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試到底準不準,可以相信嗎?

大胖妞


我是趙曉薇,資深心理學愛好者,一直用筆名marsbelle闖江湖。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想成為心理諮詢師,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華大心理陪你助人自助!


您好!當你問起“準,還是不準”時,讓我想起了做占星諮詢時,別人會先問“你這倒底準不準呢?”,這是一個比較值得深究的問題。那麼我先解釋一下心理測量,以及心理測驗與他的區別。


心理測量(mental test),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和心理學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行為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心理測驗,是測量心理的一種工具,正式編制心理測驗,應該首先確定測驗的目的,制定編題計劃,編寫題目,題目的預測驗和分析,合成測驗,將測驗標準化,對測驗的鑑定,編寫測驗說明書。

心理測驗對於被測者來說,僅僅是通過感覺或思考來回答題目。但是對於編測測驗的人,需要上述一系列標準的步驟。


而一個測驗最需要的是信度和效度。信度指的是這個測驗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效度是這個測驗是不是能真實反應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


很多測驗都是信度高但效度不一定高,尤其是人格測試,就連著名的16PF和MBTI,都是信度高但效度並不高的測試。而我們常見的“測測你的內心”,“你是哪種特殊的人”……這種很誘人的標題的測試,往往是娛樂性質比較大,缺乏信效度的檢測。比較有名的信效度高的測試是某些智力測驗,比如韋氏智力測驗。


趙曉薇,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本碩都是心理學專業。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兼職占星師。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是暖心理的簽約心理諮詢師陳旭龍。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心理學理論支持的心理測試是比較準確的。

先來說說什麼是心理學理論支持的心理測試。

心理學有一個專門的分支叫心理測量學,主要研究如何對人的心理進行測量。它為我們提供了大多數智力測試、成就測驗、人格測驗、學習能力測驗等以及其他各種測量工具。

心理學的上的每一項心理測試,是有科學依據的。一般來說,這些測試都是根據某個科學的心理理論,制定測試內容,計算常模,從而達到了解個體的某些心理特質的目的。

心理測試又分為量表測試和投射測試。

量表測試又分為自陳式測試,比如智力測試,16PF測試,症狀自評量表scl-90,抑鬱自評量表(SDS),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試量表(MMPI),大五人格測試等;他評式量表,比如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這些量表在制定過程中,使用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嚴格計算了測量的信度(測量結果的穩定性)和效度(測量內容的準確性)及推廣度(在不同文化中是不是準確,西方主體是個人主義文化,東方的中國、日本、韓國是集體主義文化等)。所以這些量表是值得信任的,大體相當於學生在考試過程中使用的考卷。

投射測試主要理論來自心理動力學理論,是指通過某些技術手段把被測者的心理投射出來。最著名投射測試有羅夏墨跡測試(根本墨跡做畫)和主題統覺測試(給個畫講故事)。大家熟悉的沙盤療法,也是一種投射測試。投射測試被現代心理學屆詬病的是缺乏信度。比如說,今天你擺了一幅沙盤,一個月後再來擺,內容就會發生變化,不穩定。

網絡上流行的一些心理測試,比如星座分析、塔羅牌等,都是沒有科學理論支持的,不準確。

希望能幫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四種研究方法既有其優點,同時也都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心理測驗作為心理學家探究人的心理的一種方式,主要通過使用標準化的量表來對個體的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 所以在做心理測驗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心理測驗能夠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一些心理特徵,但是心理測驗的結果並不是絕對的。

那麼心理測驗的結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應出被試所測試的心理特徵呢?如果要做嚴謹的回答,則需要考慮多個方面。但是對於我們普通用戶來說,可以嘗試從測評量表本身和參與測試的個體兩個方面做一個簡單的判斷:

從心理測評量表本身考慮,第一,它所測的內容是不是真正需要測試的內容,即一個測試心理健康水平的量表,只能測個體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個體的智力、人格等其他方面;第二,被試在做測評時,量表裡的題目文字是否會有歧義、錯誤,導致被試在做題過程中出現問題,而不能真正表達被試的想法。

從參評人員角度來說,參評人員對心理測驗是否有阻抗從而導致做題過程中胡亂答題或不認真作答;參評人員在做題過程中的狀態是不是最佳,包括身體狀態、情緒狀態等都會影響到測評結果的真實性。

針對第一點,我們首先可以先查看一下做的心理測試是不是心理學上常用的標準量表,例如心理健康常用的症狀自評量表、測量人格的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查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等等,這些量表都是經過科學的驗證,獲得心理學界的認可,並已普及使用的。

注意:市場上會出現很多五花八門的以“心理測驗”為名的東西,這就需要我們擦亮眼睛,進行辨別。

針對第二點,我們可以對自己做一個客觀的評估,看上述的幾點是否出現。如果在測試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那麼在對結果進行解讀的時候,其真實程度是有待商榷的。

假設上述兩點都沒有問題,那麼基本上可以確定這一次的心理測試結果對我們來說是有意義的。但是建議請教專業人員來對測試結果進行解讀,防止出現過度解讀或錯誤解讀的情況。


鴨梨心理


心理測試到底準不準,可以相信嗎?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心理測試。

所謂的心理測試(Psychological Test) ,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測試方法,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將我們個體的心理特徵數量化,來衡量個體心理因素水平和個體心理差異的一種科學的測量方法。

如此說來,其實我們可以說,專業的心理測試是準的,是可以相信的。

但是!!!因為我們每一個個體在每一個時間段可能都是不一樣的狀態,而心理測試僅僅只能提供測試那個時間點,測試者的一個狀況與特點。

所以,我們可以將心理測試作為一種參考,但不是作為一種“終生標籤”,避免錯誤的判斷,給自己帶去不良的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也就是現在市場上有很多聲稱為“心理測試”的各種測試,比如測測你是什麼樣的性格?你將遇到什麼樣的伴侶?你一生會談幾個對象?等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測試;有的還被廣為傳播,參與測試的人也還不少。巧的是還有不少人認為測試結果跟自己的相關信息實在是太符合了。

而這其中,其實是因為一種心理效應,即“巴納姆效應”。所謂的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侖·福勒通過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現象。意指每個人都會很容易去相信一個較為籠統,較為大眾的人格描述是自己的特徵,特別符合。比如說,“你希望受到他人的歡迎與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在某些方面甚有不足,但是大體而言你是可以去彌補的...”,這樣的話術其實十分空洞,套到每個人身上,幾乎都使用,而許多市場人員就會利用這一點,去使得大多數人相信這個測試十分準。而推出該測試的人是什麼目的,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為了廣為傳播,樹立品牌;也許是引入流量,做些變現活動;又或者是收集用戶信息,做一些非法的事情等等。

總而言之,心理測試是一個可以參考的東西,但是許多時候也不能說明一切。祝好!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的編輯鄭燕雲原創,圖片來源網絡。轉載請聯繫。每日談心是最有趣最有料的心理學媒體,歡迎關注。


每日談心


心理測試到底準不準,該不該信?此題一貫人云亦云。然而,

「我所看重——心理推拿」

怎麼講?先科普。心理測試,它是指通過一系列手段,將人的某些心理特徵數量化,來衡量個體心理因素水平和個體心理差異的一種科學測量方法。


1. 你敢挑戰嗎?請聽題:

話說美國一位叫尼赫魯的教授在一所美國大學裡面任職,他精通梵文,訂閱了《印度文化》這個期刊。他每天晚上在家裡寫詩,他的癖好是收集佛像。好,問題來了:你覺得這個教授,更有可能是一個印度文學教授,還是一個細胞生物學家? 答:細胞生物學家。


題解:憑直覺判斷,這位教授看起來肯定更像一個印度文學教授,因為他的特徵明顯,忒“文藝”,還愛寫詩,又訂閱文化雜誌,收集佛像。這好像跟一個細胞生物學家八竿子打不著。

然而事實並非你所想。因為你的直覺很有邏輯,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基礎概率。你需要去了解一個最重要的信息,其實是這兩類人群在美國的總數。整個美國,只有一百個印度文學教授,但是卻有五萬個細胞生物學家,這就是基礎概率。雖然尼赫魯教授的特徵,和印度文學教授的特徵匹配度高達90%,而與細胞生物學家的特徵匹配度只有5%,但是,當你把這個匹配度乘以剛才說的基礎概率之後,你就會發現:尼赫冒教授是細胞生物學家的概率會更高。(錯在直覺)


2. 分析總結:

上面這道經典測試題,旨在說明通過構建一個場景來做判斷,會透漏反應出作答者的生活方式、習慣、經驗、邏輯、認知等一系列東西。這種以常態化大數據來對測試者進行所謂的“理性分析”,看似有據可依,準確可信。但又有何意義?


3. 誘我思考:

在我看來,心理測試有準度、也可信,但我想站在另一個維度來分析:我們不應該只是為了研究而研究,為了測試而測試。我們更要學會學以致用,即我說的【心裡推拿】。

4. 沒病走兩步,再聽題:

想象有一幅圖:大海,海的右上側有輪大太陽,大海呈金黃色,有海浪;海的左上側有一個大寫Q。(圖已備好,難奈邀請不支持貼圖)

簡單數十字,在你腦海裡呈現的是怎麼一種場景? 只是一片海,亦或洶湧又澎湃。

如你能詳細描述你腦海的場景,我即能為你分析出一套你的心理映射,能看出你的生活方式、習慣、經驗、邏輯及認知,然而分析再準又有多少價值與意義呢,我想要的其實是你能想到大海寬廣、旭日東昇以及對Q的猜想,波濤的洶湧還有那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對,其實這是我的個人Logo,或許有人已經猜到了。PS:真想給你們看看圖,無奈無奈】


最後總結一句:我並非感興趣於你看圖後的所想,以及折射的內容。我的這道心理測試,亦或所有的心理測試我們應該更關心你看圖後能否感受到一股積極、向上、澎湃的熱潮,心理測試後能否推拿你到積極的生活狀態。

這,即是我之另闢緯度來思考心理測試【心理推拿】


QpowerFly


怎麼不準呢?不準也多少沾點邊。心理測試,一般的都是順騰摸瓜式的籠統的加油添醋的說一篇,你選哪一項都有蹤跡可尋的。心理這個東西不好分析,因為人的性格思想多變多樣,不可能根據某幾個數據就完全斷定,只能說神似貌似大概似乎彷彿,讓你自己心理暗示自己,就是很準。厲害的不是說的準,是他寫幾項人的心理,情景,思想,每個人多少都有點他分出一項項來,哪一項都有自己的影子。只是箇中把某個特點放大了而己。我不是心理學家,只是個喜歡找規律瞎琢磨信口開河的人。對與不對不要緊,我能說出自己的想法,也挺開心。


我的名字別人己拿去用


首先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 它的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相關,比如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



但是,對於我而言,我認為心理學其實大多就是一種心靈慰藉。當然這本來就是一門學科,自然有它的方向,沿著這個方向去解讀一個人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正確性,這也讓人感到一種驚奇的感覺,以為自己的心理被看透了,其實不然,是你自己把自己暴露的。

說到心理學,需要接觸心理學其實大多都是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畢竟一個人心理承受弱了遇到各種挫折的時候總會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當然對於一個正常的來說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這裡研究的是一個基數嘛。

這裡提一個關鍵點,關於心理學準不準,我認為這裡的準不準其實就是你心靈的強大與否,假設一個心理學者要解讀你,你有一個強大的心靈,有很好的心理把控能力,那麼這個解讀是不準的,當然也是不合理的,畢竟這是你故意設置的誤區。而關於信不信,這個其實我無法去給人指出判斷,我說不信吧,其實一個心理脆弱的人可以通過心理學變得強大,我說信吧,又會有人嗤之以鼻。而現在這個社會情況下,信息大數據,這就是一個修煉的地方,修煉一個強大的心理素質,因為形形色色的人很多,而且經過烘托已經學會了偽裝,這裡我們可以主動出擊,接觸社會各界人士,我認為這對於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我其實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所以說與其探討心理學準不準,可信不可信,不如去了解,變被動為主動,自己更加優秀了,這比什麼都準,比什麼都可信。


me遇見紅豆


說說我自己,初中的時候特別流行心理測試,那個時候有點男女之間懵懂的情愫,就特別喜歡做情感方面的心理測試,測出答案就覺得好準好準啊。而漸漸長大,閱歷漸漸豐富,內心機漸漸強大,就完全不再做心理測試。步入中年。就更覺得自己內心已經強大到完全不需要再用心理測試來安慰自己。但是,對心理測試我還有另外一種感情。我在醫院工作,醫院有心理科,而心理測試正式檢測前來就診的病人的當前心理狀況的一種依據,通過心理測試得出的結論來判斷該病人當前的心理狀況從而決定用藥。

所以心理測試到底准不准我也擺不平我自己的天平。

不準是我覺得什麼從自己內心出發比做測試更有用。

準又覺得是因為可以判斷病人當前的狀況。

所以,我可以總結準或不準看你當前的情況,也許你需要一些安慰,或許測試會給你答案,讓你心安。


落落大方929


謝謝邀請。心理測試只能做為參考,可信可不信。每個人的思維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所以處事方法就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考慮的問題也不同。認識一個人,多和他說說話,多接觸,就能看出是什麼樣的人,看人不能用眼睛看,要用心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