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扫松下书》

京剧《扫松下书》讲述书生蔡伯喈进京赶考,留下其妻赵五娘一人在家侍奉公婆,维持生计。灾年蔡伯喈父母双双饿死,赵五娘一人将其安葬,背着琵琶进京寻夫。临行前,赵五娘托付同村的张广才照看公婆的坟墓。张广才在给蔡家打扫坟台的时候,巧遇已在京城做官的蔡伯喈派来送家书的李旺。张广才在坟前历数蔡伯喈的种种不孝罪过和赵五娘的艰难遭遇,并托李旺催促蔡伯喈尽快回来祭奠。这出戏是根据元末明初的大戏曲家高则诚所著《琵琶记》中的一折改编的。

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扫松下书》

《琵琶记》这部戏主要演绎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剧本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这是一部宣扬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作。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充分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比如:“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贞有烈赵五娘”、“施仁施义张广才”等。

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扫松下书》

《扫松下书》选取蔡伯喈派来送家书的李旺巧遇在蔡家坟前扫松的张广才一节,通过二人之间的对话着重塑造出了张广才与赵五娘两个人物形象。而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个善良热心、耿直义气的张广才的高大形象。

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扫松下书》

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扫松下书》

这出戏主要展现了如下艺术特色:

1、情节集中。这出戏的巧妙之处就在于选取了张广才和李旺在蔡家坟台相遇的场景,二者的相遇可以说是整部戏的两条叙述线索的交集。恰恰作为故事矛盾主线的双方主人公蔡伯喈和赵五娘又都不在场,只凭两人之间简短的对话,就把蔡伯喈和赵五娘夫妻分别以后的命运轨迹和遭遇完整地再现出来。通过这种高度浓缩的呈现方式使观众对整体的故事框架迅速了解,展现了极强的戏剧性和丰富的内涵。

2、对比鲜明。故事的两条线索一直是处于对比之中的,一方面是赵五娘独自一人在家中苦苦支撑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则是蔡伯喈仕途的通达得意,这两者的对比达到了一种十分尖锐的程度,表现为一方面是荒凉的蔡家坟台,另一方面是及第通达之后送来的家书,可谓一喜一悲,悲喜交衬,愈见其悲。这两样东西正是蔡赵夫妻二人自分别之后各自命运的真实写照。对比之下,更加震撼人心。

3、抒情浓郁。在语言的使用上带有极其浓郁的抒情色彩,故事一开始,深秋时节,秋风萧瑟,院落破败,人去庭空,渲染出一派悲凉的气氛。张广才的唱词对秋风、落叶意象化的描述,使得这种情绪氛围逐渐强化,最后“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则将沉重的悲痛转化成为无尽的失落与无奈。

4、流派特长。周信芳大师所创立的京剧麒派艺术,不论唱腔、念白还是表演,都与这出戏整个剧情故事的气氛完美地相契合。他的念白有较重的浙江方音,苍津、爆满,讲究喷口,富于力度,口风犀利老辣而且音乐性强,善用语气词,有时接近于口语,生活气息浓厚。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嗓音带沙但是中气很足,"化短为长",恰好形成了麒派艺术的基本特色和独特风格。恰恰是这些麒派的艺术特长与风格特点,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现人物情绪时,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周信芳先生的戏,看后总是感到心弦震动不已。它似乎有一种力量,迫使你进入艺术情境,去关心、同情剧中那些人物的命运,迫使你不能不受感动。

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扫松下书》

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扫松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