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陈汤伪造圣旨的情况下产生的!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说起来就有一种爱国的冲动在里面,但是在古代,古人们可不是跟你说说就行了,而是会真的“虽远必诛”的。

短短数语不仅让人听的热血沸腾,更深深触动了咱们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数千年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事实上,“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由“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变化而来的。

想不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陈汤伪造圣旨的情况下产生的!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现在班固《汉书》卷七十,是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疏中的一句话,他喊出这句话也是有历史背景的。

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决定把“汉匈和亲”的外交政策扔进废纸篓,对匈奴进行武装反击。他在位期间,一手抓外交,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串联各国共同抗匈;一手抓武备,大胆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出身卑微的将领,多次主动出兵,击败匈奴大军。
想不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陈汤伪造圣旨的情况下产生的!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宣帝之子——元帝刘奭已经执政13年。这一年,他对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进行调整,甘延寿出任骑都尉,陈汤为副。这个二人组掌握着大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也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大汉驻西域军区司令员和政委。

到任后,陈汤向甘延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陈汤认为,北匈王廷始终没有建设坚固的城墙以自守,如果组织一支远征军急速西进,一定可以铲除匈奴势力。
想不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陈汤伪造圣旨的情况下产生的!

甘延寿一听,这事得请求朝廷批准,陈汤怒道:“这种大策略哪是朝廷上那帮公卿大臣能够理解的!”恰好这时甘延寿生病了,正在调理,还没来得及向朝廷奏请出征事宜,这边陈汤就独自矫诏,假称皇帝的命令,开始集合屯田官兵和西域各国的军队准备西行。

在陈汤看来,这次军事行动的成败关键在于秘密、迅速,如果按常理出牌,等朝廷大员口水互喷之后再动手,消息必然走露。就军事而言,陈汤是对的,但这一行为已经等同于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
想不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陈汤伪造圣旨的情况下产生的!


剧情想象中。。。

甘延寿知道后,大吃一惊,急忙来见陈汤,陈汤一听老甘你是来阻止我的,拿了把利剑就顶住他脖子——

甘延寿:“我是老大听我的!”

陈汤:“我有剑。”

甘延寿:“这么大的事得朝廷批准!”

陈汤: “我有剑。”

甘延寿:“你不听信不信我揍你!”

陈汤:“我有剑。”

甘延寿:“好吧,那我们一伙。”

以上全是想象,请勿当真,哈哈。。。
想不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陈汤伪造圣旨的情况下产生的!

甘延寿慌乱之余,火急火燎地向朝廷上疏,为陈汤辩解,并检讨自己的领导责任。但此时大军已经集结,根本不可能等朝廷答复。甘延寿冷静下来后犹豫再三,毅然拿起武器、披上铠甲,和陈汤各率一军,分头前进。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一支庞大的军团奔袭数月,悄悄完成了对郅支单于的合围。当不远处的匈奴王城出现在西汉远征军的视野中时,甘延寿和陈汤令旗挥舞,四万铁骑如决堤洪水,汹涌咆哮着向这座土质外壳包裹的木城墙吞噬而去。
想不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陈汤伪造圣旨的情况下产生的!

睡梦中的敌人仓促应战,战斗毫无悬念,城池很快陷落,北匈奴全军覆没,就此灭亡。郅支单于在逃跑途中被汉军一刀砍翻,他的头颅被快马传送到六千六百里外的长安。

随着这颗被载入史册的头颅一起被送入长安的,还有甘延寿和陈汤的捷奏: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陷城克敌,斩郅支首级,以示万里……”

想不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是陈汤伪造圣旨的情况下产生的!​​报告战斗的过程后,甘延寿和陈汤在捷奏末尾重重地写道: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一刻,他们的万丈豪情震动了整个中华大地;这一声呐喊,也击破了两千多年历史的长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