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爆炸前,扑手榴弹的士兵用钢盔盖住手榴弹再扑在钢盔上,能减轻伤害吗?

无聊芒果


自然不能,手榴弹会把钢盔炸碎,然后飞溅的碎片会让士兵死相难看,也会很痛苦,所以电视剧最好还是只当消遣吧,真正的战争比电视剧里残酷百倍,影视剧经常常识错误,不可学习,不过钢盔也不能说一点作用也没用,虽然当初设计是为了抵挡子弹,但是它在战场上的作用,却不仅仅是子弹这么简单。




子弹的射击距离,和能否射里穿钢盔有很大关系,在其有效射程范围内,是可以击穿钢盔的,但是在远距离射击时,还是可以抵挡一下的,而且一般战场上能打中头部的概率不是很高,多半是狙击手或者枪法很高的才有可能,一般士兵能打中就算不错,在战争中,后勤补给非常重要,子弹在哪一方也不属于可劲造的那种程度,比如日本,它制造武器的选择就是节约能省就省,因此歪把子机枪才和步枪子弹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子弹通用,节省材料,节省运输成本,提高战斗力,所以这么珍惜的子弹,能打中敌人就行,如果战争激烈时,没空瞄那么准的。




这两块布也会起到同样作用,保护脖子的动脉。

当然,还有就是打出去的流弹,特别是在帽子上贴边的,可以让子弹滑出去,改变轨迹,另外,钢盔除了可以抵挡部分子弹,就是战场上的爆炸碎片和飞沙走石,很多炸弹就是通过爆炸后的碎片伤人,以及被崩起来的石头碎渣,这些东西有时致命,有时也会使人受伤,戴了帽子就不会有直接伤痕,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流失。



军事一点通


如果按照题目所说,用钢盔罩住手榴弹,士兵在扑上去,士兵一定会受重伤或牺牲。但士兵如果不扑上去,直接卧倒,可能好一些,钢盔能被冲击波直接飞上高空。弹片也能少一些飞溅。但钢盔和地面接触的缝隙也会造成杀伤。

其实部队新兵训练结束,都有手榴弹实弹投掷。这样的情况偶尔也发生,由于组织得当绝大部分都化险为夷。我在部队工作20多年,在教导队和作训部门工作十余年。经常组织部队手榴弹实弹投掷。这样的情况接触过一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投弹场地是在一个小高地,投弹手的投掷方向是个山沟,高低差大约7--8米,只要投出5米以上基本上就没有危险。一般手榴弹杀伤半径是9米左右(这也是为啥战斗队形士兵间距离7-9米左右的原因)。当时我负责给士兵发口令,在士兵的左侧,另一个作训李参谋在士兵右侧,负责发现险情并负责排除。这个新兵投掷手榴弹是由于紧张,握弹不实。(原地投弹要领简单概括,握紧弹,向前看,弹出一条线)结果,在挥臂的时候将手榴弹掷向后方,准确说是挥臂后手榴弹掉到背后了。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扑倒这个士兵,因为我在士兵左侧平时演练救护时我负责扑倒士兵。李参谋飞起一脚把手榴弹踢进山沟。其实在演练的时候是边卧倒边用手将手榴弹拾起扔进进山沟。因为紧急的时候怕踢的不准,后面有士兵们,侧面还有弹药管理员和观察员。其实在演练的时候时间足够用,弹落地,到捡起用不了两秒,在投送出去三秒内完成,刚才我用投送这个词,绝对不能向投掷手榴弹那样将手榴弹掷出,那样就会空爆,还在杀伤半径内。手榴弹延时引信一般平均4秒爆炸。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最后李参谋立了三等功。这个士兵经过几年的士兵生涯也成了优秀士兵。

每次回答问题总是跑题。就当个故事吧。总之,部队训练,要组织严密,保护措施得当,危险科目经常演练,危险的时候胆大心细,就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危险。谢谢阅读!!!


手机用户73890477190


这个让人好奇的问题,其实早就有人做过试验。

美国荣誉勋章得主杰森·邓纳姆在成为英雄前,是伊拉克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普通的下士。2004年4月14日,他在和队友巡逻时,发现一支美军车队遭到伊拉克武装分子袭击。邓纳姆和同伴前往支援,武装分子突然向邓纳姆等人投掷了一枚手榴弹,邓纳姆当即取下头盔罩在手榴弹上,并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压住。

遗憾的是,结果并不是邓纳姆所想。一声闷响,战友们毫发未损,邓纳姆却被紧急送进医院。8天后,他因伤势过重身亡。

原来,手榴弹被头盔完全罩住后,爆炸的所有威力全部作用于头盔和邓纳姆身上,头盔被炸成一大块一大块,邓纳姆受到重创。如果邓纳姆选择卧倒在手榴弹旁边的话,那么头盔应该完好无损,邓纳姆也不会受太大的伤,甚至不受伤。

邓纳姆的错误判断,还不止这一个。

通常,为追求即时爆炸甚至空中爆炸效果,手榴弹的延期引信时间不会长,一般为4秒左右。假设手榴弹被投出后,飞到邓纳姆身边的过程花了2~3秒,那就意味着他只有1~2秒的时间来留意手榴弹。

待手榴弹落地,邓纳姆只有在反应极其灵敏的情况下,而且恰好手榴弹落在他可以直接飞扑过去的地方,而他恰好又把钢盔解了下来甚至拿在手上,提前做好了准备姿势等一系列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他才能“恰巧”飞扑过去,用钢盔将手榴弹盖住。

换了是你,你真的敢用生命去赌这个手榴弹不会在你飞扑过去时恰巧爆炸吗?而且即使你赌赢了,成功地用钢盔盖住了手榴弹,竟然也可能像邓纳姆那样受到重创甚至死亡。

所以,从邓纳姆的故事可以看出,敌人的手榴弹朝你飞来时,你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唯一能做的就是马上卧倒在掩体后,身体越低越好。没有掩体,则将头盔朝着爆炸方向卧倒,身体越低越好!

千万不要耍酷!

(兵说团队:独侠客)


兵说


都被邀请了两次了,再不回答就过分了。

简单的说一下。

传统的反步兵手榴弹会以两种方式杀伤敌军有生力量:破片伤害和冲击波。

以82式手榴弹为例:

82式手榴弹中包括40克高能炸药和1600颗3mm钢珠。有效杀伤距离是六米,临界安全距离是30米。也就是说在手雷爆炸后射出的钢珠在30米的距离上还是会使人受伤。

用钢盔扣住手雷可以让手雷的爆轰首先集中在钢盔内。部分降低杀伤破片的飞行速度。但有一点是——钢盔不防弹,钢盔不防弹,钢盔不防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带上战场上的任何钢盔都不能抵挡枪弹、炸弹破片的袭击。戴钢盔为对的爆炸飞石、碎片和跳弹提供有限的防护。能够防弹的钢盔会相当笨重戴上就基本上丧失战斗力了,更别提打仗的事情了。

因此用钢盔扣手榴弹的做法上钢盔会被炸裂大量破片会从裂口部位加速喷出反而加大了裂口一侧的杀伤力。而且由于在爆炸前无法确定哪边会出现裂口,因此躲避裂口的方向也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是破片穿出钢盔,基本上也就消耗了大量能量可以适度的降低一点点伤害。


高兴的别太早,更多的问题在等着希望用钢盔扣住手榴弹的幸运儿呢。现在的弹药设计,手榴弹的引信是极富创意的。很多手榴弹是碰炸引信。触地的一瞬间就可以爆炸,根本来不及扣头盔。另外,如果能扣上头盔说明距离手榴弹的距离很近,那么手榴弹的第二个杀伤机理“冲击波”就起显著作用了。用头盔盖住了手榴弹,爆炸后由于一方向有阻碍,高压气体是会走捷径的,小范围的加强了对周边的冲击波,因此扣上比不扣上头盔要承受的冲击波更大一点点,死的也就更惨一点点。


军武数据库


以下是我的观点:

众所周知,手榴弹在拔掉保险后,在延时引信作用下会有4秒左右的延时。如果此时士兵手持钢盔将其盖住人扑在钢盔上,最后的结果会出现多样。其结果受手榴弹类型、手榴弹的装药量、钢盔型号、地面状况和当时背景。

手榴弹分长柄手雷和无柄手雷,其爆炸效果各不相同,而且长柄手雷不易被钢盔盖住。

再者现代手雷又分为破片形和冲击波型,二者的效果各不相同。

手榴弹的装药量也是决定其爆炸威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是大威力、大装药量的手雷,用钢盔盖住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原因是因为爆炸空间变小,对钢盔的压力剧增,使得钢盔破碎,形成更多的破片,对卧倒在钢盔上的士兵造成严重伤害。

钢盔的型号也是考虑范围之内,钢盔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抵挡各种杀伤性破片的,大多数钢盔的帽檐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前额处较高,后脑勺部分较低,这会造成爆炸时钢盔各部受力不均,爆炸压力将人和钢盔冲击开。还有就是,手雷爆炸时,钢盔是第一受力者,钢盔质量和厚度也决定着爆炸之后伤亡的大小。

接下来就是地面状况的考虑了,如果地面为坚硬的石头,水泥或钢板等等,那么爆炸的大部分冲击力从头盔处发泄出去。如果地面为绵软的湿地、沙地;那么大部分的爆炸冲击力被地面吸收。

还有就是历史背景,如果是二战时期的话,手榴弹的杀伤力没有现在那么大,但是当时的钢盔质量较差;如果是现代的话,手榴弹威力较强,但是头盔的质量较好。总而言之,对个人而言用钢盔盖住手榴弹是不可取的行为,因为手雷的破片可能会穿透钢盔,进入人体;哪怕钢盔质量强大,但是手雷爆炸的冲击力十分巨大,如同飞速行驶的小汽车在胸口撞了一下,哪怕不死也活不了多久了。

在军队里,在应对即将爆炸的手雷,采取的措施是:背对手雷,向前卧倒,嘴部张开。

如果有战士扑了上去,确实可以减少手雷的杀伤效果,但是这位勇敢的士兵必将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于这种勇敢无畏,舍己救人的英雄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武备库


这个问题,普法君简单回答一下:无论手榴弹爆炸力强与弱,牺牲一个战士是必然的,所减轻的只是对其他战友的杀伤。

1、牺牲一个是必然



头条里面军事达人很多,对于手榴弹的型号、装药量、工作原理、爆炸范围等都分析的很透彻,在此俺就不再赘述。

但是,有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趴在手榴弹上的那个战士,将以自己的牺牲,换来其他战友的安全。

因为我们知道,手榴弹的威力,无论是破片还是冲击,在盖上一个防弹头盔,再叠加一个人体的话,再散射出去致命杀伤力可能性极其低微。

现代化的军事作战,战场上的战士基本都是全套防护装备(中东战区自动忽略),我军维和部队的战士,防弹衣连颈部、裆部都已防护到位。

加上战士们佩戴的防弹头盔,所用材料都是最先进的,当一个战士舍身取义之时,手榴弹的破片要穿过防弹头盔、防弹衣、人体,再散射出去,再飞到其他身着防护设施战士身上时,基本造不成致命伤害,除非是刚好哪名战士刚好卧倒在旁边,而又恰好把头部暴露在手榴弹爆炸方向宣泄口前……

2、保护一片是肯定



接着上面说,假如是在一个空旷的野外,战士们多是会反向卧倒躲避手榴弹,只有在封闭空间内才会做出类似举动。

假设是在一个十平米左右的空间,这基本是手榴弹最大的致命杀伤范围,此时有名战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压上去后,基本能保证周边战友安然无恙。

加上现代战争中,前线士兵身上携带的撞击较齐全球,除了防弹衣外,身上还有弹夹、背囊等其他装备,这些同样可以分散一下手榴弹的杀伤力。

当然,其他战士会因为爆炸的巨大声响而瞬间蒙一下,不过会很快恢复战斗力。

此时的结果就是开头所讲,牺牲一个战士,保护一片战友。

以上列举的例子,是在现代化战争场景下,战士单兵防护设备到位的前提下,会产生这样的爆炸效果。



如果是中东、阿富汗某些战场上,一群人光膀子穿裤衩、提溜着RPG扛着AK的,赤条条的以肉体扑手榴弹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说的不好,请头条兄弟们留言补充或拍砖。


普了次法


大家的分析都很到位了,但都是建立在钢盔盖上手榴弹这一假设上

但我只想说,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也就是说现实中不存在用钢盔去盖手榴弹的可能性。理由如下:

首先,没有那个时间。一般手榴弹爆炸时间最多也就五六秒。如果是训练时新兵脱手,那么从脱手、掉地,到战友(或长官)发现、决定扑上去,时间已经过去二、三秒,留给他的时间最多也就三、四秒。在这三四秒中要完成取头盔(必须解开固定在下颚的带子,通常军用头盔的固定带为了保证紧固,是没有那么好解的)、手持头盔盖上手榴弹、再将身体压上去的过程(光用手摁住头盔而不用身体压上去的话,不仅不会减弱杀伤力,反而钢盔给手榴弹增加破片数,完全失去了盖它的意义)。这最多三四秒时间是不可能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如果有这盖它的时间,还不如冲上去捡起手榴弹扔到远处呢。。。再一种情况是,战场上敌人扔过来的。通常这时手榴弹经过了空中飞行,距离爆炸的时间更短,落地后即使没有立即爆炸,最多也就一两秒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只有扑上去,或者一脚踢走(这个取决于环境。开阔地带可以,战壕或树林等则不行),捡起来扔走都没时间,更别说拿钢盔去盖了!

第二,扑手榴弹的军人,主观上不会做这种选择。做够做出扑手榴弹这种行为,出自部分优秀军人的高度的战友爱和责任感。牺牲自己,保全占有,以小我的生命,换得集体的安全。这种时候,他已经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了,怎么可能还想着采取某种措施来减轻炸弹对自己的伤害呢!他自己扮演的就是人肉钢盔的作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挡住爆炸的威力。如果对此有犹豫的话,他绝不会扑上去。如果他扑上去还犹豫,想要采取求生的办法,那结果必然是自己活不了,还造成了战友的伤亡——英雄变成了笑话!设想董存瑞在决定去炸碉堡时,还求着连长给他满阵地找强力胶?设想黄继光去堵机枪眼前,还要搜罗两块钢板塞衣服里?而为扑手榴弹的军人设计钢盔保命法,就是同一性质——简直荒谬!

这个问题不具备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就是用和平时代我们凡人的心理,去揣测战场上个别优秀军人的那种英雄主义的牺牲精神,两者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事儿!


狸猫观日本


这个问题细讲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对于很多没有军事训练经验的民众和老百姓而言,似乎拿钢盔盖住手榴弹是一个选择,但是军人显然不会犯这样的弱智错误,因为他们知道手榴弹的威力有多大。据笔者所知,没有一支正规军队会训练士兵用钢盔盖手榴弹,所有的规定动作都是卧倒,以躲避破片的杀伤。

很多人所举的杰森·邓纳姆的例子,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可笑:这就是美国军队训练出来的傻大兵:连钢盔盖手榴弹根本不管用都不知道。

但大家不要忘了,就是这个傻蛋,获得了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勋章。因为我们要注意,战争不是投手榴弹的演习,如果投错了马上卧倒就可以了,战场是复杂的,手榴弹不会按照你设想的来走,而只会遵从敌人的意愿,因此手榴弹可能会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袭来。而军队长时间训练的结果,就是团队精神:如果手榴弹旁边有战友,你怎么办,是按照训练要求就地卧倒保命,还是舍了我一个,让战友活下去,这个问题才是考验人性的关键,才是象征一支军队精气神的重要标志。杰森·邓纳姆绝不是不知道钢盔盖手榴弹这样的蠢办法,只能让自己玩完,但是他知道只有尽量遮挡破片,才能保住更多的战友,才能赢得战斗的胜利。

杰森·邓纳姆选择了“傻办法”,而美国选择他作为国家的英雄。

减轻伤害,是减轻自己的伤害还是减轻团队的伤害,古今中外的军队中有不少人选择的是后者。解放军也从来没有教过战士怎麼舍身炸碉堡,但董存瑞就是这么做的。杰森·邓纳姆、董存瑞就是这样的傻子。


诤闻军事





了解武器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知道,手雷分为“进攻型”与“防御型”两大类,(只是各国手那型号不同),“进攻型”手雷装药量大,主要依靠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杀伤较近的敌人和破坏工事及建筑,由于杀伤半径小威力大,适合在狭小空间内使用。“防御型”手雷装药量较少,依靠爆炸后产生的弹片杀伤敌人,杀伤半径可达五米以上,适合用于空旷地带使用。




如果头盔扣住的是“进攻型”手雷,人趴在头盔上(保护同伴),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进攻型”手雷依靠冲击波杀伤敌人,被头盔扣住,手雷在头盔狭小的空间内爆炸,冲击波的反作用力,都会凝聚在头盔的顶部,下一瞬间头盔直接破碎,冲击波也随着头盔向上而去,人也会随着冲击波被掀翻出去,趴在头盔上的人,不只受到了冲击波的攻击,也受到了头盔碎片的攻击,等同于受到了“进攻型”手雷和“防御型”手雷的双重攻击(最好的办法是拿头盔扣住进攻型手雷,自己赶紧卧倒,冲击波在头盔内会向上去四周的冲击波就会减少)。




如果头盔扣出的是“防御型”手雷,人趴在头盔上(保护同伴),这是比较正确的,“防御型”手雷依靠弹片杀伤敌人,杀伤力强、范围大,被头盔扣住,手雷在狭小的头盔内爆炸时,可使弹片的攻击范围减小,穿透头盔后的弹片威力减小,虽然无法完全阻挡“防御型”手雷弹弹片杀伤力,但头盔上的人加上防弹衣,可以有效的阻挡下来,如果运气好的话,头盔上的人没有性命之忧,如果运气不好的话...... 反正不管怎么说,队友的性命肯定是无忧了。




当看见手雷向你飞来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远离手榴弹卧倒或找掩体,如果手头的落在你的脚下,身边都是队友,你用身体压住手榴弹或反扔回去(几率不大),必将会付出生命代价,这种类似“黄继光”的舍己为人的英雄,值得我们尊敬与铭记。


娱乐社茶楼


这样的问题可能是抗日剧看多了,以为手榴弹可以用钢盔盖住,其实用钢盔盖住这样的方法,还不如再捡起来扔出去,有摘下钢盔盖住手榴弹这样的时间足够捡起来把它扔出去了,不过最好的方法是向远距离卧倒,只有这样活下来的机会才更大。



为什么说用钢盔盖手榴弹不是好方法呢?其实手榴弹投出之后随时都面临着爆炸的危险,而且现在的手榴弹都是触地引爆,就是在落地的同时就会爆炸,根本不会给人摘钢盔盖住它的时间,而且钢盔虽然很结实,但并不足以抵挡手榴弹的爆炸威力,手榴弹在钢盔之中爆炸,仍然会把钢盔炸的四分五裂,不过好在毕竟经受了钢盔的阻挡,对其他人的伤害当然会少很多,但是对摘钢盔盖住手榴弹的人伤害却是很大,以前有个美国兵,在战争中曾经用钢盔盖住过手榴弹,但是他确实被炸后牺牲了,国家给他发了英雄奖。



其实这个问题是说的重点还是钢盔的结实程度,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二战时候的影片,里面的士兵大都是要戴钢盔的,那么他们为什么戴钢盔呢?最重要的作用当然还是要防弹,那么如果手榴弹能轻易的炸裂钢盔,它还有什么防弹作用呢?其实钢盔还是有一定的防弹作用的,只要不是正面近距离射击钢盔,子弹和弹片还都是不容易打穿它的,然而战场上却很少会遭遇正面近距离射击,所以钢盔当然还是有防弹作用的。这就像现在一些特殊工种需要戴安全帽一样,它并不能防止大的冲击危险,但是较小的撞击却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用钢盔盖手榴弹的方法并不可取,除非像上面说的美国兵要牺牲自己,拯救大家那样的情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