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用《西游记》表达什么?

在我看来,西游其实是一部讲述修炼的书,对性灵的修炼。未成佛前的悟空暴躁易怒,没个约束。到了最后成佛之后,到了大唐之时,却都稳重起来了。

吴承恩用《西游记》表达什么?

其实我一直在想这取经的几人真的存在吗?是不是玄奘自我的思想呢?书中悟空曾说八戒太笨,玄奘又常常护着他,看起来就像是身体一个意识看着另一个意识。

西游记中这几个人物的性格太过鲜明,但在生活中很少见到,至少我还没见过。不过他们的性格混杂起来倒是处处见得,就是我们自己。

吴承恩用《西游记》表达什么?

作者的主人公原本是玄奘,可又变成了悟空。但我一直觉得,写得就是玄奘。即是说他自己一路上靠着一路上他性灵的不同方面助他度过了种种困境。

书中出现的种种别称,像是木母,金公,黄婆等。若用五行学说看来可以认为这五人就是分属五行的一个方面,他们秉行着五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像是人的身体里的五脏,古人也给他们分了五行。这就是古人利用五行对世界运转做出的一种解释。在面对不同的困境时的会做出不同选择。

吴承恩用《西游记》表达什么?

悟空深得我们的喜爱,孩子们其实很喜欢的是西游记路上的悟空,因为孙悟空可以保护他们。小时候的我们富有种种幻想,许多故事中都有反派的存在,在心里害怕时就要找一个寄托,这个寄托就是孙悟空,所以我们可能更喜欢美猴王。

而现在我们成为了则是更喜欢美猴王,那个自由之极的猴子。因为猴子似乎走上西游之路后就没有原来的锐气。

西游记就是在讲成长。西游路之前都可以认为是人的孩童时期,踏上西游路后猴子变得成熟,不再那么肆意妄为,反而处处受了约束。

吴承恩用《西游记》表达什么?

但我觉得这一部分其实就是诸多人的形象,长大后发现原来世界并不能一直如自己所愿,这种约束感更像是成长后的烦恼。我们每一个人体内都有一个悟空,一个八戒,一个唐僧,一个沙和尚,一匹白龙马。悟空即是你我,化在心中。可是观音,如来又代表什么?

佛教的思想是要教导有悟性之人,自我觉悟,而非假借于外人。而众生平凡,又怎能悟得通,不得不借于菩萨诸人。可是悟空,玄奘呢?他们没有去读那三藏之经,而是苦难过后成了佛,也不用借由外物。何等有趣?是谁悟了?

吴承恩用《西游记》表达什么?

神话、寓言、童话这些最富有想象力的体裁,是最生动的,又是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它以自然生活为创作源泉,是清澈的,所以我们要以一颗虔诚的心去读去领悟它,用心读它即能返璞归真!

《西游记》,希望我某年某月再读你的时候,心变得更加清澈、单纯,期待着你伴我返老还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