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变动开始裁员,ofo小黄车的结局会是怎样?

a398181531


ofo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在没有外来资本输血的情况下,如果ofo自身不改变,那等待它的只有死亡。

内忧:资本困境

戴威坚持单打独斗,虽然ofo的股东有滴滴和阿里,但是ofo拒绝了滴滴的潜在收购邀请,滴滴已经不大可能对ofo进行输血。而阿里投资的还有哈罗单车,哈罗单车的日活量已经接近ofo和摩拜,ofo团队的运营能力不如哈罗单车,因此也对其继续输血可能性不大,更可能用来继续牵制摩拜。

ofo自身的盈利能力并不强,仍然需要获得外来资本的输血或者增强自身盈利能力;无论ofo做出哪种选择,滴滴和阿里都不会袖手旁观。

ofo的另一个问题是,新增车辆的减少使ofo更依赖早期投放的车辆,而这也意味着更高的运维成本。而且,ofo的车辆故障比较高,而ofo目前投放的车辆可能是最多的。这意味着, ofo需要更多的投入与支出。

外患:竞争对手

共享单车市场呈现ofo,哈罗,阿里三足鼎立的态势,而ofo是这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资本输血的,更何况ofo的营收能力也并不比其他两个竞争对手强势,这一点对ofo是极为不利的。

自救

ofo尝试租金之外的盈利模式,但就目前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来看,租金仍是主要营收点,因此更需要提高成本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戴威也正如题中所言开始对管理层进行改革,但这些措施的效果仍然没有显现出来。

所以,短期内,ofo实现规模盈利的机会并不大。

结论

ofo现在的处境很不乐观,它的资金大量消耗,自身盈利能力也不强,还坚持独立。如果ofo不做出改变,那它能做的就只有苟延残喘。ofo现在已经在努力改变自身的业务结构以及拓展新的业务平台,如果这些举措成功,那ofo或许还能继续活下去。


全天候科技


不管无论如何,作为互联网共享单车领域的真正开创者,我是希望小黄车能够撑下去的,因为小黄车可能是实用性最高并且离大众用户最近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了。

  • 裁员------是走向衰落还是有了新的开始?

其实早就有传言说到OfO小黄车遇到了资金链危机,在和滴滴闹翻以来,小黄车其实日子也不好过,很显然虽然阿里携蚂蚁金服两大巨头的投资,本质上更像是针对于腾讯系对于摩拜单车加码的战略性投资,而蚂蚁金服多次对于哈罗单车的加码,才更像是战略性投资和财务投资,这一点毫无悬念。

如今摩拜单车已经成功被美团兼并,CEO王晓峰出局,创始人胡玮玮被王兴钦点为新任CEO,摩拜迎来了转机,成为了美团在出行领域补齐美团打车在最后3公里的出行生态。如今美团已经成为线上生活版的小米,从餐饮、出行(包括机票、车票、打车、共享单车)、在线票务、外卖、美妆等等可以说几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所以摩拜未来的发展几乎可以不用担忧,因为已经成为美团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而小黄车很显然失去了这样的几乎,戴威跟胡玮玮、王晓峰不一样,胡玮玮不被李斌逼着根本不会创业,而王晓峰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商业利益远远高于一切。戴威带领ofo自然是想成就自己的梦想,但是共享单车其实是互联网领域比较重的商业模式,没有了巨头的保驾护航,小黄车的日子不太好过。

  • 哈罗单车来势汹汹,OfO小黄车发展受挫

就在前几天,阿里方面已经出面表达,哈罗单车来势汹汹,后来巨上,在阿里的支持下,哈罗单车的订单数量已经超越了摩拜和OfO的订单数量总和。当然不管这个数据是不是真实的,或者说只是在支付宝上的订单数量统计,不包括其他平台包括共享单车自己的APP,以及微信平台,百度地图等等平台,但总体来说,这对于OfO来说都是一个警钟,这是毫无疑问的,基本上宣告正面挑战。

  • 戴威格局已有但经验不足,管理层难当大任

毫无疑问,北大出来的戴威毫无疑问已经有了很好的商业格局,率先看破共享单车,并且能够及时布局开放平台,布局国际市场,可以说每一步基本上都走在了前面,但是戴威毕竟年轻,缺乏沙场征战的经验 ,这是最大的问题。

在OfO不断高速发展的时候,没有一个很好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出面来辅佐戴威,这是最大的问题,在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必修引进好的监护人帮助创始人一起成长,这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须过程。很显然小黄车错过了,没有很好的度过这段高速期,那自然戴威身边的辅助者没有做好这个工作。

所以小黄车发展受阻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但是我希望小黄车能够继续发展下去,毕竟这算是中国真正本土孕育出来的商业模式。开个玩笑,也许真的只有鬼才知道这个90后的年轻人,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已经做得够好了,只是小黄车想要成为一家更加强大的企业,他还需要不断做得更好。


EmacserVimer


提问者好:不请自来主要是想产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共享单车这个事物真的是方便群众,看那些每天骑行者心里也就有数了。不便捷不实用人们理都不理它,更别说拿起来用了是不!

现实社会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拿心做的,这叫真心实意,假如啊!没有真心实意开的食品店你敢买单吗?没准你做的食品被不知情的家人买了去,人在坏会伤害自己最亲的人吗?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心实意用心做事方便了大家,扩展了世人的脚步是多好的事,对一个百年老店人们路过总是买买买,因为时间证明人们的信任。

花开的颜色是多么的美呀!人们都喜欢驻足拍照留念,留住它的容颜,留住自己阔步时的美丽,时不时捧起一束花释然它的香,观察它的蕊!花蕊的颜色多数是亮黄色的,折射的阳光仿佛再告诉世界我心里很美,你觉察到的是我的香!忽视了我拿心出来给你展示的美,我就是这样自然的美。一种装不出来的存在。

共享单车小黄就是这样一个入市拿心出来对照社会企业。他最早入市,朋友圈也是一片欢呼“小黄车真不错”的叫声!人们喜新厌旧的眼光,不能把它当做一件衣服很快就过时了,想想它也曾让人们眼前一亮的风采,赋予它最完美的使命,焕发它再展多彩靓丽颜色。“仁爱人人”生命是人们缔造的,青春是人们焕发的!,一年又一年谁都有容颜慢慢变老的一天,不是吗!国人自己多一份恋爱吧!我们不吃亏!

曾经一度在网上看到区块链这个词!本人也是一度捉摸不透!区块链到底是做什么的,后来干脆不伤这脑筋了,就把它当成自行车的链条好了,自由的弯曲,随心的变化,想长长,想短短,模型洁具齿轮链,想这想着真成了人的脑筋啦!急转弯变模块,该收紧慢慢倒挺好玩的,不信你试试,想不出来也不能赖没说清楚啊?方正我自己也迷糊呢。




易果258052500


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罗超频道”,获得最新互联网评论、干货和资讯。

ofo不会倒下,而是谨慎扩张,走向盈利,下面是罗超频道的深度分析。


今天,一家科技媒体报道了ofo大裁员、高管出走的消息,与此前的类似传言不同,这则报道有板有眼,细节、数据、人名、信源,一应俱全。从标题名称《小黄车快黄了》来看,不可谓不犀利,也十分符合这家科技媒体一贯的霹雳作风。

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对此新闻进行了回应,表示相关消息是无稽之谈、背后有人推动。很多公司在面对对公司不利的传言时,要么不回应,要么态度强硬地回应——既然是谣言自然应该追究造谣和传谣者责任,否则就很没底气。而于信态度却很温和,甚至想要跟这家媒体的负责人约饭,从这一点可以猜测,对应的报道或许有出入,但不是凭空想象:ofo正在收缩或者说优化。

有意思的是,对于ofo被裁员、高管出走这个报道,大多数人都选择不相信ofo官方辟谣,而是相信媒体的报道,毕竟,此前大多数公司身上的类似传言,即便被辟谣,最后也都被证明确实发生了。

职业社交平台脉脉,在于信辟谣后,还面向ofo员工定向推送了一个消息:“XX说,你们公司快黄了?”,不少ofo员工表示,看到这个精准推送很伤心。

ofo的走向,也让吃瓜群众很揪心,一些人甚至表示希望ofo赶紧黄掉,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墙倒众人推”的气息,反正看热闹不嫌事儿大,该退的押金也退了。

不过,ofo真的这么容易倒掉吗?我想未必。

共享单车大变局

在美团收购摩拜单车后,行业就已预感到,共享单车行业将迎来一场大变局。

美团收购共享单车前夕,行业面临的问题已十分明显。跑马圈地阶段,各大共享单车平台在巨头撑腰下烧钱补贴、过度扩张,进入城市过多、投放车辆过多、花钱大手大脚,共享单车平台这样玩儿,不可能形成正向现金流,到后期,甚至出现了平台挪用押金影响公众利益的普遍现象。

只要按照此前的竞争方式,哪怕只有ofo和摩拜两个玩家,都会是死结,所以马化腾才说“小股东被锁死”。收购摩拜单车后,善于精细化作战的王兴,自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正如我此前所言:

“王兴会像对待团购、外卖、酒旅等业务一样,将共享单车当成一个持久战来打,进而让整个行业回归正常商业模式。”

在ofo和摩拜单车外,滴滴小蓝车和青桔单车和阿里扶持的哈罗单车入局,让市场增加了变数,不过整体来说,竞争变得更加理性,回归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再搞烧钱大战。摩拜单车不再玩儿粗放式扩张,ofo以及此后加入的玩家同样不会再走这样的路线,很简单:走这个路线就会彻底玩完儿。

怎么结束这样的路线呢?摩拜单车在腾讯推动下与美团联姻是一种方式,ofo的上策是加入巨头体系(如阿里或滴滴),这样戴威等创始人还可以像胡玮炜一样套现,成为同龄人以及同期创业者中的人生赢家,然而,戴威却偏偏不走这条路。

戴威拒绝了橄榄枝

ofo经有过不少选择,滴滴抛出了橄榄枝,阿里曾有意接盘,然而,都被戴威给否了。

据媒体报道,ofo在接受阿里投资的情况下上线了微信小程序,直接惹毛了阿里,站在用户角度来看,低频刚需、流程简单的共享单车,上线小程序确实很有必要,但既然站队了,就应该守规矩,否则就会被巨头抛弃。如今阿里已决意重点支持哈罗单车,ofo想要回头已经不容易了。

滴滴虽然上线了自有共享单车平台,且拥有青桔和小蓝车两个自有平台,但对于目前在市场上可与摩拜单车争雄的ofo还是有收编之意的。然而,戴威也拒绝了滴滴的橄榄枝。上个月,根据《南华早报》报道,ofo已拒绝滴滴的潜在收购要约,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在公司内部召开会议时表示,公司未来将保持独立,ofo的五位创始人将各自拥有该公司九人董事会中的一席。他对参会人员表示:“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

或许当初滴滴大决心做自己的共享单车时,就是因为考虑到戴威不甘做池中物的野心。

在这个会议上,戴威还发起了一项名为“胜利”的项目——当ofo的利润达到1元人民币时,该项目将取得成功,这个项目的名称借用于丘吉尔的标志性V型手势,用于表示胜利。

ofo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下定决心只追求一个目标,就是盈利。它会牺牲一部分市场份额,来换取利润——而不是用市场扩张来博得资本芳心,因为能否融资对ofo已经不重要了。不融资意味着缺钱,要盈利也需要节流,此前ofo过度扩张导致团队过于庞大臃肿,没有VC和巨头支持的ofo很难支持下去。所以这样看,ofo的裁员是必然,在职员工的待遇恐怕也会收缩,公司要盈利嘛。

不过,收缩不意味着倒下——ofo跟乐视当初的危机是截然不同的,乐视的窟窿太多,拆东墙补西墙,而ofo的问题是比较纯粹的,只要收缩,就可以健康发展。

为什么戴威不站队?

戴威为什么不想站队,而想要独立发展呢?

一个可能是有情怀,就跟今日头条一样,“就是不想站队,想要做中国互联网BAT外第四极”。这不容易。此前俞永福、周鸿祎都有这样的情怀,俞永福早已带着UC下嫁阿里,如今拿着马云的钱做eWTP生态的投资;至于周鸿祎,至今都没能带着360突围BAT的包围圈;今日头条正在与腾讯展开激烈的对抗,最终结局如何也充满着不确定性;ofo的业务相对单薄,要独立发展只能做一个“小富即安”的公司,先求生存再求发展,不具备与BAT抗衡的实力。

还有一个可能是价码,就是阿里和滴滴给的钱距离ofo创始人团队特别是戴威的预期有很大距离,在摩拜单车被美团吞下后,滴滴和阿里在共享单车上都有了自己的牌,不大可能给出让ofo创始团队无法拒绝的高价。

结果就是,ofo坚持独立发展,宁肯追求1元的利润,也不要巨头数亿的投资,前者更加困难,将自己推到了巨头的对立面——如果独立意味着跟阿里、滴滴、美团(腾讯)都是对手,要想突围,绝非易事;偏安一隅,小富即安,倒也不难。

ofo能够实现盈利吗?

当然可以。

我一直认为,共享单车本身很有价值,质疑共享单车的人应该是不太有机会骑车的土豪。共享单车与很多互联网业务如AI、VR先有技术再有市场不同,它本身就有非常强劲的市场需求,用户愿意直接付费,这样的互联网业务是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上来说,共享单车行业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可以解决,比如与城市的关系、押金问题、车辆质量问题,通过技术、运营、管理手段都是可以解决的,只不过需要时间。

ofo有不错的市场基础和品牌知名度,城市覆盖、车辆投放、线下运营队伍、供应链资源,都有基础,只是此前扩张过甚,因此只要戴威愿意,完全可以收缩战线,精兵简政,精细化运营,实现盈利——前提是放弃一部分市场。

不过,戴威一旦这样选择,其投资人可能不会乐意。投资人是不喜欢延迟满足的,他们最初预期是ofo可以被巨头接盘或者IPO,进而有退出路径。如今ofo要追求盈利,做回传统生意,投资人回报周期自然会延长。但是,一个破产的ofo和一个可以盈利的ofo,投资人自然更愿意接受后者。

相对于摩拜单车创始团队来说,戴威以及ofo团队是幸运的——摩拜单车当时内部已经出现分化,不是每个创始人都愿意被收购,这才有了股东大会被放到网上直播的奇观。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又愿意寄人篱下?ofo如今如愿以偿,独立发展,走上一条艰险的道路。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会“墙倒众人推”,人家的墙还没倒呢。

最后再多说一句,戴威想要独立发展,其实可以学下王小川和王兴。搜狗一直在不同巨头间摇摆,张朝阳甚至动过将搜狗与360整合的念头,王小川最终说服张朝阳,让搜狗先后拿到了阿里和腾讯的投资,坚持独立发展,终于在去年在纽交所敲钟,虽然王小川此时只有0.7%的投票权,但好歹圆了独立发展的梦。最聪明的是王兴,阿里和腾讯的钱都用了,如今已是与滴滴和蚂蚁并列的超级独角兽,成为腾讯对垒阿里的排头兵。

拿巨头的资源,做自己的事儿,才是中国互联网独角兽的出路。


罗超频道


不知虎嗅这位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何初衷?用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和一些陈年老调的数据就得出如此夸大惊悚的结论,是要哗众取宠还是要帮助某些利益机构聒噪吹风?再追问一句,文中提及的高管离职,作者向当事人求证了吗?若没有求证,你怎么就能信口开河的断定人家离职了,你的新闻逻辑都靠猜吗?

中国的企业数以百万计,哪个企业敢说自己没问题?不说其他,就说当前的共享单车行业,有哪个敢说自己良性运转、高枕无忧的吗?除了那些已经倒掉或卖身的平台,目前主流平台仅剩ofo、摩拜、哈罗和滴滴旗下的青桔和托管的小蓝,谁敢说自己没问题呢?

摩拜已经卖身美团,虽然不再担心是否会倒掉这一问题,但是摩拜终归是成为了美团战略的附庸,发展上限只能依存于美团的战略布局,失去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哈罗虽然喊的凶,但也只能靠阿里巴巴输血生存吧,发展路子也在重复去年ofo和摩拜的老路,也没看出丝毫的创新之举。而更让哈罗郁闷的是,一二线核心市场因为禁投令的存在,哈罗连进入的资格都没有,只能在三四线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

滴滴旗下的青桔和托管的小蓝,面临的市场境遇与哈罗差不多,很多核心城市只能望洋兴叹,现在的市场数据量仅为头部的零头,发展的阻力远比想象的大,要不然滴滴怎么老惦记着和ofo谈收购呢?如果自己的青桔和小蓝发展苗头旺盛,足以跻身头部,还用得着收购小黄吗?

当然,ofo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少,但是如果ofo的创始团队想单纯的追求滋润过活,谈个好价卖给滴滴不就行了吗?个人巨额套现,财务自由不也是令无数人羡慕的人生?但为啥ofo的创始团队不这么做呢?人家就是坚定自己的梦想,想把共享单车事业在全世界发扬光大,实现自己的创业初心。而要实现这个初心,坚持独立发展是必然的,是需要勇气和信念的,也的确是要面临很多发展问题的,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仅凭这一份信守初衷的决心和迎难而上的勇气,都值得点赞和鼓励吗?

可即便ofo坚持独立发展困难很多,但是从近期多家数据机构的最新报告来看,在共享单车市场,ofo的各项数据指标仍然高居市场第一位,而且这是ofo在春节之后调回月卡价格,单车骑行正常收费的情况下实现的,这是非常难得的,证明目前ofo已经靠单车骑行就可以收入一定的现金流了,且目前付费骑行的用户都是忠诚的用户。

对比一下,哈罗近期一直声称自己的客单量上升很快,但明眼人都知道,那是采用了近乎免费的方式得来的,如果有一天哈罗也调回合理收费价格,客单量仍能保持高速上涨,那才是真的牛。哈罗有胆量试一试吗?

另外,ofo在积极的开展车身广告、单车定制等商业化探索,这也是为了实现自我造血,扩充营收的有益探索,对于坚持独立发展的ofo来说,这样做有何不对吗?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位作者的眼中,这一商业探索怎么就成了ofo是没钱的无奈之举呢? 按这作者的逻辑,百度当时做外卖,也是因为没钱而迫不得已了?

所以,不管怎么说,ofo坚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积极采取自我优化和商业探索等各种举措来积极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在当前的共享单车发展局势下,都是难能可贵的,如果ofo最终走出至暗时刻成功盈利,相信这一定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史上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经验资产。即便有一天,ofo真的坚持不下去了,对于创始人来说,至少他们面对绝境没有放弃,奋斗到底,他们的创业生涯也应该是无憾的。

新时代的中国,不正需要这样的不畏艰难、奋斗到底的企业家情怀吗?

再说一句,面对这样的创业情怀和奋斗精神不支持鼓励也就罢了,在企业不遗余力的攻艰克难阶段,竟然利用业内影响力极高的媒体做不负责任的煽风点火、妄加评论,你到底安的什么心?


科技曙光


ofo的位置太尴尬了,失去了两个极好机会。要么卖给滴滴,那时的条件,比摩拜卖身美团还要好,要么卖给阿里。

现在的情况是,完全与滴滴决裂了,而滴滴也扶持小蓝车了;阿里有更好的选择,就是现在后来居上的哈罗单车。ofo以使命为幌子,在商业冰冷的规则面前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它的结局,阿里还是会出来收烂摊子,毕竟不管是投资占股多,还是如今是质押单车的贷款,阿里后续接盘是显然事件。

但,它怎么并入阿里呢,是并入哈罗单车,让哈罗单车完全接收吗?那还可以作为一个新闻炒作番,直接把摩拜重重甩在身后。

我想,也只有这一想象能带来些乐观气息,如果戴威再坚持独立发展,离破产深渊就更进一步了。现在看ofo,损害率高,密码锁原始,不太可能有资金进行全面更新替换。

或者绑上最新的创业概念:区块链,有人在做汽车区块链,ofo就做自信车区块链,看是否能融到资继续推进,或者发数字货币。

话说,国内禁止发数字货币,这条路看来也得堵死。可以预想的是,共享单车那部分业务并入哈罗,戴维继续保留ofo品牌,去做自信车区块链的新业务。

旁观者早到看到戴威今日的处境,不过他们终究也不吃亏的,不少高管既在商业上得到历练,也赚了钱,不过是商业故事的它们要以悲剧色彩收场而已。


创业,从一而终难,有个好结局,上市了或者卖个好价钱更难,按自己意志,如腾讯、阿里、百度一样,成为一个领域的霸主,且一直是创始人控盘,更是难上加难,我们不要苛责太多,共享单车用3年的路走完了一些行业20年的路。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是技术和可见成熟商业模式共同作用下,拉扯着年轻的创业团队成长,最终四分五裂而已。


财经作家邱恒明


小黄车没钱了,这个时候资本才不会当冤大头,ofo最终的归宿只能是把自己折价卖掉。



小黄车到底有多缺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看:

1、财新报道,截止2017年12月,ofo账面上可供调配的资金仅剩3.5亿元。

2、今年5月下旬,ofo开始发动员工售卖车身广告,App开屏都是些没听过的公司,缺钱可见一斑。

3、ofo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目的就是回笼资金。目前依然可以使用这一服务的仅为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除上述城市之外,如果用户不购买95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缴纳199元押金才可使用ofo。

而ofo小黄车除了折价出售股份甚至折价卖身以外,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别无选择。



1、共享单车行业初定,ofo 定位尴尬。如果说此前ofo还可以和摩拜竞争,那现在支付宝扶植哈罗单车,滴滴扶植小蓝单车后,ofo就变成了可要可不要的尴尬存在。

2、融资乏力。自2017年12月至今,蚂蚁金服扶植的哈罗单车完成了4轮融资,共计15.3亿美金,摩拜也卖给了美团,ofo的融资力度明显跟不上,e2-1公布的金额更像是公关战,

3、得罪了最主要潜在买家阿里巴巴和滴滴。ofo因为所谓控制权将滴滴高管团队和50个基层扫地出门,而此前蚂蚁金服不允许ofo上线微信小程序也被戴威强行硬上,此前也拒绝了滴滴的收购要约。

所以,对于ofo来说,融不到钱,目前核心玩家不一定愿意买,自己口袋里又没有钱只能裁员,只能折价出售了,高傲的戴威该低头了,正如摩拜美女CEO的感慨“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毛琳Michael


虎嗅的报道虽然不一定全部为真,但核心内容八九不离十,ofo融资困难、盈利模式待定、高管离职,再加上创始人坚持独立自由的执念,已然将这个共享单车巨头推至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至于最后其结局,如果迟迟找不到造血途径,一旦融资耗光,很显然ofo还是不得不收购,而且届时能不能卖个好价钱都另说。

不过能被哪家收了,不妨可以推测一下。

1)最有可能还是滴滴

最近一次,有消息称,戴威又拒绝了滴滴的潜在收购要约,表示要“战斗到底”,显示出ofo的独立决心。在多次被拒绝之后,虽然不知道滴滴的耐心能维持多久,但从商业利益考量,滴滴无疑都是最合适的收购方。一是滴滴拥有ofo的股份,二是和滴滴的业务互补。

不过有一点,ofo迟迟不接受收购,会慢慢丧失在谈判中的主动权,现在滴滴自身单车业务面临哈罗单车、摩拜的挤压,共享单车的格局可能还会在变,所以滴滴需要ofo进行反击。可一旦哈罗、摩拜成了对阵的巨头,ofo的并购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2)阿里可能不是好归宿

阿里虽然也拥有ofo的股份,可按照现在其官方的说法,哈罗单车本身的发展速度,可能被证实比ofo更有商业价值。如果ofo接受阿里的收购,那就会面临谁并购谁的问题,以现在蚂蚁金服和阿里对哈罗的看重,ofo很可能只是个牺牲品,况且既然有了哈罗,为什么还要收购业务相同的ofo呢,所以卖给阿里不如卖给滴滴。

3)其它可能

排除两个占有股份的公司,其实ofo也可以另择其主。目前更够跟美团、滴滴相互抗争,并且在共享出行上有所布局的,还有一个携程。携程最近进入顺风车领域、上线了共享租车业务,可见在出行市场上,携程有自己的一番考量,最关键的是,相比滴滴和阿里,ofo可以争取一下独立运营的权利。

另外,参考第二梯队已经死掉的共享单车品牌,也有像酷骑这样被四川某集团接收的案例,所以ofo或许也可以寻找其它不知名买家,甚至更悲观一些,被政府接收、成为真正的公益项目,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ofo独立运营失败基础上的猜想,毕竟对于共享单车盈利,个人还是抱着消极的看法。


歪道道


几个月前摩拜被美团收购时,还有人感叹创业不易被资本吞噬。如今我们回过来看,其实摩拜的选择非常明智,成功卖掉自己也是创业价值的一种体现。

好,我们回到ofo话题上来。ofo的困局并非个例,而是共享单车行业的整体反映。在此之前,大批的企业倒闭,原因非常相似:无法实现基础业务的盈亏平衡,非理性竞争提前把钱烧完了。上面这句话用在ofo身上同样成立。

事实上,与小蓝、小鸣它们相比,ofo已经足够运气,早早地拿到了滴滴的巨资投资,并在规模和品牌上领先一干对手。但ofo也有自己的致命问题,那就是股权纷争和内部管理。

这年头创业是否成功几乎一半要看干爹的实力,滴滴的实力仅次于BAT,而且双方业务存在着互补性,滴滴的大手笔投资本来是好事。但由于以戴威为主的ofo管理团队不愿意权力被架空,当然滴滴空降团队也多少有些强势,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滴滴给出的合理建议如与摩拜合并,ofo管理团队和戴威直接拒绝;而ofo管理团队和戴威的次优决策,滴滴也不予配合。内斗的结果是,ofo无法以更合理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运营,最关键的资金问题也迟迟无法解决。

为了摆脱滴滴的控制,实现独立发展,ofo萌发了重新找干爹的想法。在BAT中,百度已经策略转型,退出了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而腾讯则站在摩拜一边,于是ofo想投入阿里阵容。但是形势不同了,阿里已经有了性价比更高、近期表现更好的哈罗之后,已经对ofo不感兴趣,仅仅是以抵押借款的方式出借了部分资金给ofo。这与当年不看好锤子的做法如出一辙,也意味着阿里实际上已经拒绝了ofo的请求。

可以说,ofo的境地非常尴尬和被动。一方面和大股东闹僵,滴滴甚至干脆自建品牌青桔进入共享单车行业;另一方面想投靠阿里却又吃了闭门羹。如果资金链断裂,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几乎很难有资本愿意接手,将面临破产被肢解的命运(据说以170元/辆向阿里抵押了大批单车)。

不过,我想最终戴威还是会向滴滴服软,寻求后者的援手。毕竟在目前的形势下,除了现有股东没有其他人能出手相救了。

经济学有个前提性的假设,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决策中的角色是理性人。戴威在企业和行业形势好时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而最后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时应该还是会回归到理性中来。救活ofo,相当于盘活戴威们的股权价值,尽管这个价值不如当初。退一步来说,还可以挽回自己的个人形象,否则今后创业谁愿意投资一个和大股东对着干的人呢。

同样,滴滴是ofo的大股东,作为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坐视自己的资产贬值清零。此外,ofo现有的业务和资产对于滴滴的整体策略仍有较大的价值,利于它迅速在国内和全球的布局。

因此,只要戴威低头服软,滴滴还是会伸手相救,接管ofo的整体运营。届时,ofo品牌仍然会存在,但大裁员调整和戴威的出局则不可避免。


蚂蚁虫


今天早上小学僧还在苦逼兮兮的挤地铁,就刷到了一条关于ofo小黄车的消息——大规模裁员,小黄车要凉了!

说实在的,小学僧好像被谁重锤了头一样,脑袋里嗡嗡作响…我刚刚办的90元季卡,还有99元押金,不会要不回来了吧!我想很多用户和我一样,主要担心的就是我们的押金能否退还,账户里余下的money、各种月季卡怎么退换,虽然小黄车颜值比较高,但我们骑什么不是骑呀对吧…

在我看来,ofo的这波裁员操作,无疑是在自救。

裁员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压力的手段,员工少了,工资少了,原先一万元干的活这回五千就能做下来了(ofo总部裁员率达到50%,并且存在继续扩大的可能,供应链最终只保留32人),ofo决定先从人工成本上下手,缓解他们巨大的经济压力。

那么ofo的经济压力到底有多大呢?

截止到2017年12月,ofo账面上可以调配的资金仅有3.5亿元,作为一家拥有一千多万共享单车,覆盖几亿用户的平台来说,这个数字也未免太可怜了。Ofo从用户端的收入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了。

所以ofo开始卖广告,每辆单车的品牌定制广告价格为2000元/月,开屏广告价格为100—120元,有很多大家完全没听过的公司都可以上ofo的广告,由此可见他们有多缺钱了。除了这一方面,ofo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也可见一些端倪,如果用户不购买95元的福利包,就要交199元的押金才能骑到小黄车。虽然只是押金,但这对于很多学生党、低收入人群来说算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那么ofo为什么会这么缺钱呢?

小学僧认为,ofo的总裁戴威的孤傲、偏执是主要原因。

Ofo和滴滴的蜜月期只有短短的4个月,现在滴滴早已经不是ofo的第一大股东了,三位滴滴驻派ofo的高管已经被戴威领导的创始团队赶出了公司。

在戴威这位“暴君”眼里,没有人可以跟他共享ofo的蛋糕,也不要妄想从他手里取得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这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商战片啊!

另一方面,马云爸爸也开始在共享单车行业有所动作,蚂蚁金服的子公司向哈罗单车注入了20.6亿元的资金,占股上升到36%,成为了哈罗单车的第一大股东。

从2017年12月开始,哈罗单车利用这短短半年时间,完成了4轮融资,达到了15.3亿美金,开门见山的说,哈罗单车就是阿里巴巴在共享单车行业的一把大杀器,何时出击,何时取代现在的ofo,只要马云爸爸一声令下罢了。

Ofo曾经辉煌过,从2015年至今,3年以来完成了10轮融资,估值已经达到了30亿美元,但是目前资金短缺的尴尬已经浮出水面,戴威放权,ofo活,戴威不放权,ofo恐怕难逃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