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智 話教育 促振興

我省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缺強少優”,有什麼解決辦法?我省在促進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上採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怎樣做實就業率並更好地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5月31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對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助力遼寧振興發展情況開展專題詢問。

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省人大代表通過前期深入調研,認為我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助力遼寧振興發展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高度關注。聯組會議上,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張鵬、趙紅巍、張建華、周維遠、曾慶捷、宋澤華、田曉峰、丁景昌、戴茂林先後提出問題,省發改委、省工信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農委等7個部門及瀋陽工業大學的主要負責人現場應詢。找“隱痛”、揭短處,提問直指癥結;說措施、談打算,回答實事求是。會場儼然成為一個“大考場”,充分體現了人大對政府工作的真監督、真支持。

“我省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目前在規模和年畢業生人數上位居全國前列,但缺少高水平的院校和頂尖學科。針對大而不強、全而不精、資源分散也就是‘缺強少優’的問題,有什麼解決辦法?”張鵬第一個拋出問題。

省教育廳廳長唐國華認真作答。省政府提出推進遼寧“雙一流”建設的基本思路是,支持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選6所高水平省屬院校做補充。在一流學科建設上,選18所具有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高校,選能覆蓋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各行業的110個學科開展建設。在職業教育方面,選擇10所學校建設國內高水平職業院校;選擇60個高水平高職專業集中財力、人力做好規劃。“可以打擂臺,建設不好的淘汰,建設好的就要上,實行動態調整。第一批建設的43個一流學科,已經引進培育高端人才28人,完成了一批重大科研項目。”

省政府在實施我省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十三五”規劃中,與“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和“一帶五基地”建設相協調,為遼寧振興發展提供青年人才和接續人才支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對此,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直言,“一帶五基地”建設,最主要的就是人才問題,政府要做好規劃引領,我省“十三五”規劃綱要、“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全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都有相應的規劃。在宏觀調控優化供給上,大規模縮減藝術類招生數量。大規模調整專業結構,兩年來調整1649個專業,涉及人數72726人。“十三五”規劃實施三年來,向國家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8.1億元,省本級配套資金1.12億元,專項用於38所中高等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對於促進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措施、成效等問題,省科技廳廳長王大南表示,出臺政策解決科技人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問題很關鍵。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率達到70%以上,極大調動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針對轉化過程中“找不到 ”“談不攏”“落地難”的瓶頸,提供高質量的專業化服務。去年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達到51.2%。下一步要用好用足國家支持東北的政策,高標準建設轉化的終端平臺,加緊培育技術轉移經紀人隊伍,啟動科技成果轉化獎補措施。

田曉峰提出一個普遍關注的問題:財政部門有哪些資金支持保障?省財政廳廳長霍步剛回答,我省加大了財政投入,比如2017年省高等院校財政投入122.9億元,同比增幅6.4%。同時創新投入方式,把財政資金投入與高校的畢業生省內就業率、科技成果省內轉化情況、畢業生培養情況以及產業需求的契合度等掛鉤。“下一步想研究探索差異化撥款機制,倒逼學校走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之路。”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如何解決農村人才短缺的現實問題?”省農委主任陳健對戴茂林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他說,人才是鄉村振興最大的制約瓶頸。今年已啟動人才助力縣域經濟發展計劃,準備用三年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培育、青年電商培訓等。

“我省在做實就業率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省教育廳派出20個工作組在全省各高校督察就業,各高校黨委抓就業,機關處室、機關幹部分擔任務,去年開展了4次督察。”“省人社廳在《人才支持全面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5條政策基礎上,又出臺9條人才新政,吸引大學生在遼寧就業。”

人才供需平臺建設、大學生道德情操教育、八大產業人才需求……到會聽取意見的省政府領導表示,專題詢問體現了省人大常委會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視和支持,是推動全省教育工作的務實之舉,是對政府工作的有力指導、精準監督。“這些問題都是老百姓關心的,政府應當做得更好的。”“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思考站位高,情況摸得實,問題提得準,建議針對性強。”

問出疑惑、問出要害、問出責任;答出原因、答出對策、答出承諾。近3個小時的專題詢問意猶未盡,問答雙方坦誠面對,達成共識,增進理解,也必將在詢問後跟蹤監督中促進整改落實。抓人才就是抓發展,興人才就是興遼寧。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助力遼寧振興發展,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