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孫浩:從經濟學視角理解區塊鏈技術

今天上午,由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主辦,北大PE聯盟、塊馬財經聯合主辦的主題為“鏈動世界 引爆未來”的2018第六屆中國中小企業投融會暨區塊鏈發展生態峰會,在國家會議中心多功能廳舉辦。起風財經(ID:QFCJ2018)作為協辦方全程參與報道。

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業務研究部主任 孫浩發表了題為“從經濟學視角理解區塊鏈技術”的主題演講。演講過程中,孫浩就區塊鏈技術的創新過程本身和其間面臨的困境與機遇,區塊鏈技術是否具有網絡效益、是有能引發“經濟範式的變革”,以及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關係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孫浩:從經濟學視角理解區塊鏈技術

演講實錄經起風財經(ID:QFCJ2018)精編整理,有刪減:

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參加此次盛會。

區塊鏈技術是密碼學、對等計算、共識機制、博弈論,加上技術創新的工程化的組合式創新,最初是一個點對點的去中心化的電子貨幣系統。從技術架構來說,區塊鏈實際上在嘗試構建一種分佈式的、難以篡改的,而且靈活的分佈式架構,從而支撐現在數字經濟越來越廣泛的網絡化業務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區塊鏈技術的創新過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是再工程學角度。區塊鏈從技術到應用,要經歷技術驗證工作、概念驗證工作、核心業務場景試驗和實時測試。

第二是經濟學的研究角度,區塊鏈大概歷經了四個階段,即研究、研發、示範和推廣。根據學術研究的發現,有兩個階段比較容易產生危險。第一個階段是從發明基礎性的研究到真正落地實際產品的過程,這一過程也被稱為“死亡之谷”。第二個階段是從真正的實際產品到大規模的推廣過程,有人稱之為“達爾文之海”。從這個框架看區塊鏈技術,會發現區塊鏈技術現在的創新確實面臨很大不確定性。

比如說係數上的壁壘,我們經常提到可關聯性、效益、隱私和保護機制。當我們將其用到其他業務場景裡去,屆時怎樣做一個隱私保護機制適應要求是技術上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在項目工程過程中怎麼做好成本控制和需求確定,以及在推進區塊鏈技術發展過程中如何在內部做好資源配製和優先級控制,這屬於項目管理方面的問題。這些共同決定了區塊鏈研發和過程的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在區塊鏈的技術創新過程中,也會有一些積極的因素。比如,人類的創新擴散進程的週期始終在變短,從電力、蒸汽機的發明到普遍應用大概需要幾十年時間,而互聯網的發明普及應用也只經歷了十二年時間,因此,區塊鏈的創新週期也會縮短。同理,在研發過程中,現在區塊鏈的創新開發語言、開發環境都比較完善。所以開發的組合創新和迭代速度也會加快。此外,現在區塊鏈技術很多是開元架構,大家能夠很方便的學習代碼,客觀上加快了知識擴散的進程。最後,區塊鏈的創新發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社區化。每一個區塊鏈技術的平臺都會有一個開發性社區,社區之間的交互也加快了創新知識的擴散進程。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在我們整個一個推廣應用的過程當中,要與實際業務相結合,這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問題。涉及到改造現有業務結構和利益相關方的關係,過程將更加複雜和艱難。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個焦點問題——區塊鏈技術是否有網絡效益。區塊鏈技術跟網絡效應有什麼關係?

首先,區塊鏈,尤其是供應鏈上面的代幣效益,並不代表區塊鏈本身的存在效益。代幣是不是存在效益本身就是一個問題。雖然虛擬幣種類繁多,但真正致力於做支付媒介或做另類貨幣產品的虛擬幣鳳毛麟角。所以,即使我們可以從實戰研究中看到,貨幣跟支付體系確實存在著非常明顯的網絡效益,但如果代幣僅僅是一個功能性的使用憑證,本身也並不會具有特別強的網絡效益。

其二,區塊鏈的網絡效應並不僅僅取決於它是公有鏈、聯盟鏈還是私有鏈。區塊鏈系統允許節點的自由加入和退出,說它一定有網絡效應是不對的。區塊鏈是否存在網絡效應取決於其業務設計。

其三,區塊鏈自身從現在來看並不直接引發網絡效應,那它可能隨著多節點加入,在供給端產生規模效應,而需求端則取決於更上一層實現。基於此,大家可能理解現在大供應鏈系統都在積極的佈局和投資DAPP,即去中心化應用的生態,從而汲取更多網絡效應和網絡基礎。 類似於跨鏈技術和協議安排,有可能在底層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從而助力於網絡效益進一步的呈現。

接下來,我們分析區塊鏈技術是否有可能顛覆和改革業務的各個方面,引發“經濟範式的變革”。

在“經濟範式的變革”中,不光是產生經濟上的創新,還會湧現產品、過程、技術和組織管理的創新,它們共同使得生產力提升,最終開啟新的產業投資週期。歷史上蒸汽機和電機的發明都屬於此類變革。區塊鏈技術是否屬於這一類經濟範式變革?我個人認為有待於觀察。

理由在於,這種變革性的技術就算是真正發揮作用,其實也需要很長的過程。目前有一些系統上的實驗,基本上都侷限於在局部環境做一些替代性的實驗,比如加拿大央行得出過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區塊鏈技術現在還沒辦法取代中心化的大額支付系統,其並沒有引發全局性、系統性的增量和優化。

任何技術創新和範式創新都通常會帶來一個金融的炒作週期,本質上是因為大家對它的期望和發展速度是不匹配的,這種非理性繁榮一般會把這個技術推到一個高潮,繼而迅速下沉,像2000年左右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一樣。區塊鏈技術也可能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我們要做到充分的心理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好奇數字貨幣跟區塊鏈有什麼關係,我在這裡跟大家說明一下。法定數字貨幣並不一定依賴於區塊鏈技術,有一些產品和實踐基於區塊鏈技術,也有一些依賴於傳統中心化分佈式系統。現在我們國家聯合支付那麼發達,傳統的分佈式架構支付體系基本上就可以滿足我們日常的大部分支付需要。

因此,數字貨幣跟區塊鏈技術是結耦的狀態,中央推行數字貨幣實驗的時候,是秉承的中性的態度,並不是一開始就要捆綁到一個技術路線上去,從需求方視角選擇最優化技術來滿足動態的過程。

總結一下,對於產業界來說,我們其實應該對區塊鏈技術的創新的不確定性和困難做到重足的認識和準備。而對於區塊鏈技術可能引發的基礎設施或者產業鏈條上的變革,我們也會做推廣示範、制定產業政策,包括做一些標準化的協調製定工作,來助推技術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把握公共政策干預的時機和力度,以免過早介入引起不必要的價格信號的錯誤示範、妨礙民間和產業界的創新。

尤其對於金融監管部門來說,如果說區塊鏈技術會影響到金融業務的發展,我們就需要在鼓勵金融創新和防範之間有一個平衡,這也是監管者的責任。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