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

无止境2


又是一年一度的手足口病高发期,相信许多家长都会有所担忧。手足口病的症状有:手、足、口腔等处出现丘疹、疱疹,伴随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看着这些症状出现在孩子身上,真是心疼又担忧。这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通过亲密接触、飞沫传染,具有传染性强、速度快、范围大的特点。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多爆发于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如何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

首先是进行疫苗接种。建议小孩在半周岁后到一周岁前完成相关疫苗的接种,而且越早接种越好,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目前只有EV71型病毒的疫苗,但是也能降低患病率。

幼教机构要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工作。在高发时期,对儿童们每天有所接触的玩具、课桌、扶梯把手等进行清洗消毒。儿童玩耍和休息的地方要经常通风。儿童如有可疑迹象,应立即督促家长带孩子去就诊。

家长需密切注意孩子的身体情况,观察是否出现可疑症状,身体是否出现变化,如有情况立即带孩子前晚正规医院诊治。在家注意保持干净的卫生环境,让空气流通,勤晒衣服被子,对孩子的餐具、玩具进行充分的清洗、消毒。避免接触传染源,身边如有感染的患儿,应避免孩子跟他们接触。

三甲医院工作近1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新生儿常见疾病及危重症的诊疗。


医联媒体


从安徽省卫计委4月16日公布的3月全安徽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安徽省手足口病报告病例由2月的1521例增至4144例,翻了2倍还多。在3月份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专家即表示:我国的手足口病已进入流行季,并预计今年的流向强度要高于2017年!通过这数据现在基本已经有所验证专家的预测了,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应对这次手足口病大流行呢?

如何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呢?

1.手足口病不可怕

大家不用过度担心手足口病,毕竟它不是一个什么新发现的疾病,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手足口病就已经在全球肆虐了,最近二十年才主要在亚洲国家流行。科学家对手足口已经有了十分深入的研究,所以大家对手足口病无需恐慌,且听我细细为大家解释手足口病!

2.手足口病家族很庞大

手足口病是由20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其中在我国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会导致重症手足口病,也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病毒类型!

3. 手足口病多能自愈

由于手足口病可以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因此不同病毒的感染,表现的病情轻重也就不一样,其中大部分是普通轻症病例,它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少部分疱疹可出现在臀部、大腿内侧、会阴部、膝、肘等部位。同时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这样的病例一般在发病后7-10天会自愈,皮肤上的疱疹也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另外,少部分感染者会是重症病例,其病情发展迅速,会在1-5天左右出现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死率较高

4. 防不胜防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就可以是传染源,因此它的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 直接接触:患儿的疱疹液、粪便等。


  • 间接接触:经患儿污染的所有物品,包括碗筷、床上用品、桌椅表面等等。

  • 呼吸道传播:患儿的咳嗽、喷嚏等。

  • 肠道传播:经病毒污染的食物、水等。

5. 最后,重点!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传染病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健康宝宝的家长预防手足口病来说,我们能做的是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

1. 病毒流行期间,不带宝宝去人群集中场所。

2. 对宝宝经常接触的桌椅表面、玩具、餐具等物品要进行每日清洗消毒。特别是奶瓶、奶嘴使用前后一定要充分清洗,需要消毒的是煮沸20分钟后使用;其他物品一般是先对物品进行常规清洁,然后使用含氯消毒剂在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3. 家长接触过污染物后,再接触宝宝每次均要洗手。

4. 宝宝在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洗手。

5. 不给宝宝吃生冷食物。

6. 房间每天要开窗通风。

7. 宝宝要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等。

保护易感人群

要保护健康宝宝,自然使用疫苗是最好不过了!

很荣幸,我国是全球第一个上市手足口病疫苗的国家——即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灭活疫苗!

EV71灭活疫苗针对手足口病只可以预防肠道病毒71型导致的手足口病,目前认为对其他类型的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不具有交叉免疫作用,也就说接种过EV71灭活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因为感染其他类型的病毒而出现手足口病。

但是前面说了,我国重症手足口病主要就是肠道病毒71型导致,所以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以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以上内容帮助到您了吗?

如果有疑问可以留言哦~


骨伤的杨张张扬


要预防手足口病,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关键。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和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勤洗手,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另外,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在2016年上半年也已正式上市,适用于半岁以上婴幼儿。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ckie virus A16, 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 71)感染最常见。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夏、秋季节最多,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在流行期间,患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则是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其传染性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患者的黏膜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触由其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感染。其中,污染的手是传播的关键媒介。在流行地区,苍蝇、蟑螂可机械携带病毒,在传播中起一定作用。



任何一个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都要考虑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控制传染源:

患儿应在家中隔离,直到体温正常、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一般需2周。患儿所用物品应彻底消毒,一般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易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2、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卫生,勤洗手,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保护易感人群

在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和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另外,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在2016年上半年也已正式上市,适用于半岁以上婴幼儿。


倩Sur


如果宝宝的手脚、口腔周围出现了丘疹,口腔反复溃疡,也不吃饭,这可能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光看名字就知道,跟手掌、足、口腔有关系,这些部位会出现疱疹,或者伴随其他症状,所以把它称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肠道病毒是柯萨奇病毒A组、B组和新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孩子皮疹会出现在手、足、口、臀等部位,瘙痒并不明显,及时治疗,后期出现色素沉着的可能性减小。但是疱疹出现在口腔里,很快形成溃疡,所以孩子会感觉口腔疼,也可能会流口水,疼痛严重的话无法正常饮食,更有甚者出现全身症状:高烧不退、呼吸困难、抽搐、或肺水肿、心肺衰竭等。

如果孩子口腔有糜烂的时候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金霉素等药物,臀部有皮疹的孩子要注意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饮食方面,不要让孩子吃一些生冷的食物,不要让孩子喝没有烧开的水。临床上,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饭前便后都要洗手,注意家庭环境卫生,避免病毒传播。如果孩子被确诊为手足口病,要注意隔离,避免接触其他小朋友,一般需要两个星期左右,还要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尽早治疗。

本期答主:席倩倩,医学硕士


杏花岛


最近门诊爆棚,特别是下班之后,爸爸妈妈们抱着小孩来看门诊,看什么病呢?

99%的都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任何儿童,都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并发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发热,手足口肛周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

这么多小孩得手足口病,而更多的小孩却很健康?仅仅只是体质的原因么?

所有的小孩都可能被感染手足口病。但是讲卫生的小朋友,被感染的风险明显降低。

如何让宝宝远离手足口病?

1、远离传染源 幼儿园有发热并出疹的小朋友,老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并通知家长带小孩就医。同时对幼儿园做好消毒处理。

2、随时洗手 节假日,带小孩出去玩,小孩一定会忍不住的东摸一下,西摸一下,实在杜绝不了,那就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在小孩接触食品,嘴巴前,先用洗手液洗手,然后才可以接触食品。

3、均衡饮食,加强营养 部分儿童有挑食的习惯,喜欢吃零食,却不喜欢吃饭,长期这样,势必会导致营养不良,身体抵抗力下降,在感染病毒细菌时,极易发生严重的疾病。

4、对于已经发生手足口病的儿童,口腔都是溃疡疱疹,厌食。此时应该适当调整饮食,以容易消化、清淡、流质饮食为主。还可以使用口腔溃疡贴来缓解口腔溃疡带来的疼痛。不管吃什么,一定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宝宝远离手足口病的终极方法,不是营养品,不是预防针,而是洗手!

每年都有卫生习惯不好的小朋友,一年又一年的反复得手足口病。


重症医生康骏朋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发的儿童传染病。每年4,5,6,7月为高发期,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是最昜被感染人群。

手足口病最早发现症状是口腔溃疡以及口腔周围出现泡疹,然后逐渐感染至儿童手和脚上,所以命名为“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以及患者之间的密切接触来传播病毒。

发病症状:

通常被感染后有3、4天潜伏期,然后会出现发烧、流鼻、咳嗽、宝宝肠胃不适,开始厌食等初期症状。

随后当发烧持续一至两天后开始出现口腔溃疡,口腔周围泡疹,逐渐发展到手和脚上出现泡疹或红疹。



如何防护:

一、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A71,这种疫苗的能有效保护孩子不被感染,成功率95%。这是防护和拦截手足口病的最好方法。

二、远离密集人群的公共场所,减少外出,避免孩子被感染

三、安全卫生的食物来源。尽量减少带孩子到餐馆就餐。教导孩子不能喝生水,少吃生冷食物。最好在家里做饭,保证餐具的消毒和食品来源的干净卫生。



四、勤洗手,勤洗澡,宝宝的衣服、玩具、餐具一定要每次消毒,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很重要。

五、手足口病高发期,发现有儿童患上手足口病,一定要及时让宝宝与之隔离,并尽早就医。

六、如果宝宝有高烧不止,呼吸急促,偶发抽搐,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这是病情严重恶化的早期症状,有可能会引发儿童肺水肿、脑膜炎、脑脊髓炎以及和循环衰竭等症,死亡率很高!



育儿不易,做父母的多长点心吧。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喜欢就请你点赞+关注。

爸爸不讲理


关于手足口病,我们以前做过一个视频,在西安本地的幼儿园都广泛传播过,所以,这个问题我还算是比较熟悉的,下面详细解说一下。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种类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疱疹,重症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物。(Ev71型病毒灭活疫苗已经取得新药证书,该疫苗全球尚无先例)。

发病早期有点像感冒,急性起病,发热,一般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同时或1-2日后,手掌、脚掌处出现半米粒大小的疱疹,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或四肢躯干处。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厚,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进食时疼痛。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一): ------有20多种肠道病毒可引发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分类:1.小儿麻痹病毒:(Polioviruses;具3种型别)。2.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es;A型具23 种型别、B型具6种型别),其中Cox A16型是手足口病的常见致病源。3.伊科病毒(Echoviruses;具31 种型别)。4.肠病毒(Enteroviruses 68~72型)。其中Ev71型是手足口病的常见致病源。

传染源(二):----人是已知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病后数周仍可从粪便中排出病毒。----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期的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一)粪便带病毒------粪口途径传播(消化道);传播途径(二)患者咽喉分泌物中的病毒------空气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播途径(三)接触传播(摸)

有人会问:手足口病可怕吗?它是一种轻度传染病(丙类)------可防、可治、不可怕。

预防手足口病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5岁以下婴幼儿是易感人群。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要保持居室、教室的良好通风。

第二,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勤晒衣被。

第三,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第四,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第五,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不要接触其他儿童;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第六,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

想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千万不要忽视切断成人的感染源。建议家长回到家里后先换上干净的家居服,并用消毒液清洗双手,然后再和幼儿接触。切记,成人被病毒感染后,由于抵抗力比较强,或因曾经感染过而获得了免疫力,因此不会发病。但在接触孩子的过程中, 却能把病毒传播给孩子。尤其是在给孩子喂食的过程中,更容易把病毒传染给孩子。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后不能回学校上学,要隔离治疗。 注意:隔离期小孩最好留在家里,不要在外面跟邻居的小朋友玩。

预防手足口病“五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

下图为正确的洗手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