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態勢感知:爲戰爭開啓「上帝之眼」

太空态势感知:为战争开启“上帝之眼”

出品:科普中國

策劃:白璐

監製: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新聞提示:

在日前舉行的第34屆太空研討會上,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司令約翰·雷蒙德表示,美國空軍正與美國國家偵察局在太空態勢感知領域加強聯繫與合作。無獨有偶,澳大利亞也於今年5月選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發的iSpace智能太空系統,用於自身太空態勢感知能力建設。當前,空間能力已成為各軍事大國放眼未來戰場的“戰略新高地”,太空態勢感知主要包括對空間目標的探測、跟蹤、識別和空間事件的評估、核實,就如同為戰爭開啟了從太空看地球的“上帝之眼”。

感知太空的步伐從未止步

自從1957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始,太空這個曾經的“不毛之地”日漸成為戰略博弈的軍事新高地,人類瞭解和感知太空態勢的步伐也從未止步。

太空态势感知:为战争开启“上帝之眼”

為破解“坐地觀天”的空間監視模式,美國相繼實施了“空間試驗衛星系統”、“近場自主評估防禦鈉星”、“天基紅外系統”和“空間跟蹤與監視系統”等項目,為提升美軍的太空態勢感知能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進入21世紀,美國進一步把太空態勢感知作為保障太空安全、維持太空軍事優勢的重要籌碼,並於2001年啟動了太空態勢感知倡議計劃。此後,美軍加速整合太空態勢感知網絡,並於2007年啟動了一體化空間態勢感知計劃,通過集成火箭發射探測、航天器監視跟蹤和空間環境監測等任務集群,形成面向空間作戰的太空態勢感知能力。

近年來,美國在太空態勢感知領域的投入明顯增加。美國國防部發布的預算顯示, 2016-2020年美國國防部的太空態勢感知預算共約18億美元。同時,美軍還通過舉辦太空態勢感知演習提升實際作戰能力。美國戰略司令部就於2017年9月開展了第四次太空態勢感知演習,本次演習的名稱為“全球哨兵2017”,通過聯合美國和盟友的太空軍事力量,共同增強維護太空安全、改善太空態勢感知的能力。

對太空中的情況“瞭如指掌”

目前,作為太空態勢感知領域的“領頭羊”,美國已經具備對進入空間的多種目標和空間活動的態勢感知能力。美國的“上帝之眼”低軌目標分辨率可達5cm、靜止軌道目標分辨率50cm,能跟蹤2.3萬個在軌衛星和直徑數釐米以上的空間碎片,對幾乎所有在軌工作飛行器可謂“瞭如指掌”。

從廣義上講,對所有發生在空間的事件、威脅、活動和狀態進行感知,能使指揮決策和操作人員獲取並維持空間優勢,這才是太空態勢感知的應有之意。當前,美軍編織網羅太空的態勢感知網,主要通過對原有陸基感知設備的延壽升級、研發新型空間感知設備等方式進行,尤其是美國空軍精心構築的“太空籬笆”項目,依託新型陸基相控陣雷達,能取代日益老化的空間監視系統,實現對更小軌道目標的追蹤與感知。此外,為有效應對太空感知的海量數據,美軍還專門通過“聯合空間作戰中心任務系統”實現各類傳感數據的有效整合。

在太空態勢感知系統建設上,美國也充分發揮了“軍民融合”的巨大優勢。美軍在太空態勢感知建設上形成了以國防部和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為領導,美國軍方與情報界為主要建設力量,其他民事、商業、國外機構為補充的軍民融合式建設格局。通過各部門技術手段的有機整合,美國的太空態勢感知建設才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太空态势感知:为战争开启“上帝之眼”

助力“星球大戰”般戰力提升

隨著美國在太空態勢感知領域“功力”的不斷提升,預計到2020年,美國在全球的空間感知盲區將顯著縮小,甚至具備空間廣域威脅告警與評估能力。未來,美國太空態勢感知系統對低軌空間目標的探測和定位精度將分別提高到1釐米和10米,預測準確率將提高到99%,連“茫茫太空總的一粒塵埃”也不會放過。

在太空態勢感知領域,誰也不甘落後。俄羅斯目前主要沿用部署於蘇聯時期的太空監視系統,未來將重點增強微小目標探測和空間目標特性分析實力,為空間攻防提供有力支撐。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都擁有各自分立的空間目標監視系統,目前主要缺乏聯網運行的整體規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正在研製新型地基監視雷達,可用於探測直徑10釐米的太空碎片,成為日本創建獨立太空態勢感知體制所邁出的第一步。

未來,加強太空態勢感知的國際合作將成為發展的主流。美國軍方已同英、韓、法、加、意、日、澳以及歐洲航天局、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等國家和組織簽署空間態勢感知數據共享協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開展的“太空視界”項目,也希望美國天文界積極配合軍方的“太空監視網絡”建設。

隨著未來太空態勢感知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實現“星球大戰”般太空軍事感知實力早已不是痴人說夢。依託強大的太空態勢感知能力,一場針對敵方太空目標精確打擊、對己方太空目標有效防護的“太空之戰”或將在未來的太空戰場爆發。太空態勢感知也將為未來戰爭開啟“上帝之眼”。(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太空态势感知:为战争开启“上帝之眼”

精彩推薦

科普中國

軍事科技前沿微平臺

Military2016

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