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楨皇帝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煥,將大權託付給他,明朝會怎麼樣?

淡晚6


根本不可能。以當時明朝的情況來講,要守沒問題,但要想剿滅後金,則難上加難。農民起義、財政枯竭、朝廷腐敗、軍隊戰力等等,這些都嚴重製約著明廷消滅後金的步伐。反過來說,崇禎對袁崇煥已經足夠信任了,正因如此,己巳之變後崇禎才會對其極度失望,導致袁崇煥被殺。

崇禎對袁崇煥不夠信任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並不準確,從崇禎對袁崇煥的支持力度來講,崇禎是對袁崇煥寄予厚望的,支持的力度已經遠超一般將領,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崇禎對其的信任程度嗎?我們不妨來看看崇禎對袁崇煥已然支持到了什麼地步:

1、權力最大化。為了保證袁崇煥能夠順利施政,不至於被掣肘,崇禎通過撤巡撫、罷內臣、賜上方寶劍,給以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的大權,嚴令戶部、兵部等密切配合等方式,使袁崇煥的權力得以最大化。崇禎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袁崇煥所率軍隊“私人化”,已經徹徹底底變成了“袁家軍”,然而即使如此崇禎已然沒有采取分權、掣肘的方式予以制約。這也是為何袁崇煥被捕之後,即使在京城危急的局面下,祖大壽等人卻率軍東去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眼中“只有袁督師,而無崇禎帝”,這正是崇禎賦予袁崇煥最大權力之後遭至的結果。

2、犯法不嚴懲。我們就以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這一件事為例吧,毛文龍身為左都督平遼總兵官,已然是明軍高級將領,又手持尚方寶劍,竟然就那麼不明不白的被袁崇煥殺了。就算毛文龍有罪,殺一個持有尚方寶劍的高級將領,袁崇煥怎麼也得經過朝廷同意吧?然而袁崇煥偏偏就來了個先斬後奏,而且還是矯詔誅殺。這種矯詔擅殺大臣的舉動無異於謀反了吧,然而崇禎偏偏就忍了,竟然沒有任何懲戒,甚至還褒獎了袁崇煥。雖然有毛文龍已死、袁崇煥還得用的原因在,但這同樣也說明了崇禎對袁崇煥的信任和支持。

至於其他要錢要糧之類的就更不用提了,崇禎帝對於袁崇煥的需求簡直就是有求必應,在朝廷已經極為拮据的情況下,我想崇禎對袁崇煥已經算是很夠意思了。

然而結果呢?在毛文龍被殺僅四個月後就爆發了“己巳之變”,在失去了毛文龍在背後的錢之後,後金的軍隊已然殺到了北京城下。雖然沒有城破國亡,可你讓崇禎怎麼想?

我給予你這麼大的信任和支持,你就給了弄出這麼個結果?崇禎豈能不殺你?

百姓的賦稅大部分都花到了你身上,你卻讓後金軍隊殺到了北京城下,百姓豈能不恨你入骨?

明朝是否能徹底剿滅滿清?

不論是否有袁崇煥,不論崇禎皇帝賦予遼東督師多麼大權力,都很難剿滅滿清,或者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剿滅滿清。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討論:

  • 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如何才能徹底剿滅滿清,要徹底剿滅滿清是根本無法通過一兩場戰役就能達成的,因為滿清問題的形成是由於明朝經略遼東整體失誤導致的結果。因此,要徹底剿滅滿清,必須以軍事為主、政略為輔,必須雙管齊下,否則滿清問題必然死灰復燃。此時的滿清在遼東已然站穩了腳跟,想要徹底剿滅我認為只能採取“穩步推進、步步蠶食”的策略,也就是在通過軍事行動收復一部分地區後,再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徹底將這片區域納入統治。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根治滿清問題,否則即使通過軍事行動剿滅了後金主力,但由於遼東漢人較少的原因,滿清問題遲早還會再起。但如果以這種方式剿滅後金,一方面財政負擔極重,另一方面根本無法短期內完成。

  • 我們再來看看影響明朝剿滅滿清的不利因素,以當時明朝的整體情況而言,他們是根本無法全力剿滅滿清的,當時對明廷主要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幾點:

1、農民起義迭起。從明末農民起義的經過來看,顯然由於遼東的因素,導致明廷無法全力剿滅起義軍,導致起義軍幾度死灰復燃。同樣的,正是由於起義的牽制作用,導致明廷也無法全力調動軍隊投入遼東戰場。

2、朝廷軍隊戰鬥力差。到了明朝末期,衛所制已經全面崩潰,衛所官兵的戰鬥力根本不用考慮。在部分實行府兵制後,明軍戰鬥力有所提升,但這部分明軍主要集中在九邊重鎮、沿海等地,再有就是各地的土兵、狼兵。

3、朝廷財政拮据。打仗需要錢,這是毫無疑問的,而要徹底剿滅滿清,這不僅需要調集大量軍隊,且需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已當時明朝的財政狀況來講,承擔一場薩爾滸那樣的戰役已經極難,是根本無法承擔徹底剿滅滿清這種戰爭的巨大開支的。


香茗史館


完全不可能,以其後種種來看,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明顯是信口開河忽悠崇禎的,無論如何這一個欺君之罪都是跑不了的。

看有些回答又鼓吹寧遠大捷,那我們就好好說說這個所謂的寧遠大捷。

寧遠大捷,是明末的一場廣為人知的戰役,也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然而,如果告訴你這場戰役只斃敵數百,一定很難符合你對這場“大捷”的心理預期。“大捷”在人們潛意識的觀念之中,是指具有轉折意義的決定性戰役,是對敵方兵力的重大殲滅與摧毀,通常也是決定敵我雙方最終勝敗的分水嶺。

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庚辰兵部覆遼東經略高第題: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薊遼總督王之臣奏:其覺華島敗而死忠足錄者姚與賢、李士登...與中千把諸人俱當錄者也。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與回鄉所識認者……覺華島之喪者七千有餘,商民男婦殺戮最慘。

而後金一方的史料,據《滿洲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其時,後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備禦)。

從明軍的斬首數以及後金的史料來看,後金在寧遠一役中被斃數百都是可信的。有人認為是後金瞞報傷亡數量,但這是不可能的。一則,後金記載的傷亡數量,並不是用於雙方政治的宣傳,而是作為一種傷亡體恤的檔案記錄。二則,明軍報捷的斬首數量,經確認只有二百六十九顆。三則,後金的兵力也並沒經此役而大損。

事實上,後金軍攻擊寧遠城僅有兩天時間,後金見寧遠城堅炮利而無機可乘,便轉而進攻離寧遠約30裡的覺華島。覺華島為明軍在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其時島上有明軍七千餘、商民七千餘,糧草8萬餘石,船2000餘艘。而時值隆冬,海面結冰,無險可守,明軍鑿開冰濠卻旋被凍結。最終,島上一萬四、五千軍民悉遭後金屠戮,糧草及軍、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龍率部襲擊後金的後方,努爾哈赤才聞訊從寧遠一線退兵。

單純寧遠守城戰來看,可以說是後金遭遇小挫。而把寧遠守城戰及覺華島之戰綜合來看,明軍可以說是慘敗之極,更遑稱是“大捷”。

後金軍多騎兵,機動靈活,原本就善野戰而不利攻城,遇堅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後金在與大明的征戰中,更是利用其騎兵突襲的優勢,避實擊虛、各個擊破,而很少強攻堅城。寧遠之戰,乃被動防禦,不掌握戰爭主動,並非野戰圍殲,故而,不可能給後金軍隊以致命的重創。再從後金此戰之後,其軍隊的動員情況來看,也佐助了後金軍隊並沒有因“寧遠大捷”而大傷。

而那些所謂“(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等等之類含糊之語,不過是出於明軍“謊報”戰功的習慣以及一些文人的意淫與想象,並不足為信。

綜合來看,所謂的寧遠大捷不過是為大明樹立了“固守堅城”的典範,而就戰績而言,其實並無太大的意義,甚至得不償失。

簡單籠統來說明末何為大捷,依託堅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彈冠相慶。何曾敢與八旗野戰?根本就打不過。

以當時的種種來看,明朝唯一的辦法確實就是穩紮穩打,依託堅城火炮步步為營,努力安定發展自身以求反攻,畢竟明朝人口基數眾多,物產豐富。而對比大清,滿洲人在能打,全族也不過三十多萬人,一共才六萬多的滿洲八旗,雖然這六萬多的滿洲八旗打明朝,平蒙古,侵朝鮮,所向無敵。但畢竟人口基數太少並且當時的東北生存環境更是險惡,打消耗戰肯定耗不過明朝。這也是孫承宗包括袁崇煥等明朝一系列有識之士的清醒認識,但對比而言大清極為優秀的領導階層根本就不可能給明朝這個喘息發展的機會,所以才有了皇太極時期大清六次入關,極大的消耗了明朝國力,也導致了袁崇煥的死亡,甚至明朝的滅亡。

戰爭不光是士兵層面的較量,更關鍵的是領導階層的決策,幾位當家人心機謀略的較量。以當時明末各方勢力看來,無論心機,手腕,謀略,無論是崇禎還是林丹汗何人可與皇太極相比?皇太極都是當世無能出其左右者。

袁崇煥死有很多理由,哪一條他都不冤枉。無論是他信口開河五年平遼的欺君之罪,還是他擅殺毛文龍,都足以論死。我認為最主要就是他的信口開河,本就疲弱的明朝為他用盡人力物力,崇禎對他不可謂不優待,然而還是眼睜睜讓清軍入關,大肆劫掠,整個北方糜爛,崇禎明顯感覺到被這個蠻子忽悠了,才導致了他的死亡。

坦率的說明末被這些朱家職業混混兒皇帝玩了二百多年的朱明王朝,換誰來都是無解,早已經病入膏肓,迴天無力。

更何況碰到大清這麼優秀的對手,無論領導還是士兵階層都相差巨大,焉能不敗?

天意如此,人可奈何?



一壺濁酒半盞茶


崇禎皇帝只是一個項目經理水平的領導,貿然接手一個跨國大型央企董事長職位,雖然任勞任怨,但不會用人對公司元老級別的教授級高工孫傳庭及孫承宗和盧象升等沒有妥善安置任命,再加上一系列胡亂提拔開除等自殺式操作那麼本就風雨飄零的企業倒閉就是遲早的事。而袁崇煥屬於志大才疏,幹一個農村公路項目總工堪稱合格,但接手一個技術難度大的特大橋項目就力有未逮,殺毛文龍解後金後院心腹大患就是技術低下導致的工程項目災難性質量隱患,後果就是業主大樓北京大酒店居然被一群因為導致質量缺陷問題而無法計量拿工程款的不法施工隊圍攻,那麼嚇出一身冷汗的業主代表崇禎不收拾你收拾誰?


北方周壹駐京新聞站


不能。

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煥,這本身就很為難崇禎!

事實上,不要說袁崇煥,從1627年崇禎繼位到1644年自縊煤山,但凡崇禎能夠完完全全地信任一位嘔心瀝血的文臣,或是一位精忠報國的武將,哪怕能力遠遠不如袁崇煥,崇禎都不會走到自縊煤山這一步!

正是因為崇禎的不信任,用人也疑,不用人也疑,才讓滿朝文武紛紛離心,失去了對崇禎的忠心,這才導致了最後崇禎的眾叛親離!

崇禎的能力,和民國時期的委員長比較相似,本身軍事指揮就是一個排長的水平,偏偏成了全軍最高總司令。而且這樣的領導還經常越級指揮,將手伸到軍隊第一線。而導致了戰敗後,又第一時間將責任推給前線指揮官。很多指揮官就是這樣被玩殘的!比如盧象升,比如周傳庭。

玩到最後,所有的忠臣都被玩死了,剩下的一幫阿諛奉承的無恥小人,不僅不幫忙還幫倒忙,大難臨頭還不忘朝崇禎踹上一腳。

所以,從崇禎的性格來說,讓他放心大膽地將軍隊交給袁崇煥,本身就不現實。某種程度上說,對於嗜權如命的崇禎,這是要了他的命!

但是民族危機確實越來越嚴重了,有沒有可能突然大徹大悟的崇禎就把軍隊交給了袁崇煥,自己穩坐紫禁城呢?

好吧,我們假設這樣的奇蹟發生了,那袁崇煥能消滅滿清嗎?“靜夜史”認為還是不能,原因如下:

1、明朝國家實力嚴重不足

很多人喜歡拿人口說事,比如崇禎時期明朝人口已經達到1.5億,很多人說達到了2億人,而此時的滿清人口不過50多萬,1億人對50萬,這是200:1的懸殊比例,就是每個人吐口唾沫,也把滿清給淹死了。

說這話的人,大概腦子讓門擠了。

看過《亮劍》的朋友都知道,面對幾百人的山崎大隊,周邊數十個團上萬人進攻愣是打不下來。按照以上這些人的說法,指揮官真蠢,把所有人押上去,擠也把鬼子擠死了。

是嗎?如果能全部押上去,還至於一個團一個團上?

明朝和後金的情況就是這樣,明朝人是很多,難道就可以全部擠到遼東?讓兩廣地區的人也來遼東消滅後金人?

所以拿人口說事絕對是不現實的比較,和人口相對應的是資源,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事實上,在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明軍損失軍隊5萬人,北方精銳已經掃蕩一空了,在遼東局部,明朝絕對不佔優勢!

而且,自南宋後,南方人口已經超過北方人口,這意味著北方可徵兵的人口也遠遠不如南方,而且,北方需要守衛的據點還非常多!事實上,明朝需要的是以遼人守遼土,錦州以北的地區已經全部丟失,遼西走廊還有多少遼東百姓?可供徵用的士兵又有多少?

所以,明朝的軍力是嚴重不足的,即使袁崇煥全心全意造武器,聚精會神打後金,也是無能為力的。

戰爭的本質拼的還是國家實力,以崇禎朝的實力,能夠守住遼東已經非常不容易。

2、明軍野戰能力嚴重不足

明朝收拾後金的最佳出擊時間是什麼時候?是1616年努爾哈赤剛剛建立後金之時,此時的遼東地區,明朝還擁有瀋陽、遼陽、開原、鐵嶺等大城市,努爾哈赤只是攻佔了撫順以東的一些偏遠地區,明朝在遼東地區還佔據著主動。

但是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從此明朝在遼東被迫轉入防禦。此後,努爾哈赤挾勝利之威,攻取鐵嶺、開原,鐵嶺和開原是明朝中後期東北地區勢力範圍的最北界,兩地的失去意味著明朝在遼東再也無力阻擋後金西進,隨後,廣寧失守、瀋陽失守,錦州失守,明朝在遼東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

薩爾滸之戰暴露出明軍野戰能力的嚴重不足,此後明軍更沒有可以和後金野戰的能力。

野戰能力不足意味著明朝必須修建大量的堡壘群應對後金的突襲,隨後孫承宗構築的“關錦防線”橫空出世。

關錦防線的設置彌補了明軍野戰能力的不足,“憑堅城用大炮”成為明朝後期的主要作戰思想,袁崇煥也正是在寧遠城取得寧遠大捷。

但是關錦防線太燒錢了,對於明朝這樣一個只能依靠農業的帝國而言,這條防線意味著吞金巨獸。而恰在崇禎初年,陝甘地區大旱,農業數年顆粒無收,所以明朝的壓力越來越大!

最終,關錦防線成為明朝經濟崩潰的一個推手!

明朝不具備野戰實力意味著明朝只能不斷修堡壘,依靠這樣的方式耗死後金,恐怕最先倒下的是明朝自己!

3、明軍後勤補給嚴重不足

從明朝到後金作戰,對明朝的後勤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要知道,此時的遼東錦州以北地區已經成為後金的地盤,而且努爾哈赤為了取得該地的統治權,大量屠殺遼東漢人,將遼東變成千裡無人煙的白地,這意味著即使明朝大軍開到遼東,也只能面對著黑土地乾著急,因為得不到補給。

所以,從關內運糧成為明朝的後勤補給形式。

那麼,明朝的後勤補給有什麼困難呢?

首先就是自南向北運糧,越往北,氣候越寒冷,消耗的熱量越大,要知道,後金統治的區域最北到達了松花江、長白山流域,這意味著明朝的後勤補給線至少要有1000公里長。

即使明朝從山東沿海以海運的形式將糧食運到遼東各港口,明朝還是需要從遼東沿海運到遼東後金的內陸腹地去,這對明朝的後勤考驗是空前的!

而且,明朝士兵自南向北作戰,要比自北向南作戰面臨更大的困難。所以要想徹底消滅後金,在不具備明顯優勢的情況下,基本是不可能的,兩個袁崇煥也不可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可以打敗清朝的。首先擺明立場:清朝和明朝一樣是中國偉大的朝代。但清朝取代明朝,又有很大的偶然性。正如:英雄創造歷史,一個昏君也可以改變歷史。崇禎就是這樣的人。

袁崇煥可以守住關寧一線。這是用事實證明的。於是明清戰爭就變成拉鋸戰,拼消耗。而當時正處於小冰河期,雙方都經受寒冷氣候的考驗。而明朝在南方有天然優勢,糧食作物遠超北清,儘管北方發生天災,但仍可通過調劑來平衡。而清朝就困難的多。遼寧雖然生產糧食但卻是戰場,變成農奴的漢人寧願逃亡也不願意成為奴才(別被影視劇騙了,以為奴才都是圍著主子插科打諢的,清初的奴隸是個牲口一樣地位。老婆孩都不是自己的)吉林黑龍江有沒被開發,事實上清朝比明朝難過的多。靠掠奪發家的清朝是拼消耗是拼不過明朝的。

清朝突破長城侵擾內地,但僅發生一次。因為關寧防線在那,後路不穩。即使明朝後來丟了寧錦,就剩三海關,清朝仍不敢跨長城再次攻擊,就因為老家不踏實,冒一次險就得了,再冒險就容易餡進去。

但崇禎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吧碎。北方天災不救濟,逼反18家反王。臨陣斬帥,不光袁督師,被他間接直接弄死的有多少?不數了。越數越氣啊。

說袁督師殺毛文龍有罪的,大多糊塗。毛文龍就一軍閥,裡通清朝,不服中央,居功要賞,跟抗日時的汪某人一樣。你看他帶的兵,四4降王裡佔三個,就這bb一出能帶好兵?殺的好!怪崇禎朝廷不明忠奸,居然讓他的義子兵練大炮,這才在寧錦大戰中徹底失敗。


阿來161552673


能不能滅滿清,我認為不可能。

第一,崇禎能不能完全信任,讓君主專制國家的最高領袖去完全信任一個人有困難。比如,崇禎對盧象升,對錢龍錫,對孫傳庭,對吳三桂,再比如一共十七年換十八個首輔,五十多個內閣成員嘉靖四十五年,隆慶六年,萬曆四十八年加在一起也沒有這麼多。以至於北京城破前,崇禎想讓吳三桂放棄寧遠進京勤王,大臣們攔著,原因是怕將來退了李自成,皇帝讓他們承擔丟失土地的責任。大臣對皇帝的反覆無常的恐懼戰勝了對李自成的恐懼。

第二,任不任用袁崇煥和,後來發生的大災荒沒有直接關係,比如,明朝河南,陝西,甘肅地區的長期自然災害,這已經不是明朝能解決的了。第三,明朝本身問題,現在的一些人就完全認為滿清是垃圾,什麼滿清撿了李自成的大便宜,沒有李自成滿清什麼都不是。我個人認為這都是胡說八道。或者說嚴重低估滿清,滿清在還是用弓箭馬刀的一個遊牧漁獵民族的時候,就能給明朝一個又一個的痛擊,明朝在袁崇煥寧遠保衛戰之前,沒有贏過一場戰鬥的勝利,如果大家還願意詆譭袁崇煥說這就是一個謊言,那麼就說明,在滿清還是遊牧漁獵水平的後金的時候,明清鼎革戰爭的前八年,明朝一仗都沒贏過。然後再皇太極的手中,後金變成了大清,變成了一個多民族國家,變成了一個和明朝一樣,有皇帝,有大學士,有內閣,有六部,有科舉,一個行政效率比要明朝高的多的多的新國家。

舉幾個例子,1,那時還是萬曆的頭十年,張居正還活著,戚繼光在薊州防守,因為萬曆母親的孃家貪汙,士兵過冬的棉衣質量不過關,導致凍死十幾個士兵。2,天啟的時候,魏忠賢搞一些內操軍,就是太監軍團,在皇極門廣場表演火槍,皇帝親臨現場,千挑萬選出來本應萬無一失的火槍,在一個孫姓太監手中爆炸。請這樣想一下,皇家用的都這樣,前線士兵用的武器到底怎麼樣就不用多說了,足見當時明朝官員的翫忽職守。3,是甘肅,陝西,河南當時叫“三邊”鬧旱災,崇禎皇帝下令救濟,結果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糧食到了災民手裡。明朝當時的行政效率之低,官員道德品行的不堪可見一斑。

現在還有一些人認為都是東林黨把明朝搞亡國的,東林黨都是一幫偽君子。魏忠賢是好人。我請問持這些觀點的人,你聽見什麼九千九百歲爺爺,什麼五虎八彪,十孩兒,義孫,不害怕嗎?什麼東林黨不收商業稅,導致國家機器運轉不靈。當時明朝,自己人民購買力低,西門慶都得去當鋪買二手貨,想想這個時候的貿易都和誰貿易,日本江戶幕府限制白銀外流,歐洲在三十年戰爭,大量的白銀都要流往歐洲當軍餉,造槍炮。茶葉,生絲,瓷器。只能少買點。

第四,民族問題,明朝真的像大家那麼好嗎?明朝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一直就沒處理好過民族問題,太祖成祖時代國力強盛可以遠征塞外,可以閹割鄭和,到了武宗朝以後國力日衰,南倭寇北虜。萬曆前期三大徵打的很好,可是這個國土是越打越小啊!


望斷天涯空悲恨


亡得更快!

這個提問是有心誤導國人的!袁崇煥雖然不能稱為漢奸,但其誤國誤民卻是不爭的事實!

崇禎沒有將實權下放給袁崇煥嗎?有,不僅僅有,而且幾乎是傾盡整個大明的國力去支持袁崇煥的五年復遼的說法,換得的只有袁崇煥的欺騙!一個只顧私利不顧國家的官員,把整個國家的安全交給他,只會是亡族滅種的後果!

袁崇煥接受崇禎帝的授權後,卻不顧中央政府的權威和明政府的法律,擅殺東江鎮統帥毛文龍,給最後明朝17年間的政府軍軍閥化開了個壞頭!此後各地明軍對中央政府的命令,想的不是國家,而是自己的小利益,比如左良玉、吳三桂等。殺了毛文龍後,更造成明政府事實上的無法在遼東區牽制建奴的計劃。這個袁崇煥作為一軍之帥,連這個戰略眼光都沒有,談何治國?

更後面的是,明朝政府明令禁止對建奴及建奴盟友科爾沁蒙古出售糧食鐵器,但袁崇煥去私售軍糧給科爾沁蒙古,還無視明政府一再的禁止誥命,這麼一個統帥,換你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會再視他為國之棟樑嗎?

別再為袁崇煥翻案了!袁崇煥決非民族英雄!更可以這麼說,因為袁崇煥的做法,害了大明,更害了漢人,害了華夏!


煙花再美是回憶


完全有可能。

1、明朝人口有1億,滿清(後金)人口才50萬,人口對比,資源對比,火器對比,差距懸殊,只要好好組織,是完全可以戰勝後金,五年平遼的。

袁崇煥領兵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信心倍增,提出五年復遼的措施。那時後金兵雖然說野戰能力強,但人家又不是三頭六臂,身高體重跟漢人還不是差不多。假以袁崇煥三年時間,完全能訓練出一支十幾萬的精兵,敢於與其野戰,憑藉兵力優勢(後金騎兵最多十萬)就能戰勝後金。明軍攻城又有紅衣大炮,瀋陽不難攻取。故袁崇煥五年復遼完全有可能實現。

2、《明史》袁崇煥許譽卿對話,袁說五年平遼是“聊慰上意”,這一段是偽史。

如果袁說過這句話,那是確確實實的欺君,後來給袁崇煥所定罪名中就應該有“大言欺君”之類的罪名,但是給袁羅織的罪名中沒有這一條,由此可知“聊慰上意”是用來抹黑袁的偽史,清修《明史》採用這一偽史無非是藉以宣揚滿清不可戰勝而已。

3、己巳之變實是重創皇太極的極好時機。

崇禎二年(己巳),後金十萬重兵,繞過袁崇煥防區進攻北京,袁崇煥千里馳援,以九千騎兵對後金兵二萬,取得廣渠門大捷。雖然說取勝,但有些僥倖,這是因為皇太極在北京城下必須分兵對付其他明軍,導致兵力分散。在皇太極來說,速戰速決對其是有利的。而明軍各地兵力前來勤王,戰鬥力本來也不高,所以應避免與其決戰。堅壁清野是個好辦法。後來的拿破崙進攻俄羅斯,俄羅斯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最終戰勝了拿破崙。

袁崇煥也是想採取這種戰術的。可惜,此時崇禎皇帝中了反間計,將袁崇煥下獄,任命滿桂為武經略,催促其出兵,與清軍決戰。滿桂兵才三萬,而皇太極的後金兵是十萬,結果可想而知,一戰盡歿。從此後金兵肆意搶掠,滿載而回。

如果當時避免決戰,堅壁清野。皇太極十萬兵力所需糧草是個大問題,其要麼通過攻城解決,但守城易,攻城難,明軍守城,以逸待勞;要麼後金分散兵力,各處野外搶掠,但這就容易被明軍各個擊破了。所以如果崇禎一直信任袁崇煥,崇禎二年就能予皇太極以重創。五年復遼可以提前實現。


古海遊


如果是假設。歷史經常發生一些重大事情,讓人感到惋惜與嘆息。但歷史往往讓後人記得前人所做的一切。啟迪,我們後人。要懂得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大明王朝不是單單崇禎皇帝袁崇煥兩個人就能改變大明王朝日和江下走向滅亡的命運。如果崇禎皇帝能知人善用對袁崇煥用人不疑。那麼大明王朝至少還可以維持幾十年。但是大明王朝的頹勢無法挽回。因為大明王朝腐敗疾病由來已久。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幾代帝王積累下來的壞毛病,可以這樣說,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積病成疾。崇禎皇帝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雖然勤政有加,一心想要光復大明的榮耀。但是大明這艘大船已經千瘡百孔。已經快要往下沉到海底去了。留給崇禎皇帝的時間很有限。它不僅要面對國內烽煙四起的農民起義軍。也要面對豺狼如虎陰冷狡詐。的辮子軍。崇禎皇帝所面臨的環境就是內憂外患。國家每天都處於戰亂動盪,不安當中。雖然崇禎皇帝使出了渾身解數,想仁義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有點起色,但是事與願違,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本身這個也是王朝多年來積累下來的腐敗疾病,還有崇禎皇帝,急於求成,沒有對齊下藥。而是胡亂下猛藥,致使大明王朝這艘大船萬劫不復,崇禎的毛病在於多疑經常懷疑,臣子對他不忠。才造成人人自危不願意為崇禎皇帝賣命到底。袁崇煥的死跟崇禎皇帝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崇楨皇帝中的皇太極的反間計,錯殺良臣武將。致使遼東將士寒心。才造成關外迅速落入滿洲人的手裡,袁崇煥的死也跟他誇下五連年復遼有關,因為崇禎皇帝每一次都問袁崇煥是我可以收復遼東失地,每一次回答都是信心滿滿的說,可以收復遼東失地,但是崇禎皇帝左等右等等的超過五年都沒有收復遼東失地,導致崇禎皇帝對袁崇煥越來越不信任,越來越有猜疑之心,開始對袁崇煥產生了反感。剛好藉著皇太極的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不得不說是崇禎皇帝多年來對袁崇煥不滿情緒的爆發,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不信任,導致的遼東全部失守。不得不說,歷史的惋惜。但是歷史的滾滾車輪始終在向前行駛。崇禎皇帝,袁崇煥的故事告訴後人。一名英明的領導要懂得信任,下屬知人善用適合什麼崗位就用什麼人。才能達到最終的效果,已收貨。


鐵木真165163663


崇禎接手的明朝形勢也沒有那麼差,雖然內憂外患很嚴重,但是大臣還是受控制的。以當時的情況來說,如果崇禎處理得好,滿清是不大會有機會能夠進入關中的。清朝統一中國是有著很大的運氣在裡面的,以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崇禎掌握的明朝實力依然是最為強勁的。

崇禎皇帝雖然非常勤勉,但是能力真的是很一般。即使他一心一意信任袁崇煥,以當時的情況來看,明朝滅掉滿清也是很難得。因為滿清那個時候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雖然打不進山海關,但是明軍也是很難滅掉他們的。畢竟滅亡一個國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當時滿清的確離中原地區太遠,大規模的戰爭是需要大量錢糧的。崇禎皇帝最後亡國,說白了就是手裡沒錢沒糧了,如果朝廷有錢,安置好流民,誰會跟著李自成造反?袁崇煥如果真的能夠剿滅滿清,需要崇禎皇帝提供多少兵馬,提供多少糧餉?隋煬帝亡國不就是因為濫用民力,多次遠征高句麗,勞民傷財,最後落個這樣的結局麼?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崇禎皇帝只需要和滿清簽訂一個條約就行了,最壞的結果不就是每年進貢一些銀子。然後,崇禎好好對國內進行改革,讓老百姓日子沒那麼難,朝廷國庫裡有銀子,再好好練兵,滿清自然不是問題。

像大明那樣的國家,如果自己沒有大的問題,別人是不可能有機會的。崇禎治理的明朝,老百姓都活得那麼困難,這樣的朝廷是遲早會被取代的。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