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关注

我在值班连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崔文甲,男,哈尔滨市第七半工半读中学校69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8月到22团十连三排机枪班战士。1971年水利连农工。1975年十四连农工。1980年哈尔滨市机电设备公司职员。

一、登新兴洞岛

1970年3月,正值珍宝岛事件一周年之际,虎饶前线指挥部发布通知,要求乌苏里江沿岸各县、团级单位,组织小股民兵在开江前,就近登岛生产作业,以此来证明中国人在中国岛屿上的正常活动。

我当时在十连,这是一个值班连队。十连离边防哨所不远,边防哨所附近就有一个岛屿,叫冰障岛,现在称为新兴洞岛。在《饶河农场志(1986—2000)》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中这样写道:“新兴洞岛位于新兴洞江岸正东,南起新兴洞上岛东南、北至冰障正东、东经134º12′—13′15″,北纬47º09′12′—12′24″。为一大岛和二小岛组成,南北长5950米,宽1070米,面积3.95平方公里,距中方江岸150米,距俄方江岸400米,位于主航道中方一侧。地势高爽,生有榆、桦、柞、柳、绣线菊等。原为群岛,后因洪水冲刷淤积而连成三岛,为中国新兴洞一带居民捕鱼之地。”离冰障岛最近的连队,就是地处22团版图最东端的十连,因此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交给了十连。

我们三排长王福银是1966年转业兵,原西通打渔排排长,在珍宝岛事件中曾荣立个人三等功,有丰富的对苏斗争经验,这个任务非我们三排莫属。最后十连党支部决定:由指导员燕永山(1966年转业兵)带队,三排长王福银、七班长年志忠(哈尔滨知青)、战士贾世全(哈尔滨知青),还有我——机枪班战士崔文甲(哈尔滨知青)四人登岛,七班战士时建学(哈尔滨知青)等人岸边掩护,这样一个十余人的登岛小分队产生了。

登岛那一天天气很好,吃过早饭之后,登岛小分队在三排宿舍前列队,为了更像民兵,我穿着三排九班战士尹瑞刚(哈尔滨知青)借给我的,他妈给他做的新里、新面、新棉花的里外三新的黑棉祅,扛着尹瑞刚的7.62步骑枪。出发前,连长张振和(1965年转业兵)再一次强调了注意事项,再一次检查了装备,全副武装的登岛小分队在指导员燕永山带领下,沿着满州老道向冰障方向出发了。

快到新兴洞时,大家唱起了队列歌曲,到了新兴洞的山坡上,稍事休息就继续前进,走了没多远,就被一条小河挡住去路。小河已经开化了,靠近岸边处有少许冰块,小河不宽,水也不深。这时,党员干部的以身作则、先锋模范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指导员燕永山一招大背扛起我,到了对岸才放下,又回去把贾世全也用同一招扛过来了。整个小分队就我和贾世全的裤腿没湿,其他人都是自己蹚水过的河。

因为天还很冷,大家一路小跑着到了冰障边防哨所。冰障边防哨所有三名边防战士,两间草房,江边上扣着一只小船。草房南北向,西房山开门,有一个很简易的门斗,草房离江边最多20米,因为乌苏里江是南北走向,砂底砂槽,草房就建在砂槽边的坎上。屋里内务整齐,采光很好,因为前后窗户大,便于观察。江边不远就是冰障岛,对面老毛子高大的瞭望塔上有两个哨兵,穿着军大衣,背着枪,兰眼睛、大鼻子,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下面的兵营和兵营后面的建筑,因为隔着冰障岛倒看不见了。

冰障边防哨所早就接到西通边防站的电话通知,为我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高粱米饭,土豆烧牛肉。高粱米饭在当时是稀罕货,因为我们连队食堂一年365天除了过年过节吃饺子外,一天三顿都是馒头,土豆烧牛肉那是在连队根本吃不到的菜。指导员燕永山放了两个流动哨,大家抓紧时间吃饭。

饭后,指导员燕永山组织不登岛的人在岸边柳条通掩护,作接应。我们登岛的四人先沿江边往上游走了有一里地,因为江边开化,有一条十几米宽的清沟,三排长王福银手里拿着一根长木棒子探水深。他和七班长年志忠一商量,决定从这里过吧,于是我们四人拉开距离向岛上蹚去,蹚了一半,水都到腰了,大家顾不了许多,咬着牙,硬着头皮,总算是过了清沟。我们再往前走了也就100多米就上了岛。

上岛后不到50米,三排长王福银就安排我当固定哨,活动范围不能超过10米,作为登岛尖刀班和岸边大部队的中间联络点,好一个三点连成一线。他们三人继续向岛内前进,我眼睛盯着他们三个,又不时地得回头看看岸边大部队的位置,连头上苏军瞭望塔也顾不上看了。我环顾了一下四周,面前有一个水泡子,冰都化了,泡子边有一棵大榆树,目测它的直径在60公分以上,岛上乔木不多,灌木一片,没有路,太原始了,一派早春荒岛景色。过了也就半个多钟头,他们三个原路返回,我们四人一块离岛,这回掩护的同志一起到清沟边来接我们,我们登岛小分队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四十一年过去了,我记得参加掩护的战友应该有副连长李仲(1966年转业兵),三排战士张佩(哈尔滨知青)三排战士田怀民(饶河本地人)和战地救护卫生员夏海秋(上海知青)。

二、立柱顶千斤

1969年深秋的一天,我们三排在李仲副连长的带领下,在十连营地西侧的林子边,修建新菜窖。当年十连是刚刚组建不到一年的武装值班连队,没啥家当,就像一张白纸,文字要一笔一划往上书写,图画要一笔一划往上描绘,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新建的菜窖长20米,宽6米,深2米。工程进行到封口阶段,杨木原木横梁间隔两米一根,在两根横梁之间铺上一层树条子,然后在树条子上压上土,当时大部分人都在窖外往窖顶压土,只有我和李仲副连长在窖里给两个木工打下手,做天窗式窖口门。突然听到喀嚓一声,窖外压土的这帮小子干得太猛了,他们把西通港卸煤的劲头拿出来了,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压土压得太多了,我们头顶上方不堪重负的横梁忽然开始断裂,情况危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李仲副连长一面叫两个木工从天窗往上爬,一面让我站到天窗下,同时顺手抱起我们刚刚截断准备做天窗口框的两米长的一根原木,顶在天窗下的横梁上。

看见李仲副连长死死地抱住那根立柱,我不解地问:这能行么?李仲副连长非常自信地说:“立柱顶千斤。”这期间断断续续地横梁又断了几根,我们三人顺利地爬上窗口,把李仲副连长拉上窖口,脚还没有站稳,轰地一声,菜窖塌了。

现在想起来,是李仲副连长急中生智,用立柱顶住了横梁,使横梁下沉断裂的时间向后推迟,为我们逃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这生死关头,李仲副连长想的是如何让战友脱离险境,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争取时间。李仲副连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最坏的结果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这就是一个基层干部,一个共产党员——我们十连的李仲副连长,留给历史的真实形象。

四十二年过去了,这就是当年生死关头,李仲副连长教给我的名言:“立柱顶千斤”,我终于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

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饶河农场知青故事51|我在值班连

▶ 蓝江绿城 丹史饶河 ——走进饶河农场

▶ 在这冷透了的寒潮中,你们的身影最美

▶ 北大荒70年 | 我在饶河农场等着你回来

▶ 我们饶河农场人,今天,有一句话要说....

▶ 如果可以,我想带你来饶河农场 ... ...

▶ 石痴王奎的匠人之路

▶ 你所有的轻松,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俺们饶河农场人》 第一集 你怕媳妇吗?

▶《俺们饶河农场人》 第二集 小时候父母打你都用什么武器?

▶《俺们饶河农场人》 第三集 婆媳打架你帮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