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斩的白蛇据说是谁的转世?

z彼得大地z


《史记》中是这样记载刘邦斩蛇的:刘邦当年在沛县做亭长的时候,为县里押送一批农民去做苦工,但是半路逃了很多,刘邦担心最后送到了也还是会重罚,干脆把剩下的农民全放了。

有一些农民愿意追随刘邦,于是他们逃跑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大蛇,刘邦酒醉之下把那条蛇给斩了,后来落在后面的人到了斩蛇处那里,看到一位老太太在哭泣,问起缘故。

老太太说:“我儿子被人杀了,所以痛哭”。那些人问她儿子为什么被杀,她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横在路上,现在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很伤心”。

那些人以为她胡说八道,想去打她,结果老太太突然就不见了。之后他们追上刘邦等人的时候,将这个消息告诉刘邦,刘邦感到非常高兴,众人也感觉跟对了人。

所以这个传说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反正谁也不知道真假——只需要有一个名头就好,这条蛇是白帝之子,刘邦是赤帝之子,刘邦斩蛇象征着赤帝将会把白帝干翻。

而白帝称为西方之神,赤帝称为南方之神,在战国时期,秦国又是最靠西的一个国家,而刘邦所在的沛县,在当时又是属于南方一带,所以这个传说的用意不言而喻。

古代人信奉神灵,刘邦有了这个传说之后更是如虎添翼,很快就在沛县一带声名鹊起,追随者达到了几千人。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刘邦居然只比嬴政小了3岁。

刘邦斩蛇这个故事的产生,其实是用意颇深的,最主要的就是给刘邦营造一种帝王的趋势,再加上之后陈胜吴广起义,天下诸雄并起,刘邦也真的夺了天下,无愧于这个传说了。


戏曲说


这件事最早是《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的:

据说高祖有天喝醉了酒在水泽走路,他前行探路的随从回来说,前面有大蛇挡路了!高祖正在醉意中,说壮士害怕个鸡蛋啊?于是上面一剑砍死了白蛇。又走了几里,醉得不行就睡了。之后有人来到斩蛇这里,看到一个老妇在哭泣。别人问为什么,老妇说儿子被杀。别人问您儿子怎么死的呢?老妇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杀掉了!这人认为老妇不诚实,但老妇忽然就不见了。

可见,在早期文献里只说白蛇是白帝子,还没有和王莽联系起来。所谓“白帝子”“赤帝子”和战国秦汉流传的五行相胜思想有关。阴阳家按照五行的方位,认为南—火—赤,西—金—白、东—木—青、中—土—黄、北—水—黑是互相对应且存在相克关系,具体是金克木、木客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那么这里赤帝子杀白帝子,正是南火克西金的表现。

当然,这种史料肯定是传说,关键它为了证明什么呢?这又和阴阳家提出的“五德终始说”有关。原来秦始皇统一后认为是自己是水德,而汉初以秦的继承者自居也认为是水德。不过汉武帝时改制定位土德,土克水,这时候以秦的胜利者自居了。而到了西汉末期又产生了“五行相生说”,因为王莽自称黄帝之后是土德。但是王莽是从西汉禅让而不是篡夺的,火生土,所以汉朝又成了火德。

顾颉刚先生认为《史记》这段,就是西汉末年之后窜入的。因为从西汉末年开始,汉朝才被认定为火德,而秦当然就是被火克的金德。所以赤帝子斩白帝子,隐喻的就是汉之火德克秦之金德。不过后来秦又被变成闰水德了。


林屋公子


汉高祖刘邦醉斩白蛇颇具神话色彩,这条白蛇来头很大,乃白帝之子,而刘邦来头也不小,是赤帝之子,赤帝子斩白帝子,改朝换代。

醉斩白蛇

刘邦在做泗水亭亭长的时候,有一次押解囚徒到骊山服役,因为人数众多,刘邦看不过来,大部分都跑了,刘邦一看这架势,到了骊山肯定是送死,于是在走到丰西泽中的时候刘邦停了下来,席地而坐喝起酒来,让囚徒们趁夜赶紧撤了,最后走的走,跑的跑,还剩下十来个打算跟着刘邦一块逃亡。

借着酒意,刘邦准备抄小路通过大泽。于是派出一个人去探路,那人回来说前面有条大蛇挡道,不好过。刘邦说:“大丈夫走路,怕啥!”于是醉醺醺的就往前走,抽出剑来把大蛇斩成两段,然后继续往前走,终于酒劲上来醉倒在地睡着了。

本来故事到这里没啥稀奇的,四姑娘的家乡就在山旮旯里,小时候遇到过不少蛇。

然而刘邦斩蛇的故事并没有完,还有下文,原来,刘邦走的很快,后面的人跟上来后,看到一个老妇人在那哭泣,就问她问什么哭,她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刚才变成了蛇,被赤帝之子杀死了,所以我才哭泣啊。”老妇人说完后就消失了,不见了。众人觉得这事了不得,刘邦醒来后就告诉了他。

于是刘邦赤帝子的身份就这么定下来了。这很明显就是编造的。刘邦斩蛇的事情应该是真实发生的,而且发生在他起义之前,和他的起义没有直接关系,但等到他在沛县起义的时候,就利用了这件事,炮制了一出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故事。

那么为什么是赤帝子斩白帝子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人们对天地、鬼神、山川很是敬畏,对他们的祭祀从未停止。依据《周礼》记载,人们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五方上帝分别为东方青帝(木德)、西方白帝(金德)、南方赤帝(火德)、北方黑帝/玄帝(水德)、中央皇帝(土德)。

秦国正式建国是在秦襄公时期,秦襄公曾帮助周天子赶走西戎迁都洛阳,得了封赏,正式成为诸侯,秦襄公作西畤祭祀白帝,这是秦国历史上第一次祭祀白帝。

秦文公在位的时候,曾到东方的汧水、渭水之间打猎,想在此居住,卜得吉兆,又做了一个黄龙降临的梦,史敦建议祭祀上帝,于是作鄜畤祭祀白帝。秦献公时期,栎阳下起了黄金雨,于是作畦畤祭祀白帝。

秦朝一直是以白帝之子自居的,白帝是金德,火熔金,赤帝是火德。于是就有了刘邦是赤帝之子的设想。刘邦在沛县起义,其实是很不起眼的,秦末农民起义众多,沛县起义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影响上都太普通。不另辟蹊径很难受到重视,吸引人众,制造起义的合法性。

其实关于刘邦的神话故事真不少,比如,刘邦的出生:刘母在大泽边休息睡着了,梦到和神仙交合,然后刘太公发现有一条蛟龙附在刘母身上,然后刘母怀孕,生下了刘邦。

比如刘邦的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又比如刘邦年轻时候沉迷酒色,常到武负、王媪店里赊酒喝,喝醉后,两人能看到刘邦身上有龙出现,于是在年底将刘邦的赊账一笔勾销。

再有,秦始皇常说东南方有天子气,刘邦怕说的是自己,就隐于芒、砀之间,而每次吕雉都能找到他,刘邦问其原因,吕雉说:“你居住的地方,上空都有一团云气,找到云气就找到你了。”时人听说了,多有跟随。

还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记录在《史记·封禅书》中,秦始皇称帝后,有人说:

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意思是周朝是火德,那么秦代周,应为水灭火,秦朝为水德,而且秦文公打猎的时候就曾得到过一个黑龙。于是秦始皇下令将黄河改名字为“德水”,并崇尚黑色,隐隐有自称水德的意思。

后来刘邦入关后,问到:“过去秦朝祭祀的上帝有哪些呢?”左右说:“白、青、黄、赤四帝。”(秦宣公祭祀过青帝,秦灵公祭祀过皇帝和赤帝)。刘邦接着问:“天下不是有五帝吗,为什么只祭祀四帝?”

然后刘邦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这是在等待我凑齐五帝之数。”于是愉快的作北畤祭祀黑帝。后来更是认为汉乃水德,直接越过了秦朝。


萧晓四姑娘


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尤其是他挥剑斩白蛇的故事,更是被人们传的津津乐道。

传说当年刘邦领着一群人,在荒郊野外的行途中。走着找着突然走在最前面的探子,惊慌失措的来报。说前方有条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庞然大物,挡在路上,建议返回。


这时,刘邦借着上来的酒劲大骂:“一个汉子只身闯天下就不该有怕的事物,什么怪物也难抵我的宝剑!”他说完,就冲领着一帮人冲上前,把那条巨大的白蟒蛇,给拦腰砍成两截了。

而后又无众人继续往前。困了,就在地上睡了。

睡觉之中,刘邦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在伤心的哭泣。他便问道:“老人家为什么这么伤心啊?”

“我儿子让你杀死了,能不痛哭吗?”老婆婆说。

“您儿子是谁?怎么会被我杀啊?”刘邦不解的说。

“我的儿子就是白帝子,他幻化成白蛇躺在路上休息,是赤帝你把他给拦腰斩了啊。你还我儿子!”老婆说完便向刘邦扑了过来。


刘邦下得“啊”的一声惊醒了!他将这个梦告诉了大家,大家都觉得是天神在帮助刘邦,跟着他是人都对他心生敬畏。

相传这条白蛇是白蟒,被斩杀前就说:“你今天把我斩成两段,将来我就把你的也分为两段。”

白蛇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那我们来看看汉朝的历史,可以发现里面有着不可思议的巧合:

 汉朝分西汉和东汉,西汉传了200年后,被王莽篡位,改为东汉,东汉又传了200年。

也就是说,这条百蟒转世成了王莽,篡了汉朝的政权,后来就有了东汉,而西汉和东汉刚好都传了两百多年。


并且更巧的是,王莽的出现,把汉朝斩成了两段,分成东西两汉。

由于,王莽谐音亡蟒,据说王莽就是这条白蛇的轮回转世,当年被刘邦斩成两段的白蛇来报复来了。

关于刘邦斩了白帝的故事,当然是神话传说,但这车为刘邦能成就大业,增添了非常神秘的色彩。

关于刘邦的神奇经历,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刘邦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在一条花香四溢的小河旁睡午觉,睡梦中她。做了一个美妙的春梦:梦到她与神龙不期而遇,天雷勾动地火,她出轨神龙了。


当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来接他母亲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条神龙正在同她啪啪啪,他吓得赶紧闭上了眼睛,于是刘邦的母亲就怀孕了。这个孩子,出生后就是刘邦。

俗话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能耐,对自己的出生和父母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刘邦硬是改变了,从一个社会最下层出身的农民身份,,强势跻身为神龙之后。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说,那他能够一统天下,成为一代开国帝王,也就理所当然了。

 


超能古博士


话说刘邦还是泗水亭长的时候,有一次奉命押解一群犯人前往骊山作苦力。没想到这群犯人不听话,半路逃了不少。

刘邦一看,逃了这么多犯人,等到了骊山怕是自己也得陪上去。反正横竖都是一死,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将剩下的犯人全放了,大家个谋生路去吧。


没想到这些犯人倒也是够义气,索性就跟着刘邦混了,有个大哥罩着总比没有强。现在的人干什么都讲究仪式感,古人也是不例外。

于是一群人开始围坐一团,开怀畅饮,以此作为自己帮派的成立仪式。大家一边痛饮,一边胡扯,不一会大家都醉醺醺的了。

喝的差不多了,刘邦这一群人准备趁着天黑往前赶路,找个地方躲起来,要不然被官兵抓到大家都没啥好果子吃。

刘邦先派了几个胆大的人到前面去探路,没一会探路的人上气不接下气的跑了回来,一个个脸上写满了恐惧。刘邦还以为前面遇上官兵了,没想到探路的人说:前面有一条好大的白蛇躺在路中间,太吓人了,我们绕道走吧!


没想到刘邦这个时候酒气上涌,顿时觉得自己乃是盖世英雄,豪气的说:一条蛇而已,怕什么?看我去把这条蛇给斩了!

于是酒气熏天的刘邦拿着一根生了锈的铁棍子,摇摇晃晃的朝前面走去了。剩下人的担子小,不敢跟过去,留在原地。

大半夜过去了,众人见刘邦还没回来,都以为刘邦被蛇给吃了。好家伙,刚拜的老大,说没就没了,看来还得自力更生啊。

众人熬了一夜,一个个两眼通红,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了,估摸着白蛇吃饱回去休息了,这才开始朝前走。没走一会,众人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凶猛的大白蛇已经被斩成两段丢在路旁边,而刘邦同学正在路边呼呼大睡。更让人吃惊的是,刘邦拿着的那个生锈的铁棍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剑身上刻着两个字:赤霄!


这可不得了,这刘邦分明不是人啊!搞不好就是天上哪个大佬的小儿子转世来人间镀金的。这一群立马拥簇在刘邦周围,决心好好抱着这个大腿。

刘邦醒后,一群人围着刘邦问个不停,刘邦是怎么把白蛇杀死的!刘邦双手一摊,无奈的说:我哪知道,我往前走,不知道绊到了什么东西,摔倒在地上,睡着了!

听到刘邦这么说,众人当然是不信,以为刘邦在跟他们开玩笑。说归说,路还是得继续赶啊!

一群人走了没两步,就遇到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哭。这荒山野岭的,哪来的老太太?众人觉得无比奇怪。还是有人忍不住,问这老太太为什么哭?

老太太说:我的儿子是白帝的儿子,昨天晚上逃出来玩,结果被赤帝的儿子给杀了。

老太太说完,恶狠狠的盯着刘邦看了一会,突然就消失不见了!

众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什么白帝赤的?不过还是有聪明的人很快将最晚的事情联系起来,原来这白蛇是白帝之子,而刘邦是赤帝之子。

白帝之子是谁?秦始皇啊!刘邦竟然把代表秦始皇的白蛇给杀了,岂不是意味着刘邦要取代秦始皇成为天下之子?

这里就有个细思极恐的事情了,就是那个莫名其妙出现的老太太。

老太太说自己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岂不是就是说她自己是白帝夫人?自己儿子被刘邦杀了,她不找刘邦拼命,反而是告诉大家之后就消失了!简直太奇怪了。

只有一种解释,整个故事都是刘邦发迹之后一手导演的,刘邦是制片人兼出品人兼总导演兼总编剧兼男主角!

看来,这个老太太可是个好演员,《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怕是读了不下百遍!作为总导演的刘邦,回去之后应该会给这个老太太多加几个鸡腿!

刘邦以为自己在导演界已经无人能敌了,没想到400年后,又出来了一个叫王莽的新生代导演,他在刘邦剧本的基础上,又演了一个续集,剧本的名字是:《白蛇转世,王莽篡汉》。


小镇月明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

白蛇:五方先帝之子,身成两段前对刘邦说过:“你今天欠下的账总有一天要还的。你斩了我的头,我就篡你的头;斩我的尾,我就篡你的尾。”


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汉高祖刘邦时任沛县亭长,奉命押送一批人开往骊山修陵,但很多人都中途趁机逃走。刘邦想想,这种情况即使到骊山也会按罪被杀。

于是他走到丰县西边的泽地停下来,喝了个大醉。当晚,趁着酒劲上头索性把押送的这些农民给放了。这些中还有十多个愿意跟随刘邦,于是刘邦带醉意走在泽地,让跟随的一人在前探路。探子回来说:前面有条大蛇挡路,我们要不回去吧。刘邦借酒劲说:“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上其拔剑而起,大蛇被拦腰斩断。队伍走了几里地,刘邦因醉倒地睡着了。


队伍后面的人恰好也走到斩蛇之地。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放声啼哭。问她为何如此,她说:我因儿子被杀而痛哭”。又继续问缘由,她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横在路上,现却被赤帝子杀了,所以我很伤心”。大家认为她胡说八道,想打她,老太太却突然不见了。

后面的人赶到前队,刘邦醒来听到大家报告,心里暗自高兴,跟随之人也因此对他很敬畏。

随后秦始皇也因“东南方向有天子气”亲自东游验证,刘邦怀疑找的就是自己,就躲到深山老林中。吕雉等人也因此寻找到并跟随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下大汉江山。

公元8年,王莽毒死了汉平帝,篡取大汉江山,建立短短十五年的新朝。而后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灭掉新朝,建立东汉。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几百年历史中异军突起的王莽新朝使汉朝断层十五年,东汉西汉前前后后刚好差不多传有200年。其和白蛇白帝子说的复仇之言基本上符合,因“刘邦斩其身为两段,它斩刘邦的大汉为两段”。新朝王莽名中恰好带蛇,所以以此判断白蛇的转世之人即为王莽。

这跟古人素来喜欢的天道循环,因果报应一说不谋而合,也不知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以上


木剑温不胜


汉高祖刘邦斩白蛇,那么根据刘邦自己说的,那条白蛇乃是白帝之子,而他自己是赤帝之子。

白帝我们都知道,他是黄帝的儿子,名叫少昊。白帝之子,也就是少昊之子,也就是说这条白蛇乃是少昊之子?

且存疑,待会儿再讨论,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赤帝。汉高祖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帝是谁?

历史上关于赤帝的记载是非常少的,如果我们打开一个搜索引擎,搜赤帝的话,几乎只有赤帝之子刘邦斩白蛇起义这么一个历史事件。

有人说赤帝乃是颛顼,有人说赤帝乃是炎帝神农氏,有人说赤帝乃是蚩尤。鼎鼎大名的五帝之一,竟然说不清具体是谁?看来这个故事,真的有太多猫腻了。

不过,我更希望赤帝是炎帝。如果赤帝是颛顼的话,那么白帝与赤帝之争就是家族内乱。因为颛顼是白帝少昊的亲侄子。所以,赤帝是炎帝神农氏的说法,更让人信服。

如此一来,赤帝之子刘邦,就是炎帝后人了。上古神话炎黄之争,持续了不知几百千年,双方都投入了非常庞大的兵力。战争的最后,是以黄帝残胜告终。炎帝的后人蚩尤,也在战争中被杀死了。

赤帝之子斩杀白蛇,现在看来更像是复仇,就像刑天偷袭天帝那样,是炎黄战争的后续。时隔千年,炎帝的后人向黄帝的后人复仇了。

那么这个倒霉催的少昊之子、黄帝后人到底是谁的转世呢?当年黄帝传位给少昊,少昊本应传位给儿子的,可惜他没有,而是传位给侄子颛顼了。儿子去哪儿了?

看过山海经的都知道,少昊的儿子混的都是惨不忍睹的,有的当鸡了,有的当狗了,有的当老虎了,有的当木匠了。所以这条白蛇应该是少昊失落民间的野种,怪不得到死都不心疼。

后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足为奇,毕竟连家谱都上不了。


山鬼祗树


历朝历代的起义被附加以种种神秘色彩传言的,那是举不胜举。但是以赋予神秘色彩的事件而借代起义本身的,却仅仅只有汉高祖斩白蛇起义这一例。我曾多次纳闷这斩白蛇到底跟起义究竟能扯上哪门子的关系?为何能以斩白蛇就可以借代起义?难道斩了一条白蛇就能表明自己跟大秦王朝决裂了?就算这条大白蛇跟今天的大熊猫地位一样,是当时大秦王朝最为珍稀的保护动物,你杀了它是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但跟起义却强扯不上什么关系的?

列朝列代的起义都是以攻击当朝政府的行政机构或者袭击朝廷的军队人员为标志的。你带人攻占了个县衙或府衙,杀了个县令或太守的,可以表明自己起义了;你带人袭击了朝廷军队,杀了个将军或都尉的,也可以表明自己起义了的。但是,我从来没听说过杀了个大熊猫或者独角兽之类的,也可以表明起义的。

但为何唯独汉高祖刘邦可以将斩白蛇与起义,两件原不相干的事化而为一呢?我认为这是后期强化宣扬的结果。汉高祖斩蛇之事发生在其隐匿於芒砀山期间,刘邦起初送徒役们去骊山服劳役,结果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上就逃跑了。刘邦想这样下去的话,等到了骊山估计也只剩下自己了,横竖都是个死,于是干脆就把还没有逃跑的役徒都放了。结果这些役徒中有十几位不愿意走,愿意跟随刘邦一起逃亡,刘邦这伙人就想到了去芒砀山中躲一躲。于是派一个人先去前面探探路,这个探路人回来说:”前面道路上有条大蛇挡道,咱们还是回头吧!” 。刘邦说:“别怕,看我的”,于是仗着酒意,前去就把蛇给斩了。刘邦斩蛇这件事距离沛县起义还有好长一段时间,所以,在汉高祖斩蛇这段期间,其对大秦王朝来说,刘邦这十几个人只能说得上是一小撮逃犯而已,斩蛇跟其后来的起义绝对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件事。

汉高祖刘邦的起义为何要强扯斩蛇这件事?我们今天谈到秦末农民起义,通常会先想到陈胜吴广起义,后想到刘、项起义。其实刘邦领导的沛县起义在秦末那种全国范围内的大起义背景下是很不着眼的,既非首义。在后期起义中,在影响力与号召力上是远远不能与那些六国旧王孙贵族领导的起义相比的;甚至与彭越、陈婴等同样是草根领导的起义相比,刘邦的早期战绩也是很逊色的。在大秦王朝来看,沛县起义都很难排得上号。

沛县起义,刘邦也非主谋策划,又不在现场。萧何、曹参等是沛县起义的主要策划人,但萧何、曹参这些人怕起义不成的话,会牵连宗族,于是就纷纷推让给刘邦领头。这跟陈婴之母当初劝陈婴不要称王的理由大致一样。秦末东阳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聚集了几千人,强力推行陈婴为首领,后县中追随陈婴的达两万多人,这些人就想拥立陈婴称王。陈婴的母亲就对陈婴说:“自从我嫁到你们老陈家,就没有听说过你们老陈家的祖上出过富贵的人,现在你突然得了这么大的声望,怕不是件好事,不如找一个有名望的,你做他的属下,事情成功了还能封侯,事情失败了也容易逃亡,”。陈婴听了妈妈的话,就没有称王,而带领这些人去投靠项梁了。

我读高中做试卷时,依稀还记得读到一篇好像是苏轼就因萧何、曹参这些人不愿出头,而推让给刘邦出头,就评价说:“只有刘邦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敢担当、肯为大我牺牲小我”,大概是这个意思。其实,这是哪跟哪呀?刘邦是一个在紧要关头连儿女都能数次推下车的人,一个连自己的父母妻女都谈不上怎么爱惜的人,又如何谈得上是肯为大我而牺牲小我的。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对刘邦说:“天下战乱不息,百姓疲苦,皆因你我之故,不如咱俩单挑吧?”。刘邦说:“我与你斗智不斗力”,楚汉相争期间,项羽是有想早日实现天下太平的希望的,我们却没有看到刘邦怎么替百姓着想。所以说刘邦的起义其实是有很大的投机心理在里面的。

正因为刘邦领导的起义,起初在秦末很不着眼。早期很狼狈,势力很小,连丰、沛老家都叛乱过,丢了。后去投靠项梁,依靠项梁所拨了一部分兵力补充才得以收复老家。再者在推翻暴秦的战绩上,其也要逊色项羽很大一截,所以要宣扬的话也只好另辟蹊径了。既不能谈革命时间早晚,也不能谈革命贡献的大小。于是将斩蛇这个极具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与起义一结合,就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鹤立鸡群了。

这样再提到汉高祖的能耐时,就可以说:“想当初汉高祖手提三尺剑,斩白蛇”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于是诛暴秦、灭项羽等等英雄事迹就可以顺理成章、一气呵成地说下去了。但是你如果这样讲 :“想当初汉高祖刘邦起自沛县起义、诛暴秦、灭项羽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呀!”,如果遇上抬杠的就麻烦了,啥沛县起义?沛县在哪呢?诛暴秦?要不是项羽巨鹿一战,就凭他也能推翻暴秦?还灭项羽?若不是靠韩信的话,也就呵呵了!

所以说将斩白蛇与起义两件事相糅合,绝对是场精妙的宣传。至于当初被汉高祖刘邦所斩的那条白蛇究竟有多大?就没法细究下去了!白蛇是谁转世,更是无稽之谈。


历史闻知社


汉高祖刘邦斩蛇这件事,本就是发生在古代,那时候相信这个事的人右很多当然刘邦就是要的这个效果,他就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与众不同,不是凡人,是帝王将相。

可以说这是刘邦为了包装自己,而做的一次比较成功的营销。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刘邦做这种营销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说一下当时的情况是如何,为什么会有刘邦斩蛇之说呢?

刘邦本来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上级让他押送服劳役的刑徒去都城,可是,在他们走到半路的时候,刘邦一清点人数发现人少了。为此刘邦还加强了看守,可是,这时候依然有逃跑的人。

这样下去恐怕到不了都城,人也就跑光了吧。

刘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去他娘的都城不去了,亭长也不当了。

刘邦把刑徒全部给放了,这些刑徒看到刘邦这个人还不错,就问刘邦你放了我们你怎么办?

刘邦说我也逃命呀,去大山里藏身。这些刑徒告诉刘邦他们愿意追随刘邦,就这样刘邦带着这一伙人隐匿在了芒砀山,就是在芒砀山,刘邦这一伙人遇到一条大蟒蛇。

当时这条蟒蛇挡住了路,这么大的蛇很多人没见过,都很害怕,刘邦走过去一剑就把蛇给斩死了。

事后蛇的旁边浮现出一个老太太,他在蛇旁大哭了起来,说是赤帝子斩杀了白帝子。

这也就是说刘邦就是那个赤帝子,这件事就这样传播而开,刘邦的名声和威望渐渐的就树立了起来。

就是在芒砀山还有很多传奇的事情发生在刘邦身上,而且在今天看来这些事依旧是刘邦为自己做的包装,就像陈胜吴广起义时向鱼肚子里放纸条一样,纸条上都写着陈胜为王,这就是为陈胜立威做宣传呢。

这种事连陈胜都会,更何况刘邦了。

据说刘邦在芒砀山的时候,他的头顶上总会浮现出一大块云朵出来,而且这一大块云朵别人还看不见,只有吕后能看见。

所以,吕后经常来芒砀山找刘邦,而且是只要他找就能把刘邦给找出来。

当然这些事在今天看来就是弄虚作假,可是当时别人都是信以为真的。

刘邦就是搞了这么多的鬼怪之事,才为他后来出芒砀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少在芒砀山的这些兄弟们对刘邦当老大是服气的。

刘邦听说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就直接杀了出去,把沛县的县长给杀了,他一下从一个山贼变为了沛公。刘邦开始有起义的地盘和资本。


史学达人


曹植亦视“斩蛇”为帝业启动的标志。《艺文类聚》卷一二引魏陈王曹植《汉高皇帝赞》:“屯云斩蛇,灵母告祥。朱旗既抗,九野披攘。禽婴克羽,扫灭英雄。承机帝世,功著武汤。”《旧唐书·五行志》:“汉祖斩蛇而验秦之必亡,仲尼感麟而知己之将死。”可见,“斩蛇”已经成为改朝换代的政治文化象征。

东汉制度,“斩蛇剑”出现于新帝即位的仪式中,成为特殊政治表演的重要道具。《续汉书·礼仪志下》写道:“三公奏《尚书·顾命》,太子即日即皇帝位于柩前,请太子即皇帝位,皇后为皇太后。奏可。群臣皆出,吉服入会如仪。太尉升自阼阶,当柩御座北面稽首,读策毕,以传国玉玺绶东面跪授皇太子,即皇帝位。中黄门掌兵以玉具、隋侯珠、斩蛇宝剑授太尉,告令群臣,群臣皆伏称万岁。或大赦天下。遣使者诏开城门、宫门,罢屯卫兵。群臣百官罢,入成丧服如礼。兵官戎。三公,太常如礼。”在帝位继承仪礼中,“斩蛇宝剑”和“传国玉玺绶”同样,也是被看作执政权力合法性的象征的。《太平御览》卷二一九引《齐职仪》曰:“东汉侍中便蕃左右,与帝升降,法驾,多识者一人参乘,兼负传国玺,操斩蛇剑。”也指出“斩蛇剑”和“传国玺”地位同等的情形。


刘邦“斩蛇”故事是被看作预言政治成功的“符瑞”的。“斩蛇剑”后来也被视作神物。《说郛》卷六六下刘歆《西京杂记》“斩蛇剑”条写道:“汉帝相传以秦王子婴所奏白玉玺,高祖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与挺剑不殊。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开匣拔鞘,辄有风气,光彩射人。”《晋书·张华传》记载:武库火,(张)华惧因此变,作列兵固守,然后救之。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履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可知“汉高斩蛇剑”收藏在晋武库中,在意外的火灾中和“王莽头、孔子履等”一同焚毁。所谓“(张)华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当然只是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