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方面解釋一下,德國爲什麼發動二戰?

夏雪冬雨3


一戰結束至二戰結束,德國經濟走勢

低迷中徘徊→重新崛起→再快速崩潰”,呈“倒馬鞍”型。

1919年


一戰德國戰敗,被迫簽訂《凡爾賽合約》,除了被協約國肢解領土,限制軍種和軍事規模,還必須支付鉅額戰爭賠款。

德國無經濟能力賠償,靠發行債券賠款度日。時逢1929年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德國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物價飛漲,馬克不斷貶值,德國勞工拿到工資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後衝入商場糧店搶購保命的基本生活物資,去晚了,手裡的馬克會成為“廢紙”。

1933年;世界經濟復甦,但德國仍然有600萬失業大軍。這個時刻,德國“原來的 上帝死了,希特勒誕生”。


希特勒喚醒了德國自我救贖的意識,並大無畏地將德國承擔的賠款義務一筆勾銷。倡導日耳曼民族過清平節儉的生活,併發火熱的愛國主義激情重建德國,在納粹旗幟感召下,德國再沒有一個閒人懶漢,經濟爆發式增長。

1940年,德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當年世界主要經濟體GDP(美元)排名:美國1013億,德國561億,蘇聯443億,英國380億。德國僅次於美國居住世界第二。

隨後德國全力開動戰爭機器,東西兩線作戰,國力不支處於頹勢,後來工業製造基地被美英狂轟濫炸成廢墟,德國經濟逐漸陷入癱瘓。

1945年,德國一片焦土,科技製造人才被美國攫去,殘餘機器設備被蘇聯搬走,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作為戰俘被羈押,德國經濟一夜回到了一戰失敗的原點。

從經濟原因,德國為何要發動二戰?

,經濟復仇!你吃了我的肉,我要讓你連皮帶毛通通吐出”

《凡爾賽合約》給德國攤上了沉重經濟枷鎖。

協約國最初核定德國戰爭賠償2690億金馬克(1920.6);後改為1230億..(1921.4);賠款總額、年限不固定,第一年必須賠10億(1924.9“道威斯計劃”);1139億(1930.1.“楊格計劃”);最終賠款30億(1932.6.“洛桑協定”,算是協約國發善心,對在世界經濟危機中死亡掙扎的德國最後寬限)。

可以看出,德國就是板上魚肉,被美英法(意)任意宰殺。

德國人民承受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長期痛苦,他們雖暴發過抗議罷工甚至起義,但最終只能屈服。在德國無力償還的冏境中,法國還曾聯合比利時佔領德國魯西爾,強迫德國以“產品抵押”賠款。

……

德國最終挺過來了,除了民族的堅韌不拔,還得益於利用了協約國之間的矛盾。

英國不願看到法國獨吞半數以上德國戰爭賠款,在歐洲大陸坐大;美國也不願德國“死去”,失去對紅色蘇聯的牽制。德國戰爭賠款在英美的曖昧下一再削減,美國還給予德國大量貸款“放水養魚”。(1924—1930年,美國給德國貸款達24.75億)。

德國以發展經濟增加償債能力為藉口,將引進的外資,著重用於秘密發展軍備和大力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為復仇做好了物質準備。

希特勒復仇的對象主要是貪得無厭的法國,以及跟隨法國乘火打劫的波蘭,它倆分別攫取了對德國經濟尤為重要的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盛產煤鐵)和西里西亞(紡織中心)。

結果都知道,希特勒當時復仇成功了!

還可以看到,二戰中,希特勒不願招惹美國,對是否滅亡英國也猶豫,是否有記恩情節?對這個“天才+瘋子”當時的思維,現已無從考證。

二、德國為日耳曼人是世界最優秀人種正名,他們認為有理由攫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德國在戰敗國的艱難夾縫中,創造了世界第二的經濟奇蹟,民族自尊心重新喚起並爆棚。他們除了要洗去歷史的恥辱,還要向世界證明他們的創造和統治力。德國是歐洲的主人,中西歐國家必須臣服;東歐紅色蘇聯必須向德國交出廣袤的土地;美國退離歐洲,在北美自個兒玩去。

、滅猶太人也是希特勒發動二戰的經濟原因之一

猶太人有天生的經商能力,經常在低調中攫取巨大的物質財富,並具備應對災難的堅韌沉著能力。

在一戰戰敗的德國,日耳曼人生活貧困,而寄居的猶太人相對生活富裕。這被希特勒視為奇恥大辱,他認定猶太人是金融投機者,經濟秩序破壞者,是貪得無厭的經濟蛀蟲,文明世界的垃圾。德國要重建歐洲經濟秩序,“猶太垃圾”必須剷除。

“滅猶”是德國二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在有組織有秩序持續進行。600萬歐洲猶太人被殺戮,佔總數的2/3。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二戰德國戰敗後,再次被美蘇肢解管制,再次民不聊生貧困。但德國經濟也再次在戰爭廢墟中崛起,如今是世界第一流製造和貿易大國。所不同的是,再次強大的德國沒有重走復仇的老路,而是對納粹塗炭歐洲的罪惡歷史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儘管如此,德國管控經濟創造財富的能力,仍然令世界尊敬並感到敬畏。


諶人


重溫這段歷史,對解讀眼下如火如荼的關稅戰.貿易戰很有意義。

一戰戰敗,德國破落,戰勝國主導的《凡爾賽合約》,報復心切:德國割地賠款,工業及國防力量受到嚴格限制,,,

結果:德國百業凋零,無力支付賠款,經濟崩潰,到1923年11月,德國馬克從一美元兌換4.2貶值至一美元兌換42億馬克,令當今的津巴布韋.委內瑞拉相形見絀,處於革命的前夜。

列強一看不好,實施《道威斯計劃》,貸款給美元,減少年度賠款額,德國在大量資金的推動下,依靠雄厚的工業基礎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迅速恢復發展,位列西方世界第二。

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各國紛紛樹起貿易壁壘;阻隔國際貿易,德國外易下降2/3,工業下降4成,失業人員佔勞動力的與50%,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中產階級的財富灰飛煙滅,給納粹的崛起,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如同美國經濟近年來雖然有發展,但近二十年來,藍領階層的實際收入,並沒有增加,為特郎普的民粹主義的經濟政策提供了溫床一樣,特郎普作為總統是個特例,但他也代表了一種思潮,,

經濟危機過後,德國經濟迅速增長,實力大增,然市場分割,原料來源地受限,經濟要發展,必須要有生存空間,奪取生存空間,必須發動戰爭,納粹鼓吹武力打破人為的貿易壁壘,

於是,德國戰車隆隆地啟動了,,

概略地:

經濟危機-貿易保護-關稅壁壘-其它保護措施-擴大到國家關係的其它方面-愈演愈烈-摩拳擦掌-操控民意-戰爭爆發,,

眼下的關稅戰有擴大到其它領域趨勢,

制約力量和智慧也相當強大,局面不會失控。


bindong1


二戰包括德國在內的各戰爭國都是實行的戰時經濟體系,即企業的原材料分配、訂貨、勞動力分配都是由國家控制的,所以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國家能夠獲取多少各種戰略資源。


德國國內完全不生產棉花、橡膠、錫、鉑、鐵礬土、水銀、雲母,而德國製造炸藥(棉花)、輪胎(橡膠)、雷管(水銀)、化學儀器(鉑)、一般絕緣物(雲母)都急需大量的上述資源,這隻能從國外進行運輸。而其他的鐵、銅(電力裝備)、銻(冶金)、錳(冶金)和石油雖然國內擁有這些資源,但是遠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仍需大量進口。

而最為限制德國經濟和軍事發展的就是石油了,尤其是德國軍隊日益依賴摩托化的運輸和強大的空軍,所以德國對石油的需求極為巨大。二戰爆發前,德國國內的油井只能獲得50萬噸,再加上以煤為原材料提煉人工石油外,即使是和平時期德國每年仍要從國外進口500萬噸的石油,這些石油的主要來源是委內瑞拉、墨西哥、美國、荷屬東印度和羅馬尼亞、蘇聯,而一旦爆發戰爭前四國的石油是不可能運到德國的(海路被英國切斷),只有從蘇聯和羅馬尼亞獲取,而羅馬尼亞距離蘇聯太近,所以德國只有採取戰爭手段才能徹底保證石油的來源。估計戰時德國每年的石油需求量是不少於1200萬噸,德國除非完整的佔領羅馬尼亞的油田(700萬噸),才有可能解決石油的問題。



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就算德國採取被動的防禦也毫無希望,德國要想崛起成為歐洲真正有話語權的強國,就必須保證控制國家所需的最基本的戰略資源,而這些除了發起戰爭別無他法,否則德國永遠都要受制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