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金融機會來了嗎?

農業金融機會來了嗎?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近幾年國家政策中多次提到發展三農供應鏈金融。面對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一方面是融資、避險、理財等功能性服務不完善,也反映在供給量上與有效需求間存在巨大差距,其中資金供給不足問題又最受關注。另一方面,農村金融體系功能不完善,層次不清晰等諸多問題。

而導致這一系列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農村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阻礙了農村金融結構的建立健全。我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具有一種明顯的路徑依賴性,其對制度變遷有極強的制約作用。作為農村金融體系中的既得利益者,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為了維持壟斷權利與壟斷租金,對外來競爭者持排斥態度。

另一方面,農業是弱勢行業,世界各國政府對農業都採取支持政策,對直接為農業服務的農村金融也有較多的優惠政策。我國不僅是個農業大國,還是一個農業相對落後的國家,國家對農村金融雖有更多的扶植政策,但是,在這方面卻沒有做到位,優惠政策沒有給予,或不能落到實處,使農村金融機構不能健康快速發展。

以至於導致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在傳統體制下,國家是通過強制性手段轉移農業剩餘來達到以農補工的目的,致使我國大量的農業資金以“剪刀差”等形式流向城市。

農業金融的機會在哪裡?

哪裡有問題,哪裡就就機會。農村金融體系功能不健全,產品與工具匱乏再次,場運行機制不完善,以及政府在農村金融發展中的作用有待調整和理順,扶持農村金融的切入點和方式有待改進,在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特別是改善市場基礎設施、信用環節。

所以,需要改革現有的農村正規金融體系是進行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和結構創新的基礎和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但在農村,服務網點少、貸款門檻高、支付匯兌不便等問題比較突出,金融服務群眾仍不暢通。

如何才能更好地探索出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大力建設農村金融服務站,著力解決金融服務群眾的問題。

如何使民生金融、普惠金融、草根金融理念,更好地服務“三農”、服務中小微企業、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如何使市場化和商業可持續發展,把政府惠民、便民工程與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的優勢,尋找農村實際金融需求與銀行經營行為的結合點?

近幾年國家一號文件始終鼓勵農業發展,金融服務要逐漸向農業傾斜;在鄉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支撐實體業的作用日漸凸顯。

對金融機構來講,中國的農業是非常大的市場,農業金融無論在中央政府,還是在金融機構的戰略裡,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隨著農業種植髮展適度規模化經營,整個種植產業鏈在土地整合過程中產生的融資性需求和服務性需求,中國基本農田就有18億畝,再包括其他一般性農田等,這個需求有巨大的體量,是金融機構未來需要關注的業務方向;中國城市化率已經過半,城市土地的價格現在已經到了相對高的位置上,而農村土地的價值並沒有在價格上體現出來,所以現在農村土地特別是建設用地跟城市土地,在地租上存在巨大落差。

基於農村的建設用地通過例如有機農業、休閒旅遊、養老等多業態的疊加,可以創造非常多有價值的產品;消費升級,以及供給側改革與需求端對接越趨精準,需要農業產業鏈進行深度地整合。

中國人口基數大,從人類歷史上都沒有如此大規模群體在同時實現消費升級和城鎮化,這必然是巨大機會。

中國的農業相對國際水平是比較落後的,但是中國人口體量巨大產生巨大的消費需求,這種需求和農業生產包括技術水平的落差,會導致我們對國際合作的需求,包括對優質食品資源的需求、先進農業技術的需求等等。同時,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很多國外農業食品企業所需要的,所以這裡面會有非常多的資源、技術、市場的結合,無論從投資角度還是金融角度,都存在非常多的機會。

農業金融機會來了嗎?

農業金融未來發力點有哪些?

有專家認為,對於農業金融來講,目前總體上是非常好的機會。通過合適的產品設計、標準化的複製、機構的協作和聯合、產業鏈的梳理整合,能夠形成迅速有效的商業模式,發掘農地價值的提升,一定能夠找到比較好的業務方向。

一是,產業鏈思維,需要用合適的方式或者金融手段,推進產業鏈上的機構合作或者打造平臺,形成產業鏈聯合體,在聯合體內,機構分工協作、控制風險,可以保證農產品質量,逐步實現產品定製,提升產業鏈價值。

二是,關注消費渠道。企業投資農業時應該多考慮生產和市場的接受度,平衡投資,考慮銷售端的匹配。

三是,關注農地金融。農業的根本利潤來源還是來自於土地,因為農地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每一塊農地的區位、地理環境決定這塊農地所能生產出來的東西也是有區別的,它的使用價值也有區別,具有資源的壟斷性,可以通過規劃化經營、合理搭建地上業態發掘農地使用價值等各種途徑獲取利潤。

四是,關注資源型和區域性食品品牌。如果將投資範圍擴展到農業食品行業,中國地域廣闊,地方上有比較特殊的、長期累積形成的區域性的農產品或者食品,具備工藝特殊性和區域市場,甚至文化積澱的品牌,是有機會的。

五是,深耕某個產業。農業投資長期關注和深耕在一個產業裡,積累產業內的資源,是比較好的思路。目前市場上投資農業企業非常成功的機構比較少,但是在某個具體行業是有的,例如養殖、乳業等。

金融機構在進入農業領域時有哪些難題?

農業發展對金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國家也高度重視農業金融的發展,不斷加大金融支農的力度,然而,在廣大金融機構進入農業領域時,也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的瞭解不充分,缺少資源與渠道。

金融服務進入農村的時間很晚,農村進入服務體系存在缺陷,甚至有許多農村處於金融服務空白的狀態。長久以來,金融資源絕大部分被用於城市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金融機構普遍對農業領域不瞭解,缺少資源與渠道,因此進入農業領域的信心不足。再加上金融機構在農業領域的宣傳不到位,農業從業者對金融產品及服務不清楚,不信任。這種信息不對稱也會導致金融機構服務農村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

另一方面,金融產品及服務的交易成本高。農業其經營受自然因素的影響極大。再加上金融機構面對的往往是數量多、分佈分散、但經營規模小的農戶和農企,沒有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因此金融機構對農戶、農企的資信情況、還款能力不清楚,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對農戶和農企進行經濟狀況、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等相關信息的調查。而在提供金融產品的過程中,又會面對手續複雜等問題,之後還要時時監督農戶農企的行為,催收貸款。這些因素都在無形之中增加了農業金融的交易成本。

再就是,農業發展多樣化,農業金融產品缺乏創新。中國農業經過幾千年來的發展,孕育了農林牧副漁等各種產業。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從業者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與特殊性。這種差異性和特殊性決定了農業金融產品需要不斷創新,以滿足不同的農業金融需求。而傳統的農業貸款業務品種單一,顯然無法適應農業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互聯網對解決農業金融問題有何作用?

在種種問題之下,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在農村的普及,電子商務、各種互聯網平臺也逐漸在農村興起,在互聯網形態發生改變,逐漸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過渡時,金融機構也開始積極探索如何通過互聯網推動農業產業向高效率、規模化方向發展。

互聯網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共享,而大數據技術的興起則讓農業、農村、農民的信用體系得以建立。大數據技術應用就是數據的智能採集、統計分析、並依據分析結果指導接下來的行為的過程。依據農戶農企在平臺上的購物消費、交易、貸款等數據,就可以為這個農戶或企業建立他的信用報告,並計算他的信用度。金融機構便可以通過信用度來決定為他提供怎樣的金融產品或服務,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的風險。

發達國家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做法?

美國—完善的多層次農業投入體系

美國之所以是世界上農業產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與其豐富完善的農業金融體系是密切相關的。美國對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以聯邦設立的相關非盈利機構組成,如小企業管理局等,主要負責向農村提供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同時向那些無法向商業銀行貸款的小企業小農戶提供小額信貸。合作化機構主要是在美國州政府主導下建立的,以農場主為主要成員的經濟合作機構,合作組織通過引導農場主投資農業產業,為農業主提供資金、技術、信息上的支持,很好地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而商業銀行則通過自己在農村的網點按照自己的標準,為符合銀行要求和有能力還本付息的農戶提供長期或短期的貸款。總體上,美國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農業金融支持體系,很好地解決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中不同主體的金融需求。

法國—發達的農業信貸和農業保險

法國是世界農業大國也是農業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其農業信貸方面的主要負責機構是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該銀行代表政府來制定和實施農業信貸政策,並通過其在省級和地方的分支結構具體執行貸款發放。同時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還為農戶提供存款業務。除了銀行體系的支持,對於法國農業更為重要的是農業保險機構,法國的農業保險事業在政府的扶持下為地處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的法國農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德國—對涉農貸款機構的政策支持

作為歐洲另一個農業大國,德國從事農村金融事業的商業機構數量很少,主要依靠的是農村合作社。而政策性銀行則提供輔助作用。德國的農業比重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但農業貸款佔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比重達2.5%,農業貸款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長。在德國幾乎所有銀行金融機構都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業務。德國金融機構能夠在農村市場有這樣作為得益於限制農村貸款最高利率或降低金融機構農業貸款利率,對參與農業貸款的金融機構實行利息補貼,或減少其存款準備金比例。

日本—政策性金融和農戶合作組織貸款

日本對於農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危機意識,因而政策性金融支持比較充足。有專門的機構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建設,同時為農產品的流通進行短期的貸款,促進農產品市場的繁榮。除了政策性支持之外,日本農業發展還依靠廣闊的經濟合作組織,這些組織由農戶自願組成,不以盈利為目的,為農戶辦理存貸款,保險等業務,同時為農戶提供諮詢。

農業金融機會來了嗎?

發達國家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做法對我國的啟示?

1、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體系

將政策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農村合作社及民間的金融機構有效地進行整合,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化金融支持體系以滿足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各式各樣的金融需求。

(1)加大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建設。由於當前的涉農金融業務利潤空間有限,廣大的商業金融機構不願進行大規模的信貸投放,因此在市場機制的缺陷下,只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投入才能帶動剛剛起步並不成熟的農村金融事業以便對農業的發展實施國家的宏觀調控。我國應充分利用“綠箱政策”,加大對農業生產環節的政策扶持力度,特別是加大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建設的支持,同時政策性金融機構需要在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上進行金融服務創新。

(2)加強商業銀行對農業發展的支持。逐步改變商業銀行在農村市場只存不貸的現象,讓商業銀行在支持農村產業化進程中盡到自己的義務。首先,要求各商業銀行保留在農村基層的網點,並給予相應發放貸款的權力;其次,商業銀行要積極辦理涉農金融業務,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開展農用生產設施設備、林權、採礦權、“四荒”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將在農村獲得的存款用於農業發展當中的資金缺口。

(3)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組織。目前,在支持“三農”第一線主要的合作化金融機構是農村信用社。要明確農信社的產權,改革農信社的經營體制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社資金總量小、服務功能弱、業務品種少、呆賬壞賬較多,使得貸款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面對這樣的難題,財政應予以支持,以此來維持農戶對於農信社的信心。同時農信社要逐步擺脫對政府財政的依賴,通過自己在農村市場建立品牌開拓市場形成自己的競爭力。

2、創新涉農金融產品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

加快發展與現代農業密切相關的金融服務產品,加快金融創新,研究、開發適合農業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並吸收農業方面的專業人才進行項目的預測評估。

(1)面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服務。根據農業企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開發推廣季節性收購貸款、龍頭企業集群客戶融信保業務。並將農業企業的應收賬款、存貨、大型農機設備、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抵押擔保的對象,適當執行利率優惠,降低優質農業企業的貸款門檻。同時利用相關業務,如保理、福費廷等業務為龍頭企業的對外出口提供保障。

(2)支持農業科技進步的金融創新。通過金融支持農業科技進步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加大對農業科技的創新、引進、儲備和推廣相關企業的信貸投放,幫助建立起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特色的科研體系。支持農業科技服務組織,讓這些服務組織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發揮作用,帶動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產業化經營。大力支持農業標準化體系和動植物防疫體系建設,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從而打破出口當中面臨的“綠色壁壘”,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減少市場風險,從而保障支農貸款的回收。

(3)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持。金融企業應該積極配合政府實施的水利“六千”工程和“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對相關的農網、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增加信貸投放。在建設基礎設施的過程中,還應支持生態環境的保護工程,提高農村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綜合開發。同時重點支持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為農產品的批發、倉儲、交通運輸、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提供有利條件。農業產業鏈的完善發展也有利於金融機構降低其涉農貸款的風險。

3、加快發展農業保險

水產、水果等是我國主要的出口農產品,擁有較為穩定的國際市場。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可能對農業企業出口創匯帶來較大影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以商業保險作為主體,同時大力發展政策性保險和合作社性質的聯保機構,多方位地為農業企業提供保險服務。鼓勵我國保險企業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一是政策性農業保險有意識地針對我國的多發自然災害進行投保,二是支持龍頭企業建設,特別是為全省外向型農業產品出口提供相關的保險,支持農業產業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