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約道路在西南

塘約道路在西南

西南村法治文化牆一角

藉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化解了多起歷史遺留矛盾;藉助集體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益。辛安泉鎮西南村實現了村級組織與村民自治形成合力、不同解決糾紛手段互為補充、不同需求自由選擇的解決糾紛效果,達到了“楓橋經驗”在潞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良好社會效果;也是踐行“塘約道路”,壯大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書寫西南篇章的生動實踐。

解決遺留矛盾 土地分紅惠民生

西南村共有耕地3100餘畝,其中水澆地1900餘畝,二輪土地延包後,西南村在河灘地新造部分耕地,但由於平田整地、建大棚、修住宅等歷史原因,導致村裡土地大面積變動,再加上新建工程佔地,致使西南村大部分河灘集體土地成為許多人“想種就種”的自由地,因為分配不公,形成了巨大的人地矛盾,經梳理共有12類273個問題。

巨大的矛盾,造成西南村集體資產、資源流失嚴重,導致村集體明明有地卻一分錢收入都見不到的尷尬局面。對此,許多村民怨聲載道。

怎樣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成為新一屆支村兩委班子考慮發展的重中之重。今年年初,“鄉村振興戰略”及土地確權收尾工作為西南村帶來了轉機。在深入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查的同時,該村結合實際情況,將村民承包地流轉入股到村委,統一經營、管理,村集體對村民以人為單位,按人頭分配,這樣既解決了集體資產資源流失的問題,又改變了村上土地亂、不公平的現象,實現了產業規模化經營,更能讓村民足不出戶打工掙錢,增加村民收入。

全程透明操作

“塘約經驗”西南實踐

送出去容易,收回來難。面對土地流轉伊始凸顯的重重困難。去年新上任的支村兩委班子成員堅定信念,經過大量地走訪入戶,對群眾耐心地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村民在“土地入股”這一方案上達成了一致。

經過兩個多月的前期準備,在2月至3月期間,西南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先後召開7次股東代表會議,充分討論集體資產盤活的問題,並於3月17日村民(股東)代表會議通過《西南村關於河灘地進行改革分配方案》,統一流轉入股河灘地1900餘畝,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經營。

村集體依託在完成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時成立的西南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按兩輪進行分紅,第一輪是按土地託底分紅,即結合農村土地產量核定和《土地承包法》“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要求以及機動地的用途,對農戶進行分紅,每人每年託底分紅630元;第二輪是經營超收益分紅,即在按土地託底分紅後,如仍有收益,則按照產權制度改革的分紅方案為股民二次分紅。

這樣一來,西南村多年的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了。村民們再也不用為了“地”的問題紅臉了,放開“地”的農民可以高高興興地外出打工,在家的人可以到合作社勞作領取工資,年底還可以得到土地入股的分紅,生活更有奔頭。

規劃三大板塊 集體經濟破“零”在即

村集體將土地統一流轉之後,怎樣讓這些“土地”產生效益就是擺在大家面前的最現實問題。由於西南村是水資源保護重點區域,不適合發展養殖和工業,就只能在“一產、三產相結合”上下功夫。談到初步設想,村裡給出了明確的方向:原則上分三大版塊發展集體經濟。第一版塊是將1900畝土地規劃建設五大基地。苗木花卉基地900畝、有機雜糧基地200畝、休閒採摘油桃園100畝、特色蔬菜種植60畝、規劃600餘畝一級區域土地作為溼地公園;第二版塊是投資50餘萬元購置農機用具,成立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第三版塊是投資20餘萬元與潞盈電子商務運營公司合作,通過電子商務+農產品模式,進行網上銷售農產品,享受年度保底分紅,共享利益分成。

這樣一來,西南村不僅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還通過改革將農民變成“股東”,更規劃出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成為“楓橋經驗”在潞城的實踐,更是走出一條紮根農村、適合農民的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