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堪比航母的宝船,27800人的舰队的大明,为何没走上殖民道路

郑和七下西洋,在海外扬我国威,加强了海外贸易。为何却七次而终,大明为何不能如日不落帝国那样走上殖民之路,缔造日月当空的大明帝国。

拥有堪比航母的宝船,27800人的舰队的大明,为何没走上殖民道路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广为人知,其座驾宝船,据明史记载长44丈,宽18丈(长139米,宽56米),这样堪比小型航母的宝船哪里去不得,首次出征率领着27800人的舰队,如此兵锋,应是所向披靡,遇到敌人就直接碾压。大明又是当时的第一强国,为何没走上殖民道路。主要觉得原因如下:

拥有堪比航母的宝船,27800人的舰队的大明,为何没走上殖民道路

宝船

1.优越感

说白了就是自己天朝上国,对其他的看不上,没有扩张的野心。

中华文明自古有华夷之辩,或者叫夷夏之辩,华是华美,夏是广大,所以我们的文明叫华夏。先人一直认为我们处于天下之中,固有中原之说。那中原之外呢,自然是非我族类,就是“夷”。

拥有堪比航母的宝船,27800人的舰队的大明,为何没走上殖民道路

华夷之辩

说白了就是认为自己地大物博,就是瞧不上人家。郑和下西洋经过爪哇国时,被误杀170名将士,当地的西王上北京赔罪认错被罚6万两黄金,过了一年后使者只带了1万两赔款,说是地方小,地皮向下挖三尺也没这么多,永乐大帝说是让他知道犯错了就好,钱不在乎。

对于这些“夷”的要求是只要纳贡就行,不要老是蹦跶。只要认天朝为老大,不会让你吃亏,平时多点恭敬,纳贡时知道意思意思就可以,保持自己天朝的优越感。

2.动机

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扬大明国威,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知道大明现在的天子是永乐大帝。

拥有堪比航母的宝船,27800人的舰队的大明,为何没走上殖民道路

扬我国威

郑和27800人的舰队,在当时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到达锡兰国时,面对这么庞大的舰队,锡兰国王决定先下手为强,这下就烧了虎须了,舰队的士兵一拥而上,很快就打穿了该国,然后就俘虏了他们的皇亲贵胄,带上北京,让他们自己选举贤能之人统治他们。

只是我们自称礼仪之邦的自我约束,深受儒家影响的我们不像后世西方赤裸裸的利益观。单凭这条舰队说不定也可以混个世界警察当,对于不服者,代表月亮消灭他。

其次永乐大帝派遣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找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毕竟自己皇位来之不正,建文帝没找到他很是担忧。

所以郑和下西洋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是以征服为目的。只是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善意,然后让它们也知道大明的威严。

3.文官集团的阻拦

所谓儒以文乱法,郑和下西洋加强海贸,已经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海贸赚钱么?答案是超级赚钱。朱元璋时期的沈万三就是靠海贸成为了江南首富。

如果郑和下西洋的政策继续发张下去,以后海贸逐渐变为国有,由于眼界所限,不知道蛋糕有多大的文官集团,觉得自己利益会受到损害。

所以被触及利益底线的文官集团对于郑和下西洋之举口诛笔伐。认为这样大大浪费国力,会造成国库亏空,导致民不聊生。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样,明人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中说:”又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口谕海番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盈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简单的说就是郑和下西洋年间,百姓赚到钱了,国库也充实。

拥有堪比航母的宝船,27800人的舰队的大明,为何没走上殖民道路

文官集团

在君主专政的社会,面对着这被利益群体遮掩的蛋糕,自认天朝上国的当权者瞧不上,心思不在这边的永乐大帝也没有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他不知道螃蟹的美味。下海之旅就七次而终,堪比航母的宝船也束之高阁。如果来只蝴蝶煽动下翅膀,是否会有日月当空的大明殖民帝国?

拥有堪比航母的宝船,27800人的舰队的大明,为何没走上殖民道路

蝴蝶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