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九驿——贵州

贵州多山,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北部的大娄山、东部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斜跨西南的老王山和横亘中部的苗岭,共同造就了贵州的山地版图。

山间的平地,被称为“坝子”,成为人们繁衍生息的地方。但凡大点的坝子,最后都发展成了城市:贵阳、遵义、安顺、凯里、毕节、六盘水……其实都是或大或小的坝子。古代交通不便,串联这些坝子的驿道,就是贵州的“生命线”。

贵州的古驿道,蜿蜒在五大山脉构成的群山之中。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娄清告诉我,元代时,贵州才算真正纳入全国性的交通网络。驿道开始由国家统一经营,由专人养护,改变了此前自生自灭的状况。云南、四川、湖广的驿道在贵州相接,贵阳成为西南地区的枢纽之一。正是驿道的发展,为明朝在贵州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明朝,朝廷意识到,贵州是西南边陲的门户,不控制好贵州,云南边疆的管理就无从谈起。从废除土司制到正式建省,中央政府开始有意识地经营贵州。驿道的发展也逐渐开始以满足移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从省际干道转向了省内的府州县道——“龙场九驿”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与今天公路的概念不同,古驿道往往只是开凿在山间的小路,很多都已湮没无存。我在资料中看到,“龙场九驿”与今天的贵毕公路大部分重合。公路旁一闪而过的“六广”、“谷里”、“西溪”、“归化”、“阁丫”等地名,也正是当年驿站的名称。我决定沿着贵毕公路,从贵阳前往毕节,看看当年古驿道留下的蛛丝马迹,也观察这些古老城镇的今日样貌。

“龙场九驿”始于贵阳修文县,从贵阳市区驾车前往不过半个小时。和今天的很多中国县城一样,修文县也已经建起很多高耸的住宅楼,遍布的吊车意味着还会有更多高楼拔地而起。然而,明朝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1508年,哲学家王阳明被贬来此地,担任龙场驿承。因为条件太过恶劣,他只能栖身于山洞之中。

龙场九驿——贵州

当年的阳明洞,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费公园。王阳明高大的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背后是县城高楼的剪影。正是在这个阴暗潮湿的洞穴里,王阳明开创出“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遗泽后世,也成为贵州文化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笔。在洞中,我还看到了很多后人瞻仰时留下的题记,其中也包括蒋介石。“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也曾被蒋介石囚禁于此。

离开修文县,沿着苗岭山脉北侧,我经蜈蚣坡往六广方向而去。道路逐渐呈现出山高、坡陡、谷深的地貌。蜈蚣坡东有三人坟,埋葬的是一位吏目和他的儿子及仆从。1509年,三人于赴任途中客死他乡。王阳明将他们就近择地埋葬,并作《瘗旅文》哀祭之。其中有“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之句,形象刻画了贵州当时的交通状况。

在六广镇,我拐下贵毕公路,只见六广大桥横跨在青绿色的六广河上,依然显出雄奇飘逸的气势。俯瞰河水的街边,全是停车住宿的鱼庄饭店。卖泳衣的小铺悠然开在桥头,尽管此时早已过了下水的天气。因为修建六广大桥,当年的古驿道已经废弃,只留下一段破败的石板路。即便是六广镇的居民,也大都忘记了它的存在。

我继续沿着贵毕公路前行,在大方县城下道,参观了奢香墓。这座彝族人聚居的山城,历史上是水西土司的统治中心。今天,人们依然铭记着“龙场九驿”的建造者——奢香夫人。明朝以前,贵州一直由地方土司统治。洪武年间,彝族部落酋长的女儿奢香摄贵州宣慰使职。她支持明朝对云南的战事,说服地方宗族归附明朝。也正是奢香开凿了“龙场九驿”,将贵州西北部与横贯云南湖广的驿道干线连为一体。

龙场九驿——贵州

围绕着奢香墓,当地政府修建了奢香博物馆。我在馆藏中看到了当时修筑驿道时所使用的铁器。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当年,筑路只能依靠人力,一钉一锤地开凿,其难度可想而知。

实际上,即便开凿出驿道,通行仍然极为艰难。在王阳明的贵州诗作里,我找到了这样的句子:“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

同样是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也曾来到贵州。一部《黔行日记》几乎可以看作九死一生的探险记。

大方县城不远处的落脚河畔,残存着一条长约5公里、宽约4米的石板路,是“龙场九驿”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今天,公路已经得到修缮,然而回旋的盘山路依然令人心惊胆战。等我终于驾车来到落脚河畔时,发现自己真的已经被大山环抱其中。河上雾气弥漫,而古驿道就绵延在山间的松林之中。

一块石碑标记着古驿道的位置,石板路蜿蜒伸向山顶,通往下一个驿站。昔日,人们正是走在这样的驿路上,将食盐、马匹、茶砖和书信带往大山深处的贵州腹地。

眼前的古驿道最终湮没在一片杂草丛中。我掉头下山,开向“龙场九驿”的终点站——毕节。我并不意外地发现,这里早已是一座繁华都市。

600多年的时间,在贵州古驿道的范围内,国道、省道、县道以及乡村公路发展迅速,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更将贵州的县县相连。当年为人们提供传书递信、文化交流的古驿道,逐渐被现代的城镇、民居、道路所吞没,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只有亲眼看到这些古驿道的遗迹,才会更深切地感受到,贵州交通发展的历史可读性。

“现在,贵州古代驿道沿线尚存古驿道遗存74段、桥梁66座、渡口和码头22处,”娄清说,“这正是贵州古代交通发展的见证。”

龙场九驿——贵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