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学铅山(二)

上饶铅山有座书院,名为“鹅湖”。因为在1175年夏天,这里出现了一群顶尖儒学知识分子,一连三天辩论所谓儒教学术问题。核心辩题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恰当的。引申一下便是:对人的本体认识论。

参加辩论的有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陆九龄等。辩论不欢而散,但却诞生了这座著名书院。800多年来【鹅湖书院】成为传统文化重要代表,是历代知识分子惦记的读书之处。

20世纪伟大教育家清华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上面提到的四位,均为罕见的儒学大师。【鹅湖之辩】是他们人生中唯一一次同框交锋对垒。更重要的是辩论后产生的门户之争:程朱理学(闽学)、陆王心学(江西学)影响元明清三朝学术变化。史称【鹅湖之会】。

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学铅山(二)

鹅湖书院入口

朱熹【理学】思想一度成为元朝官方哲学,陆氏兄弟【心学】思想遭冷遇。

王阳明出现后,以权贵+理论的手段恢复了【心学】,顺带批判程朱【理学】。

再后来,深谙西方哲学的学术大家总结出: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结果,这两个“主义”到民国还在主导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辩论双方的门徒800多年来,反复拉锯。但【鹅湖书院】一直是双方圣地。

当所有跟此次辩论有关的人都不在人间,就只剩【鹅湖书院】在不厌其烦昭告:这里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哲学高峰论坛之会址,是触发思想巨变的地方,恰如朱熹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辨”才是学问之“活水”。

近代以来,无数学者想从【鹅湖之会】中分一杯羹,理论成果滔滔不绝。然而多数人却越看越糊涂,四位哲学大咖到底辩了什么呀?

带着谜团,戊戌春日,在书院管委会漂亮的赛华主任陪同下,游学【鹅湖书院】。因种种原因导致的各种制约,人们无法在院内解开所有谜团。但书院透出的厚重地气,回响着的各种乡音,或许能够对你的遐想有所提示。

史说四个人辩,其实就朱熹与陆九渊辩。陆九龄少言,吕祖谦做和事佬。

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学铅山(二)

书院牌坊飞檐均是鲤鱼尾

先说朱陆观点相同处。

双方都认同儒学、君子、仁爱。从书院大牌坊可以看出,翘出的飞檐都是鲤鱼尾。武夷山考亭书院仅剩的牌坊,其飞檐也是鲤鱼尾。均暗含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谁不想跳龙门哟。所以朱子门人说:“朱陆本同道,不辨何足贵”。

双方辩论焦点是:到底要不要通过读书成为圣贤。直接涉及教育方法。

朱熹认为:主宰人的是【理】而不是【心】。【心】需要通过【理】来认识好坏美丑。

什么是【理】?朱熹列出了长长的书单,认为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顺序,得到的结论即可获得控制人不好欲望的【理】。即“去人欲,存天理”。

只有多读书、多观察(格物)才能才能穷理致知。而要想尊德性、养心神(涵养尊德),则必须经过上述过程,才能启发内心潜在良知。这便是【理学】。

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就是【良知】。你心里认为什么有【理】,那就什么有【理】。根本不必读那么多书,也不必事事去考察。

陆氏理由是:尧舜是圣贤,他们所处时代还根本没书呢。更况且“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几千来中国人的识字率一直维持在1%左右,怎么读书?

陆九渊还指出“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何意?人人见墓地便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千古以来【心】才是决定一切的本源。教育要解决的是内心问题。而尊德性、养心神,就可去心之蔽。

整个辩论,陆九渊咄咄逼人,朱熹沉着应战。陆九渊表示自己的这套是【简易工夫】,朱熹的那套是【支离繁琐】。朱熹则反驳如果陷于陆氏的简易工夫,整天饱食静坐、无所事之,是不可能有所知、有所得的。

据称,双方甫一见面,吕祖谦先问陆九龄有何想法,陆九龄说起程来时作了首诗。谁知才读了四句,朱熹便开腔打断,与陆九龄开辩。

原本想要辩论十余个问题,因气氛紧张各不相让,辩论无果。三日后,双方不欢而散。

以上大约就是对【鹅湖之辩】的通俗解释。关于这次辩论一般人还应该知道些什么呢?

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学铅山(二)

书院讲解员讲解

1、辩论地点是【鹅湖寺】而非【鹅湖书院】。

唐朝马祖道一弟子大义禅师在鹅湖山顶建禅院,北宋时移至山下闽赣官道边,称【鹅湖寺】。这里是重要交通要道,可通往临安(杭州)、河口(铅山)、建阳(武夷山)等。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常在这里路过歇脚。

因为【鹅湖寺】是四位大师唯一一次聚首,在辩论会过去33年后,朱子门人率先在古寺边建【四贤祠】,并收徒讲学。后书院便滥觞于此。到1717年康熙帝亲书匾联赐【鹅湖书院】,这里始成为天下书院。而【鹅湖寺】则在明万历年间已迁回鹅湖山顶,留下的禅院称“脚庙”,收存谷物等。

2、参加辩论的【四贤】平均年龄41.5岁,正值雄起壮年。当时朱熹最大46岁,陆九龄44岁,吕祖谦39岁,陆九渊37岁。

观战的有学者官员、几方门人,有名有姓20多人。有文献说有百人,显然有误。就这二三十人,谁买的单都是谜。【鹅湖寺】全包吗?如果辛弃疾在,一定全包。遗憾他不在。

【鹅湖之会】实有偶然因素。1175年四月,吕祖谦由金华到武夷与朱熹研读(此二人关系师出同门非同一般),还编了本书《近思录》。那时,江西陆氏兄弟创立【心学】正盛,并与朱熹教学方法有分歧。

吕祖谦试图调解,在返回金华前函约陆氏兄弟到鹅湖寺见面。五月底,朱熹送吕祖谦到鹅湖寺,六月初,陆氏兄弟到达鹅湖寺,论战拉开帷幕。

呜呼,每一次【偶然】都不可小觑哟。

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学铅山(二)

听完讲解后的交流

3、【鹅湖之会】两年后,陆母病逝,陆氏兄弟函向朱熹咨询如何循古礼葬母。又过了两年,陆九龄在铅山观音寺拜访朱熹,两人观点依旧相左,但火药味没了。

六年后(1181年二月十日),朱熹有机会主持【白鹿洞书院】。诚意邀请陆九渊前去讲席。陆九渊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熹率寮友诸生听讲。首开书院“会讲”制度先河,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个书院讲学树立范例。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诗人伏尔泰对待反对派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他本人被誉为欧洲的良心。

在朱熹诗里“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水】,指的就是百家争鸣(思辨)。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心目中的办学指导思想吧。

4、1188年冬,【鹅湖之会】过去了十三年后,浙江永康学派创立人陈亮到临安(杭州)献策抗金,朝廷主和不主战。他便给主战派辛弃疾朱熹写信,相约鹅湖共商雪耻大计。

陈亮从永康赶到瓢泉,朱熹却爽约(理由待考)。辛弃疾抱病在风雪中热情接待了陈同甫。一起玩了十天。

虽然这次聚会被称为【鹅湖之唔】,但真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仅仅是两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惺惺相惜。是因为辛弃疾为此写下了千古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加上鹅湖亦大有名气,我们今天才知这事发生过。

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学铅山(二)

朱熹去世,辛弃疾赶往福建黄坑吊唁可能走的路

5、虽然朱熹跟辛弃疾陈亮相聚鹅湖,但朱熹晚年被弹劾去世,朝廷禁令祭祀。花甲之年的辛弃疾却沿今桐木西坑大峡谷古道,往南疾驰200里,给被朝廷彻底否定的朱子上坟。他的“孰谓公死,凛凛犹生”的吊文感动无数人。

到鹅湖,走走那条一路风景令人瞠目结舌古道(铅山瓢泉-建阳黄坑),着实是幸事矣。余不禁作诗,曰【过桐木西坑峡谷】:

细雨穿透篁竹,

云雾飘过山谷,

水坝托起高湖,

青山两相对出,

蜿蜒陡峭山路,

挂出如雪瀑布,

桐木隘口险要,

茶园遍野入壶。

留下的疑问:辛弃疾老矣,是骑马还是坐船去了黄坑朱熹墓?而朱熹三月去世,十一月才下葬。为何?

为有源头活水来——游学铅山(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