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胃癌死亡占全球總數45%劉文忠:重視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

胃癌是發生於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佔所有胃惡性腫瘤的95%以上。雖然近年來胃癌發病率已有所下降,但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和總人口的增加,胃癌絕對發病人數仍有可能增加。目前胃癌仍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但其發病率分佈存在明顯地域差異。我國總體上屬於胃癌高發區,但發病率也存在明顯地區差異。

我國胃癌死亡佔全球總數45%劉文忠:重視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

1

目前我國的胃癌負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資料,2012年全球新發生胃癌約952000例,胃癌死亡723000例;我國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約佔全球總數的42.6%和45.0%。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NCCR)提供的資料,2015年我國胃癌發病率僅次於肺癌,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新發病例679100例,死亡498000例,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此外,目前我國發現的胃癌約90%屬於進展期,預後較差。

2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胃癌的主要病因

Hp已於1994年被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人類胃癌Ⅰ類(肯定的)致癌原。目前認為:

①Hp感染是腸型胃癌(佔胃癌絕大多數)發生的必要條件,但尚不是充分條件;

②胃癌的發生是Hp感染、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③環境因素在胃癌發生中的作用次於Hp感染;

④根除Hp可降低胃癌發生風險,在胃黏膜萎縮/腸化生髮生前進行根除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約90%非賁門部胃癌的發生與Hp感染有密切聯繫。根據WHO的 GLOBOCAN 2012估算,2012年我國人群中個體一生中的胃癌發生風險為2.51%,其中男性為3.62%,女性為1.38%。然而這一數據並未考慮是否有Hp感染,Hp感染者的胃癌發生風險可能更高。

我國胃癌死亡佔全球總數45%劉文忠:重視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

3

目前我國可歸因於感染所致的癌症負擔中,Hp感染居首位

胃癌已被認為是一種感染所致的疾病。WHO 2012年資料顯示,全球約15.4%的癌症可歸因於感染。在歸因於感染的癌症負擔中,Hp感染(致胃癌)居首位(佔35.4%),其餘依次為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致宮頸癌)、肝炎病毒感染(致肝細胞癌)等。上述全球數據的細分資料顯示,我國2012年歸因於感染的癌症比例為24.2%,其中Hp感染佔感染所致癌症的45%。這意味著我國歸因於感染的癌症負擔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Hp感染。

4

Hp感染預防尚缺乏有效疫苗

感染所致癌症的最佳預防策略是應用疫苗。目前,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和肝炎病毒感染已有疫苗可進行有效預防,前者已開始在我國實施,後者則早已實施。目前Hp疫苗似已看到了曙光,但其前景尚不明朗(感染產生的抗體缺乏有效保護)。

WHO 2008年資料顯示,歸因於感染的癌症負擔中,肝炎病毒感染和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居第一、第二位,Hp感染居第三位。但在2012年的類似資料中,Hp感染已居第一位,排位改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另兩種病毒感染已有相應疫苗可以預防。

我國胃癌死亡佔全球總數45%劉文忠:重視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

5

根除Hp應作為腸型胃癌的一級預防措施

Correa教授提出的腸型胃癌發生模式(從正常胃黏膜、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逐步發展至胃癌)早已得到公認。大量研究顯示,Hp感染者均會發生慢性活動性胃炎(多數無症狀),Hp感染在胃黏膜萎縮、腸化生和異型增生的發生和發展中也起重要作用;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炎症,阻止或延緩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的發生和發展,並能部分逆轉萎縮。這些事實均提示,根除Hp應作為腸型胃癌的一級預防措施。

6

我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Hp致病性缺乏統一認識

這是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認識不統一,行動就難以統一。“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強調,Hp胃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應治療所有Hp陽性者,除非有抗衡因素。我國“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研討會”和“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均接受Hp胃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的觀點,但同時強調,目前我國Hp感染率仍很高,主動篩查所有Hp陽性者並進行治療並不現實。

“治療所有Hp陽性者”意味著所有Hp菌株均是有害的(致病菌)。1997年微生物學教授Blaser提出Hp菌株有好壞之分,胃腸病學教授Graham則反駁“惟一好的Hp是死的Hp”(即活的Hp均是有害的)。Blaser教授現已承認Hp是致病菌,而我國仍有學者錯誤引用他早年的一些觀點,在主流雜誌上發表Hp是“共生菌”的觀點,並不恰當地誇大根除Hp的負面影響。

2.胃癌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未結合或未有效結合

目前我國已將胃癌早期篩查列入國家重點研究課題,消化內鏡醫師參與熱情很高。日本的經驗告許我們,胃癌篩查並不能降低其發病率,要降低發病率,必須與篩查(檢測)和根除Hp相結合。消化內鏡醫師理應是檢測和根除Hp的主力軍。遺憾的是,目前我國不少消化內鏡醫師對胃癌重視的是“早發現”,輕視或漠視了我國Hp感染處理共識報告中檢測和根除Hp的相關要求(接受胃鏡檢查者幾乎均應檢測Hp),甚至將診治Barrett食管(其意義在於預防食管腺癌,而食管腺癌在我國罕見,發病率僅為胃癌的1/150)作為重點,這些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Hp的檢測和治療,不利於胃癌的一級預防。

儘管用於根除Hp的部分抗菌藥物耐藥率已顯著上升,但如能嚴格按照“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推薦的方案治療,初次治療的根除率仍可接近90%。再經過1次或2次補救治療,幾乎能將Hp完全根除。相關問卷調查顯示,目前不正規根除治療的問題仍非常突出,嚴重影響了根除率。

我國胃癌死亡佔全球總數45%劉文忠:重視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

7

目前我國應採取的措施

1.針對上述問題應採取的措施

Hp的研究已有海量文獻,這些文獻中有不少是我國學者的貢獻。因此只要大家能基於循證醫學原則,統一認識其實並不難。以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專家為主體的各種形式的爭辯(會議、雜誌發表等)是統一認識最好的方法。胃癌一級、二級預防相結合已有日本經驗可以借鑑,我國早癌篩查已落後日本很多,根除Hp預防胃癌不能再落伍了!篩查胃癌與Hp篩查/檢測/治療可同步進行,不要顧此失彼。不正規根除Hp治療問題的解決除加強宣教外,應列入相關部門考核指標。

2.提高公眾Hp和胃癌相關知識知曉度

在控制Hp感染策略中,除檢測和治療外,預防感染也很重要。Hp主要通過“口-口傳播”,母(祖母/外祖母)-嬰傳播可能是最重要的途徑。日本已提倡將Hp感染作為婚前檢查項目,以消滅新婚家庭Hp感染。Hp感染是胃癌發生的主要因素,胃癌的發生是Hp感染、環境因素(吸菸、高鹽飲食、攝入過量亞硝胺等,攝入新鮮蔬菜/水果不足)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不能糾正,但Hp可以根除,不利環境因素可以改變。3個因素中去除2個,胃癌發生風險就會大幅降低。

3.胃癌高發區無症狀人群Hp篩查、治療

這一策略已在日本有計劃地進行。我國山東正在進行全球最大樣本的根除Hp預防胃癌的研究,結果將在2020年揭曉。“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已推薦在我國胃癌高發區進行Hp篩查、治療。根除Hp作為胃癌的一級預防措施,應引起臨床醫師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列入國家胃癌防治計劃。

我國胃癌死亡佔全球總數45%劉文忠:重視根除幽門螺桿菌預防胃癌

綜上所述,絕大多數胃癌被認為是一種Hp感染所致的疾病,在歸因於感染所致的癌症負擔中,Hp感染居首位。曾居感染所致癌症負擔第一、第二位的肝炎病毒感染(肝細胞癌)和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宮頸癌)因相關疫苗的應用而退居二、三位。目前Hp感染尚缺乏有效疫苗預防,正規根除治療可獲得高根除率。胃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僅次於肺癌,每年死亡約50萬人,嚴重危害國人身體健康。日本的經驗顯示,通過根除Hp(一級預防)和篩查、隨訪胃癌高危人群(二級預防),胃癌的發生可得到有效預防,胃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目前我國已開始重視胃癌二級預防,但對一級預防的重視程度仍不夠或很不重視。根除Hp作為胃癌的一級預防措施,應引起臨床醫師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