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文摘」傅斯年、錢穆、胡適:大師們的「鬥嘴」

錢穆雖無文憑但仍受胡適傅斯年推崇

錢穆與傅斯年幾乎同齡,錢略長數月,但二人前半生道路殊異。

傅斯年北大畢業後,赴歐遊學7年,雖未獲文憑,卻因是胡適弟子,又是當年北大學生領袖,名滿學界,回國後便任中山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學、歷史兩系主任,其時僅30歲。

「經典文摘」傅斯年、錢穆、胡適:大師們的“鬥嘴”

傅斯年

錢穆因家境貧寒,只有中學文憑,到30多歲時,仍在蘇州中學教書,但學問精深,譽滿鄉梓,時胡適應邀到蘇州中學演講,友人推薦說,務必要見錢穆一面。故胡適在登臺演講前,請錢穆臺上就座,沒想到錢穆正寫《先秦諸子系年》,有兩個問題搞不清,便現場請教胡適,胡適也答不上來,場面極為尷尬。錢穆後來自我檢討稱,此行“事近刁難”。

1930年,錢穆35歲時完成了《劉向歆父子年譜》,轟動學界,被陳寅恪譽為“王靜安(即王國維)後未見此等著作”。經顧頡剛介紹,破格入燕京大學任講師,在顧引薦下,1931年春赴胡適寓所拜訪,幾個月後得到北大聘書,胡適還將自己所藏的古籍孤本借給錢穆看。

胡適如此推重,傅斯年自然亦步亦趨,請錢穆到他主持的中研院史語所工作,每次接見外賓,傅斯年都特意安排錢穆坐在身邊,並鄭重介紹:這就是寫出《劉向歆父子年譜》的錢穆。

對引路者也不客氣的錢穆

胡適推重錢穆,是因為錢穆在《劉向歆父子年譜》中所採取的細密求證方法,與胡適的考據主張不謀而合。但胡適忽略了,錢穆個性強悍,暴得大名後,對引路者未必會客氣。

對胡適和傅斯年,錢穆的確頗不服氣。

「經典文摘」傅斯年、錢穆、胡適:大師們的“鬥嘴”

錢穆

一方面,此時胡適已學而優則仕,更醉心於政壇,在學問上用功不夠,在與錢穆的爭論中,只能處於守勢,找不到證據時,往往推到方法上,而錢穆對胡適、傅斯年從西方引進的研究方法並不熟悉,抱怨二人對中國傳統史學的方法太忽略。

另一方面,錢穆戀棧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胡適、傅斯年對其瞭解不夠,便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

前一方面只是方法問題,可以溝通,但後一方面則比較致命,胡適、傅斯年靠反傳統文化起家,這是他們影響力的基礎,絕不能退讓,而錢穆未有海外留學經歷,只能反覆強調自己熟悉的老辦法,這樣才能在學界開宗立派。

彼此矛盾先是以學術觀點不同的名義顯現出來,胡、傅總是能退就退,不願激化矛盾,沒想到錢穆步步為營,絕不妥協。

爭論要靠真本事

北大剛開設“中國通史課”,傅斯年主張由15名教授分別講授,但錢穆堅持應該由他一人從頭講到尾。傅斯年雖有不滿,但還是同意了。錢穆講課深受學生歡迎,胡適與錢穆開同樣的課,學生都願去聽錢穆的課,錢穆在北大執教期間,在講課競爭上從沒輸給過胡適。

“九·一八”後,傅斯年報國心切,組織學者並親自參與,撰寫完成《東北史綱》,力證東北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以回擊日方學者的謬論,沒想到做得太倉促,在具體史料上出現了一些紕漏,錢穆帶頭譏笑。令傅斯年極為不快。

自此之後,兩人私下常互相詆譭,錢穆說傅斯年是水泊梁山的山大王,傅斯年則罵錢穆根底膚淺,錢穆說傅斯年舊學功底差,傅斯年說錢穆不懂西學。

西學對陣國學

“抗戰”爆發後,大學南渡,錢穆也跑到雲南,在西南聯大任教。此時傅斯年名義上是北大校長,但常駐重慶,學科的管理工作由清華校長梅貽琦負責。

在西南聯大,西學佔壓倒優勢,錢穆只能與陳寅恪、吳宓、蒙文通等少數堅持傳統文化的教授來往,備感孤獨。據吳宓說,西南聯大一次辦“中國文化講談會”,先發言的聞一多、雷海宗對傳統文化狂貶一番,說“《四書》《五經》實極淺俚,不過初民之風俗與迷信”,令吳宓產生了深深的被排擠感。但錢穆偏偏不服,1941年10月,他在媒體上發文稱:“我國自辛亥革命前後,一輩淺薄躁進者流,誤解革命真義,妄謂中國傳統政治全無是處,盛誇西國政法……於是有‘打倒孔家店’‘廢止漢字’‘全盤西化’諸口號,相隨俱起。”這就連新文化運動也一併否定了。

錢穆成了高官們的貴賓,出入於國民黨中央訓練團講堂,還應命撰寫《清儒學案》,儼然“帝王師”。錢穆原本就被胡適帳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所鄙夷,如今又被左派視為眼中釘,錢穆當時自己說“凡聯大左傾諸教授,幾無不視餘為公敵”。不久,錢穆只好從西南聯大辭職。

到了臺灣仍然“鬥嘴”不休

抗戰勝利後,各校北歸,此時傅斯年主持北大校政,原屬北大的教授都被召回,唯獨沒有給錢穆發聘書。

錢穆備感失落,晚年述及此事,認為這是一個“特例”。回不了北大,錢穆只好混跡於昆明五華書院、無錫江南大學等學校。

「經典文摘」傅斯年、錢穆、胡適:大師們的“鬥嘴”

胡適在臺灣

1949年後,國民黨政權兵敗臺灣,錢穆突然開始高調指出國民黨丟掉大陸的“思想責任”,鋒芒直指胡適,並反覆強調自己的“先見之明”。這或許是錢穆很長時間未能被選為“中研院”院士的原因,雖然有見證者稱,胡適曾多次推舉錢穆入選,但次次被他的“朋友們”否決,直到胡適去世6年後,錢穆才終於入選。

有趣的是,錢穆晚年對傅斯年批評不多,或許是傅斯年去世太早,沒必要再打死老虎了。但對於胡適,錢穆卻沒那麼客氣,直到胡適去世20年後,即自己89歲時,還撰文說:“適之晚年在臺灣出席夏威夷召開之世界哲學會議,會中請中、日、印三國學人各介紹其本國之哲學。日、印兩國出席人,皆分別介紹。獨適之宣講杜威哲學,於中國方面一字不提。”

三位大師鬥了半輩子,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學術成就和人格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