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營之路 是一條創新社會治理、倡導文明鄉風的「三治結合」之路

村頭,一幅幅宣傳畫圖文並茂;村內,一塊塊教育展牌引人注目。在李營,處處讓人感覺到一種文明鄉風散發的和諧之美。這是李營村“兩委”多年來孜孜探索,不斷創新社會治理,依靠“三大法寶”治村的結果。

——自治,我的村莊我做主

30年來,李營每逢大事,不管是開稻田還是建大棚,不管是修路還是建村民活動中心,村幹部從不搞一言堂,而是廣泛聽取黨員群眾的意願和呼聲,村民願意的,多難都辦;村民不願意的,堅決不辦。2005年,村裡鼓勵村民建生態大棚,需要調整土地。村“兩委”把會開到田間地頭,摸清了底數,多數村民願意調整,部分村民打自己的小算盤,不願意調。村“兩委”班子反覆召開碰頭會,4次召開黨員會,對土地調整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人人發表意見。之後又組織召開了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聯席會,42名參會人員全部在會議記錄上鄭重按下手印。會後,大喇叭天天廣播宣傳,村幹部入戶解釋。最後土地順利調整,2006年新建生態大棚效益高出近3倍。

李營的自治是群眾相信村幹部、依靠村幹部、配合村幹部,並且積極參與村莊建設,村裡的大小事情都靠全村幹部群眾自己想辦法解決。李營開展綠化、硬化工程以來,一街一景奼紫嫣紅,條條街道平坦筆直。村幹部認為,綠化、硬化和管理是“三位一體”的配套工程,管理必須到位。“兩委”班子會議決定,採取“門前三包、各負其責、支委分片、黨員包戶、‘兩委’班子定期查片”的管理辦法,每個月“兩委”班子查一次衛生,髒、亂、差戶在喇叭上通報批評。村民逐漸從最初的不適應到自覺遵守,積極投身到新民居建設、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和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村民思想統一、行動統一,換來的是村子硬化、綠化、美化、亮化的步步提升。

李營之路 是一條創新社會治理、倡導文明鄉風的“三治結合”之路

——法治,劃定規矩成方圓

李志剛一上任,村“兩委”就定下了很多規矩,以“法”治村:村幹部約法五章,黨員教育管理“三切實、三經常、三嚴管”,村規民約十二條,村民出義務工“四明確、四清楚、四不準”,房屋地基、院牆、高度“三統一”,環境衛生“門前三包”……這些規矩就是李營的“小憲法”,人人都要遵守,沒有“法外開恩”。

先交“學費”,再守規矩,再到自覺,遵規守矩在李營已經成風化俗。村民張某趕著馬車從正街過,馬糞拉了一街面,剛到家,他就讓妻子趕緊去清掃。每逢雪天,不用吩咐,村民總是自覺行動起來,把街上的雪堆成堆,一車一車拉到村外的垃圾坑裡。有的村民由於忙大棚裡的活兒,沒有足夠的時間,就先把自家門前馬路上的雪清理進院子,等忙完大棚裡的農活再拉到村外。外村崩爆米花的來到李營,自覺把掉在地上的爆米花、煤渣拾掇乾淨,賣水果的小商小販進了村子,先把水果的塑料膜揭下來保存好,等離開的時候再帶走。

李營的“法治”是一經決議,執行不打折扣。只要是黨員和村民代表會上形成的決議,就要堅決執行,一竿子插到底,這是李營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1987年以前每到秋收季節村裡偷竊成風。1988年收割稻子的時節,為了維持秋收秩序,黨員會上形成了決議:每天晚上村裡有專人負責“護秋”。村民白天在地裡相互監督,避免偷竊現象發生,晚上6點之後,誰家也不準再進稻田幹活、拉稻子,避免相互猜疑。收秋的二十多天裡,每到下午6點,村幹部就往田間道邊一站,不管誰家地裡有人裝車,都要上前制止,絕不含糊。村民建設生態大棚時,黨員和村民代表聯席會做出決議,對全村土地重新調整。村裡有兩戶人家怎麼也轉不過彎兒來,推三阻四不同意。李志剛就是一句話:黨員會上形成的決議必須執行!最終,順利完成了全村土地調整。

——德治,潛移默化樹新風

由亂到治,靠的不僅僅是規矩,還有村幹部和黨員的模範行為。在農村,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李志剛上任前,村裡晚上不是失火就是失竊,人心惶惶。村“兩委”決定執行一個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夜間巡邏,這一巡就是30年。為了防止發生治安案件,村裡在李營小學屋頂這個制高點上設立了“瞭望哨”,晚上10點之後,村幹部就到那裡值班,冬守三九,夏守三伏,四季不輟。 李營的村幹部,用一萬多個漆黑的夜晚,用繞赤道一週多的距離,換來了李營村的安定祥和、李營人的夜夜美夢。

李營村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村民增收的同時,利用各種形式狠抓思想道德建設。制定各種規章制度,組織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不斷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村裡把街頭巷尾打造成對村民進行公德教育的重要場所。村內村外各條街道繪製了包括“兩學一做”、清正廉潔等內容的文化牆,建設了文化一條街以及弘揚傳統美德的“二十四孝”景觀文字休閒區。建成了村西、村南、村北三個文化廣場,安裝了各類健身器材及影視播放器。2004年成立的灤南縣第一支鄉村女子擂鼓隊多次參加各種比賽、慶典等活動。農閒時節,組織秧歌舞、健身舞、大合唱。

李營的文明鄉風也來自於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協會,杜絕了紅白事講排場造成的鋪張浪費、打架鬥毆、不孝順老人、鄰里不和等不良現象,黃賭毒滋生的土壤蕩然無存。村內共產黨員戶張貼標識,時刻警示黨員要率先垂範,說話辦事都要有黨員的樣子。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以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等各類好人評選。評選都堅持動態管理,每家每戶都要時刻遵守評選標準,稍有“閃失”榮譽即被取消。1996年起常態開展的“十星級”文明家庭評比活動,採取了個人申報、領導小組初評、“兩委”班子審定的評定辦法,評定過程公正、公平,評定結果鄰里服氣、大家認可,每戶都全家動員自省自查自糾,爭掛那十顆花錢買不來的五角星蔚然成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李營的時尚。村辦公樓建設了高標準圖書閱覽室,農業技術、科普知識、古典文學等各類藏書2000多冊,便於村民學習、查閱資料。設立了電教室,夜晚組織黨員通過遠程教育課程進行學習,也方便村民學習農業技術知識。每個季度,李營都要聘請縣農廣校教師及農業部門專業技術人員,開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在給村民提供新型農業技術的同時,也帶來大量有關新鮮蔬菜品種的市場供需信息。

30年華麗蝶變,30年黨旗鮮紅。李營成功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也孕育了擔當、實幹、奉獻、進取的李營精神,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民主法制建設示範村。李營人不知滿足,不知疲倦,他們恪守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向著遠方再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