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票的变迁

火车票的变迁

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在“智能高铁发展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十周年论坛”上宣布,电子客票将于明年在全国推广。届时,乘客或可实现“刷手机”、“刷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而不需要在乘车之前特意换取纸质车票。

在当下,北上广深及国内主要的二线城市之间的高铁车次基本实现了刷身份证乘车。

火车票的变迁

国际庄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似乎更有理由来讲火车票的变迁,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变迁,也折射出国际庄铁路建设的发展。火车票更像是一个符号,记载了城市的发展、记录了我们生活的记忆,更承载了我们生活的变化。

不知道哪位国际庄的有心人,真的希望能找到这样的有心人,保存着从石家庄出发,或者到达石家庄的各时期的火车票,那会是我们国际庄的共同财富和记忆。我们应该去寻找。

1940年7月至1941年2月间,石家庄至德州的铁路修建完成,石德铁路加上原来的京汉铁路、石太铁路,三条铁路在石家庄汇集,石家庄的铁路枢纽地位初步形成。1987年11月9日,石家庄火车站开始投入使用,2012年12月21日零时,石家庄新老火车站交替过渡,20日20时48分,从邯郸开往包头的K220次列车缓缓停靠在石家庄新客站。石家庄新火车站迎来了首趟停靠列车。

火车票的变迁

我们再说说火车的变迁,绿皮火车是伴随了几代人的人生旅途,多少年,那就是火车的代名词。后来,我们有了棕色的、蓝色的车厢,但都无法替代绿色车厢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后来,我们有了双层城际列车,再后来,我们有了动车,有了高铁,有了和谐号,有了复兴号。

火车票的变迁

和谐号真正进入普通人视野的,是在2007年春运第一次投入试运营、4月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时全面投入运营,最高时速达到200~250公里,代表“动车组列车”的“D”字头也是从当年4月第六次大提速开始使用的,我们现在对“动车”的印象(和谐号,D字头、时速200到250公里)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形成的。

火车票的变迁

G字头是从哪一年开始使用的?答案有些出乎意料:1998年。如前所述,那一年广深铁路投入了最高速度210km/h的X2000,新时速列车当时使用的正是“G”字头。不过,那时候的G字头只限广深线的“新时速”,而且含义是“高速列车”,与现在的含义不同。

现在意义上的“G”字头是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时启用的,代表的含义已经变成了“高速动车组列车”,从那时起,我们现在对“高铁”的印象(和谐号,G字头,时速300到350公里)才逐渐形成。那么京津城际高铁呢?它在2008年开通时使用的是代表“城际动车组列车”的“C”字头,由于C字头使用的范围比较小,故而人们对它的印象也就没有G字头深刻。

随着车站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改造完成,尤其是新型列车的不断涌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火车票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12306网站于2010年1月30日(2010年春运首日)开通并进行了试运行,更是丰富了我们的购票渠道。让我们看看车票的变迁:

火车票的变迁

火车票的变迁

火车票的变迁

第一代:纸板火车票

这是25mm×57mm的“纸板票”,这种车票使用的时间最长,堪称“爷爷辈儿”。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至上世纪90年代结束。

火车票的变迁

第二代:软纸火车票

1997年,“纸板票”被“软纸票”取代,淡粉色铺底的车票上印有一维码。使用这种车票后,售票时间也由过去的手工售票最快的每张96秒缩短至3至5秒。2009年12月10日起,软纸车票的一维条码改为使用二维条码防伪车票系统。这是一次信息升级:车次、价格、售出地、购票类型等信息,都能加密成二维码打印在车票的票面上。

火车票的变迁

第三代:磁介质火车票

2007年7月1日,推出磁介质车票,它利用磁介质记录票面信息,可在自助检票机上使用。据报道车站使用的全自助验票机(俗称“刷脸机”)配合验磁质火车票,最快10秒就能通过,是人工验票的10倍!

火车票的变迁

第四代:无纸化火车票—身份证

2011年6月开始,“刷身份证进站”的无票时代来临,京津城际、京沪高铁只要带着二代身份证就能在自助机上刷证直接进出站。

火车票的变迁

第五代:就是要靠颜值乘车了

技术已经很成熟,刷脸进站,指日可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