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珍寶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訪九寨溝景區地災治理項目

7月10日晚,九寨溝下了一夜暴雨。樹正寨村黨支部書記克格珠說,樹正寨背後的山體上,有一處地震形成的崩塌體,平時常常有落石,下雨更掉得厲害,

“好在半山上建了一堵牆,把石頭攔起來了,有了它我們就不怕了。”

他說的“牆”是地災治理項目中的樁板攔石牆,這是治理崩塌的手段之一。像這樣被治理的地災隱患點,在九寨溝景區一共有89處,目前已經有三分之一完工,預計8月底景區所有工程將全面完工,成為守護景區安全的“防衛兵”。

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访九寨沟景区地灾治理项目

借鑑李冰治水靈感

探索災害治理新辦法

景區內的89處應急治理工程,被分成四個標段,分別由省地礦局下屬的華地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省地勘院地質工程公司承擔。

華地公司副總經理曹楠攤開一張施工項目圖:九寨溝“Y”字形的兩條支溝上治理工程密密麻麻。其中,最密集的在熊貓海到鏡海一帶。這些災害點以崩塌和滑坡為主,主要威脅景區公路、棧道和村寨聚集區。由於地質條件不穩定,工程施工難度很大。

在樹正群海下行站臺對面的崩塌隱患點,負責施工的省地勘院地質工程公司採用了樁板攔石牆的方案,也就是在半山腰建一堵牆,把落石擋在山坡內側。

公司副總經理陳新

這可不是普通的牆,建牆之前,先要在地面挖孔打樁,深度一般為6米左右,然後再用鋼筋混凝土對樁孔和牆面進行整體澆築,攔石牆才能不被落石擊倒。

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访九寨沟景区地灾治理项目

工程進展到二期,遇到了大難題:打下去都是鬆散的大石塊,根本沒辦法固定受力。陳新帶著團隊一起想方案,最終決定將鋼管排列成矩陣的鋼管樁,取代挖孔樁,打入地基深處。“經過專家的評估,受力效果與挖孔樁相同。”陳新說,新的方法更加節約時間,在九寨溝探路成功後會在更多的項目中推廣。

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访九寨沟景区地灾治理项目

在五花海泥石流隱患點,曹楠和團隊也面臨一道難題:發生暴雨時,如何才能穩住砂石,讓清水流入五花海。最終,他們從李冰治水的辦法中獲得靈感,建設16道格賓石籠,利用石籠攔擋砂石,縫隙可過濾水流。項目基本完工,在此次暴雨中已初見成效。

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访九寨沟景区地灾治理项目

生態與安全並重

織一張“隱形”安全網

景區內的工程治理相對災區其他治理項目來說,是難度最大的。

曹楠認為,一般的地災治理項目施工如同廢墟中重建,而在九寨溝景區施工則像在珍寶上雕刻。

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也是5A級景區,

根據九寨溝景區治理要求,地災治理項目在保障安全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保護和自然景觀完整性。

在下季節海公路邊坡上部崩塌隱患點,山體落石威脅景區道路,按照原來的施工設計方案,公路內側要修建一道樁板攔石牆。“這個位置相對平緩,是最容易建設的。”曹楠說,但這道長約300米的牆體,會對景觀造成破壞。

“我們想了個辦法,把它們隱身了。”曹楠說,經過反覆調查測量,他們選擇沿山坡上移30米左右,把攔石牆建在叢林裡。

事實上,九寨溝內所有的樁板攔石牆幾乎都修建在山坡上,“隱蔽”在叢林裡。

不過,並非所有的隱患點都能隱身防護。黑角橋左岸崩塌隱患點,一整面山幾乎裸露,面積為2萬平方米,是九寨溝面積最大的崩塌體。攔石牆無處藏身,只有用防護網給山體穿一件“隱身衣”。陳新介紹,該項目用以鋼絲繩網為主的柔性網包裹在岩石上,防治危巖崩塌,還特意選擇了啞光的灰色材質,讓防護網跟山體融為一體。

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访九寨沟景区地灾治理项目

“更重要的是,防護網在鋪設過程中,充分預留了植物生長的空隙,隨著植被的恢復,防護網將進一步隱身。”

不僅如此,陳新介紹,土方開挖的時候,儘量不破壞原有的地表植被、苔蘚草皮:開挖以後,把它放在一個地方;等到回填以後,再把它恢復。

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访九寨沟景区地灾治理项目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探访九寨沟景区地灾治理项目

記者手記

保護才是長效治災的手段

進入九寨溝景區採訪的前一天,九寨溝縣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強的暴雨。景區所在的漳扎鎮多處被淹,山洪過後一片泥濘。

本以為景區會更加狼藉,沒想到進去一看,除了部分路面有些落石,幾乎看不出暴雨洪水的痕跡。施工人員介紹,這緣於在施工中注重生態保護,讓治理工程更好地發揮作用。

五花海泥石流治理項目負責人菊文林告訴記者,九寨溝景區施工有很多規定,其中一個就是不能砍樹,如果要砍必須打報告,還不一定能批。因為這一條,他們施工都是繞著樹走,每次施工都小心翼翼。施工初期也有不適應,但是他們很快發現,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施工,工程治理效果更好,施工也更安全。

雖然生態治災的做法源自景區的嚴格規定,但卻在施工管理者心中深化了保護生態的意識,生態保護和災害治理相得益彰。

川報觀察記者 寇敏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