迫使其自殺,有效維護了北方邊境的安全。在位的最後兩年,面對準噶爾侵入西藏的行徑,康熙審時度勢,派遣皇十四子胤禵收服西藏,將清朝勢力深入青藏高原,繼元朝之後再度將西藏納入版圖。

可以說,這些功績很難和守成搭上邊,倒更像是一個王朝的開拓者為王朝打下萬里江山,所以,用祖來形容並不過分。

再加上自唐朝後,只要不是太過分的情況,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廟號的價值也就隨之出現了下滑。而元朝和明朝都出現了兩個祖,比如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所以一方面,有這個先例了,所以清朝有兩個祖,三個祖都不算太過分,另一方面對於皇帝的廟號而言,既然沒有那麼珍貴了,還有必要討論來討論去嗎?皇帝說啥就是啥吧!

所以,從康熙的功績出發,他有資格稱為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後金的第二位汗王。其父親努爾哈赤開創了後金,是其改後金為清朝。沒有其努力,清軍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入關,但是在他入關前就去世了。

Δ皇太極

可以說清朝是皇太極“創建”,而中國歷史上,一般的開國皇帝,都是被稱為祖。比如說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爾哈赤。但是康熙都是清聖祖,順治是清世祖,唯獨他這個祖宗是清太宗。

在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下廟號都是怎麼來的?

廟號是中國皇帝死後,被供奉在太廟裡被追封的。一般被認為是起源於周朝,中間曾經間斷過。但是發展到清朝的時候,是交給禮部按照功績先後擬定先皇廟號、諡號,最後交給當代皇帝定奪。一般會擬定好幾個,最後由皇帝決定。

Δ努爾哈赤

至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很好理解,他靠著十三副甲冑興兵,統一了當時混亂的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後金政權。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清朝,所以說清太祖的稱號是實至名歸。

至於順治是運氣好,在他之前清朝一直被關在關外。而皇太極雖然是文韜武略,但是被關在門外沒辦法,一時間也就有點尷尬。

而清聖祖康熙除了自身的努力,還有兒子的堅持。康熙在位期間,是康乾盛世的開端,也算是清朝的巔峰時期。

Δ康熙

六十多年時間裡面,平三藩、內亂、收臺灣、闊疆土、徵準葛爾丹、與沙俄針鋒相對。這些功績加起來,也算是開創了新的天地。而且廟號畢竟是後來皇帝給的,雍正一直堅持,才有了清聖祖康熙。

所以說努爾哈赤開創江山,皇太極只是在守江山。順治是入關第一皇帝,康熙是真正的做到了奠定清朝局面。所以他們的廟號稱呼,也就很明瞭了。

而且還有句話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宗的地位也不低!


史之策


向敬之

清朝正式的帝王有三祖,即太祖高皇帝、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另有追尊的四祖: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顯祖宣皇帝。

作為太祖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雖有稱帝之舉,但只被後世尊為太宗文皇帝。他有開拓之功,但主要還是守成之君。太宗,也是宗系皇帝中最高的廟號,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後改成祖),都是對國家的統一有煊赫之功的著名皇帝。

祖功宗德,這是儒家禮制尊諡先帝的一種傳統,能被稱為有功之祖,都是指開國帝王。

順治帝能被尊為世祖,乃因問鼎燕京、入主關內,為大清王朝開疆拓土擴大了幾十倍。而康熙帝被尊為祖,卻不免有爭議。

他對大清而言,確實有功,如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三徵準噶爾、控制黑龍江領土,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和統一。但其功績,主要在於維穩,而非開拓,故而被尊為祖,有拔高之嫌。

將康熙尊為聖祖者,為後繼之君雍正帝。

聖祖之廟號,並非雍正的首創。唐高宗曾追尊一千多年前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為唐聖祖,為李唐皇帝臉上貼金。

而雍正尊乃父康熙為聖祖,給出的理由更是堂皇的:“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清世宗實錄》卷一)

最高領導人定了調子,王公諸大臣不好反對。雍正之所以這樣做,重點是彰顯孝心,為自己從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對康熙進行特殊的感激。


以禮觀書


清朝“三祖”,曰太祖努爾哈赤,曰世祖順治。努爾哈赤創造“後金”,是清的開始,是清朝的始皇帝,受之應當。順治是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中國”的清朝第一個皇帝,受之坦然。曰聖祖的康熙,是守成之君,儘管在位時間很長,建樹頗多。但尊為“聖祖”還是飽受爭議,讓稍懂禮制的“祖有功,宗有德”,的確讓人看不懂。細剝史蹟,不難發現“聖祖”之源――一是雍正借封祖立威。雍正是在一片爭議中即成大統,面對的是其父皇在位六十年留下的“盛世、老朝、老臣”,要立威就要找切入點,方能鎮住諸神。這就有打破禮制貫例,立皇阿瑪為“聖祖”。二是淌出個人施政之路和資本。雍正如果繼續按康熙的老辦法、先規矩、老程序辦事,極有可能難以為繼。他需要另闢溪徑,那就從打破禮制、貫例開始,讓前朝元老們看著辦。三是大清改革的需要。清朝出現“康乾盛世”,將大清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這個盛世的“脊樑”就是雍正。沒有雍正的大膽改革,沒有雍正的勵精圖志。前不可延續康熙盛世之輝煌,後不能奠定乾隆盛世之基礎。當然,講禮制是講的大漢人的禮制,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的按禮制。否則就不會有造反改朝換代了。

一家之言,歡迎大家共同一探尋歷史的真諦!


張慶東字恕鳴


滿清本來就是少數民族政權,不遵循漢族禮制也正常。唐朝盛行胡風,中間還出了個女皇武則天!女皇帝這事可比一個廟號“聖祖”更不符合禮制吧?武則天照樣當了15年皇帝,活到82歲!等她死了,唐中宗才復辟。所以,就算滿清皇帝的廟號都是“祖”,也沒關係。這是滿清皇室自己家的事,跟漢人沒什麼關係!

在清朝之前,皇帝封爵以“一字王”為尊:例如,晉王,秦王,燕王,齊王等等。兩個字的次之:例如,中山王,常山王等等。而滿清的王爵,不按照這個規矩,另成一體;都是好幾個字: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等等。

再說,諡號的事。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但是,從(盛行胡風的)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字數逐漸增加,開始使用七個字:李世民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到了清朝,最高紀錄是25個字,真是奇葩!努爾哈赤的25字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你說,這是不是也不和規矩呢?

清朝有三祖,努爾哈赤因為是後金第一位皇帝,所以被尊為太祖高皇帝;順治是滿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被尊為世祖章皇帝;而康熙,因為有著“千古一帝”的功勳,也被追認為聖祖仁皇帝。

按照我國古代的禮制,太祖是指的開國立業的皇帝,所以,努爾哈赤的廟號沒有問題。世祖,太宗指的是將國家發揚光大的皇帝,所以順治和皇太極的稱號也沒問題。“聖祖”不一般,要麼是有開國建業之功的皇帝,要麼是道德智能極高超聖人,比如,老子就被稱為"聖祖"。

康熙的功績確實不小,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至於,康熙是否稱的上“聖祖”,他兒子雍正說了算!雍正就是順道給皇太極改成“清太祖宗”,也沒人攔著。反正你們滿清皇室說了算!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由於大明帝國錯誤的少數民族政策,引發了女真族的內部爭鬥,使原本都是大明帝國官員的努爾哈赤的爺爺,父親被故意犧牲掉了,所以,努爾哈赤在統一了東北的女真各部以後,就在東北建立了割據一方的金國,史稱後金。

由於努爾哈赤是大清帝國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所以在被追尊的廟號就是清太祖高皇帝,確實是名副其實的.

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清朝入關,因為他遷都北京,使大清帝國成為了中原王朝,因此,他的廟號就被尊稱為清世祖。

由於大清帝國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的是康熙皇帝,《清史稿·聖祖本記》最後評論曰,康熙是“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因此,康熙皇帝的廟號就被尊稱為清聖祖。


瀋陽楊藝


努爾哈赤稱祖理所應該,畢竟是基業創始人。順治稱祖也說得過去,因為滿人在順治期間入關佔領了整個中國。皇太極稱宗也正確,因為當時他是繼承的努爾哈赤,而且他沒有入關統一天下,只是承前啟後打下了堅實基礎,算得上是繼承有功,開啟有功。康熙稱祖有點過,稱宗更完美,但是他畢竟在位60年,在順治過早退位的情況下,穩定了清朝統治,消滅了三藩,南明殘餘勢力,統一了臺灣,外蒙等地,等於是把滿清江山重塑了一遍,開創了以後200年的統治。稱祖稍有過,也說得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