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上一篇:

奥地利美术馆系列:

西班牙美术馆系列: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最顶级的大师留下的作品不多,艺术水平又极高,因此件件都很珍贵。我们在这能看到的一件是他1508年创作的《岩间圣母》,这是达·芬奇以圣母无原罪为题为米兰的圣方济各教堂绘制的祭坛画,他只绘制中间的一幅,两边则为他的学生所绘。不过第一版未能交付而是被带到了法国(现存于卢浮宫),此为第二版,空间效果更加生动,笔法更加洗练娴熟。画面中左边的小约翰拱手向右边的小耶稣跪拜,将他俩联系在一起的是身着蓝袍的圣母,最右边的天使深情地望着眼前的一切。这幅画采用了达·芬奇最擅长的晕涂法,明暗过渡细致自然,光影之间显得异常地柔和。背景刻画光怪陆离,充满神秘感。

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另一件《圣母子、圣安妮和施洗者圣约翰》为一幅炭笔绘制的底稿,圣母的手脚和背景等都没有画完。人们没有在任何地方找到基于这幅底稿绘制的成品祭坛画,关于这幅画的绘制年代也众说纷纭。鉴于达·芬奇一生曾辗转佛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法国等多地,也许这就是他答应某位雇主却因转往他乡而无奈放弃的一幅祭坛画。

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相对于达·芬奇,拉斐尔(Raphael,1483-1520)的作品就比较多了,他俩与米开朗基罗并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以画圣母著称,我们就先看看他笔下的《粉花圣母》。这幅画绘制于1506-1507年,是一幅27.9 x 22.4厘米的小画,最早的拥有者是手里拿着它用来静思的。画中的圣母坐在卧室的床上,小耶稣在她腿上玩耍。窗外阳光明媚,母子俩手中都拿着新采的鲜花,粉色的石竹花象征新婚,也许这幅画就是受某位新人委托创作的。拉斐尔一改其他画家普遍采用的刻板正式的圣母形象,刻意展现出作为一位母亲更加慈爱和作为一名女性更加柔美的一面。这实际上正是文艺复兴区别于中世纪而要表现出的人文主义情怀。

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同样是1507年,拉斐尔在《亚历山大城的圣凯瑟琳》中则表现出女性勇敢和坚毅的一面。凯瑟琳(Catherine of Alexandria,287-305)为亚历山大城的基督徒,受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克森提乌斯迫害而死。传说原本要将她绑在车轮上磔刑,但她刚碰到车轮,轮子就断裂了,最后只好执行斩首,从此车轮成为她的标志物。画面中的凯瑟琳倚着车轮凝视远方,神态宁静虔诚。这幅画体现出拉斐尔从老师佩鲁吉诺那里学到的绘画技巧和从达·芬奇那里借鉴的动态构图。

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我们再回首看看拉斐尔早期的作品,受他老师佩鲁吉诺的影响更大,感觉也更刻板一些。这幅《耶稣受难图》绘制于1502年,那年拉斐尔19岁。这是一幅标准的祭坛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表情安详,两边的天使用手中的杯子接取他流出的鲜血。下方画面右侧跪着的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她身后站着福音书作者圣约翰;画面左侧跪着的是圣哲罗姆,应该是祭坛所敬献的圣人,他后面站着的是圣母玛利亚。

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除了活跃在佛罗伦萨的几位大师外,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也出了不少画家。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你可能不熟悉他,但你一定知道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提香(Titian,1488-1576)。《总督莱奥纳尔多·罗雷丹》可以说是贝利尼的巅峰之作,绘制于1501年,那一年罗雷丹新任威尼斯总督。画面中他的整个身体朝前,头部微微右转,目光坚定、神态从容,具有一位总督应有的威严。他身着华丽的金银丝浮花锦缎礼袍,头戴与礼袍配套的礼帽。据说威尼斯有为统治者绘制身着正式礼袍半身像的传统。贝利尼在明暗处理上准确自然,服装的质感十分逼真,虽然礼袍为一种颜色,但深浅花色结合光影效果,让人叹为观止。即便作为背景的蓝色也做了细微的分层,上部更深,很好地突出了人像,整个画面也显得和谐统一。

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贝利尼家族本身是个绘画世家,乔瓦尼·贝利尼的父亲和哥哥都是画家,他的妹夫也是位画家,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曼特尼亚(Andrea Mantegna,1431-1506)。这幅《将西布莉介绍给罗马》刻意模仿了罗马雕塑的效果,是受一位威尼斯贵族委托于1505年创作的,原本委托了四幅,但画家只完成这一幅便去世了。西布莉是古代小亚细亚人崇拜的自然女神,在公元前204年被推广到古罗马崇拜,画中表现的就是人们抬着西布莉的半身像来到罗马的场景。

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在13-15世纪这片区域里我要介绍的最后一位画家依然来自威尼斯,他的名字叫卡罗·克里韦利(Carlo Crivelli,1430-1495)。他早年在威尼斯发展时曾受到乔瓦尼·贝利尼和曼特尼亚等人的影响,1458年他移居安科纳,逐渐发展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即带有晚期哥特式装饰效果的文艺复兴风格。实际上他带有浓重的反潮流倾向,尽管当时油画已非常流行,但他坚持绘制蛋彩画。同样,在文艺复兴的大势下,他还想努力找回哥特式的感觉。

这幅《圣埃米丢斯与天使报喜》创作于1486年,是受阿斯科利皮切洛小城(Ascoli Piceno)的天使报喜教堂委托,主题是庆祝该城于1482年获得自治权。画家巧妙地将天使报喜与城市获得自治的消息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画面中一道金光划破天际射入房中,照在圣母玛利亚的头上,屋外的大天使加百利手持百合跪在地上向玛利亚报告受孕的喜讯,旁边一同跪着的是手捧阿斯科利皮切洛小城模型的圣埃米丢斯,他正是这座小城的主保圣人。同时,房上的信鸽为小城的居民带来了自治的消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画面前方的苹果象征人类的原罪,葫芦象征耶稣复活,右上方的孔雀则代表永生。

伦敦国家美术馆-2: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师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