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變遷,見證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小時候,我家的老房子是草屋。堂屋三間,東屋兩間,前屋三間。土坯牆,屋頂是用麥秸杆鋪的,倒也不怕風吹雨打。土坯牆是怎麼壘砌的呢?在一堆沙土中間刨個坑,加上水和短截的稻草,赤腳進去反覆踩。和好了以後,將泥塊做成大小相等的長方體,晾曬乾。晾曬乾後的泥坯因為裡面攙雜了稻草,韌性好,可以用來砌牆體。我家的堂屋、東屋、前屋全部是這樣的結構。不僅是我家,莊子上其他的人家,也都是如此。

房子的變遷,見證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那時已經分田到戶了,父母整天在田裡勞作。父母住在堂屋東廂房,我和哥哥住在西廂房;大姐和二姐住在前屋東廂房,奶奶住在西廂房。一家七口,雖然擁擠了點,但是很溫馨。堂屋和前屋說起來都是三間,事實上面積很小。堂屋中間的那間相當於客廳,是留著招待客人用的。東西廂房不過10平方米大小,擺張床再放些箱子之類的雜物,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空餘的地方了。前屋中間的那間其實是過道,東西廂房和堂屋情形相似。東屋名義上是兩間,實際是一個通間。北側砌了灶臺,有大小兩個鍋灶。大灶早晚燒玉米稀飯算是一家人的早晚飯,小灶是留炒菜用的。大灶天天用,人吃過了,還要燒豬食。小灶早上一般不用,早飯就是稀飯、餅就鹹菜蘿蔔乾,用不上小灶。中午會炒個青菜什麼的,魚啊肉是蛋啊的很少見,多數情況下家裡來客人我們才能見到葷。南側拴著牛和豬,冬天冷,父親怕夜裡凍壞它們,一到晚上就把它們牽進東屋。其他季節,豬和牛都是拴在院子裡。

  我父親在宅子前後地裡種了蔬菜,有辣椒、茄子、豆角之類的,逢集的時候拿去賣,換些油鹽和我們讀書的學費。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學費是5元5角,現在看起來很少,連盒飯都買不到,但那是父母攢了很久才攢夠的。一分一角的紙幣和硬幣都有,湊在一起挺壯觀的。我們姐弟四人都在讀書,父母在每學期開學前,總是要翻箱倒櫃尋找一番,有的時候還要到鄰居親戚那借一些才能湊足學費。在這樣的情況下,屋頂舊了、破了,也得不到及時修繕,總是要等到實在支撐不下去了,才會請人將屋頂的草換成新的。那個時候,有點錢的人家會建一種我們叫“腰二轉”的房子,土坯牆,但房頂蓋的是瓦片,不是草。也有人家的房子,牆是磚頭砌的,房頂是瓦,但這樣的人家很少,全村也沒幾戶。

  1985年,父親計劃在5年內造新瓦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父母更辛勞了。這時大姐也初中畢業了,不再繼續讀了。幾年中,全家有力的出力,沒力的不給家裡添亂,日子過得很艱辛。1989年,我們的新房子在前莊建起來了,宅基地是兩戶,東西兩所堂屋,每所三間,加上西屋三間,一共是九間。房子寬敞了起來,人住著感覺也舒服多了。隨後幾年大姐和二姐相繼出嫁了,哥哥高中畢業後也到崑山打工了,我上了初中後一直在校住宿,家裡冷清了起來。父母有時候會說,家大了,人卻少了。我們長大了,該出去闖蕩了。哥哥結婚前,家裡又蓋了三間東屋,用來做飯。原來做飯的西屋,則變成了儲物間。因為房間足夠住的,就沒有蓋前屋,只建了兩間門廬子。

房子的變遷,見證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兩個宅基地連在一起

  1999年奶奶去世了,家裡常住的只有父母了。哥哥過年的時候一般會回家,我放假的時候也會回家,兩個姐姐平時也不能經常回家。父母希望經常看見我們,即使看不見,也希望我們經常打電話回家,聽聽聲音聊以慰藉。有時候父親說,我這一輩子辛苦攢起來的家產,以後都沒人稀罕了。在父親的內心裡,他拼盡一生建造的房子是他的驕傲,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住者有其屋,自古以來一直是老百姓的夢想。我們有時候會笑父親:您這房子能值多少錢呀,抵不上城裡人家的衛生間。父親仍然驕傲:城裡的房子能有我的大嗎?

  是的,城裡的房子確實沒有父親的房子大。至少,哥哥和我的房子都比父親的小。雖然我們的房子在城裡,但是我們的家仍然在那個鄉下。即使很多年以後,我們還會想起那房子,想起過去的日子。那個我們的老家,那段我們的歲月,永遠在歌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